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毕晓芹 《工友》2011,(11):52-53
原以为像这样一部题材的电视剧不会吸引我的注意,总觉得它是拍给50、60年代出生的人看的,感觉她的生活离我们很远。可是,出乎意料的,这部电视剧震撼了我的心灵,深深地!无数次,泪,就那样肆意地流下。在这样一个世界,原本应该平静的心被许多纷尘雾扰搅乱了,一切时刻都在变化。你,是否还能记得“我们是一家人”。而从傻春的故事中,我更加坚信了不管在哪个年代,真挚的感情和付出是维系人们之间情感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我是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回想起来,心中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上世纪70年代,我们还在农村居住,那时候,人们不仅物质生活匮乏。而且文化生活也是单调得可怜。人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方式,谁家要是有个半导体收音机什么的就像有个宝贝似的。甚至那会儿,村里的闺女出门做嫁时,要求男方的聘礼中必须得有一台收音机。所以,  相似文献   

3.
刘兴攀 《工友》2014,(3):56-56
正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离开了家乡,住进了城镇,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但每到过年,大家都会说:"还是在老家过年最有年味",这也许是农村过年习俗"讲究"的多些,或是人们都很怀旧。我的老家在保康县的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地理环境的恶劣,90年代末,才有了"两通",通电、通路,也许是因为信息比较闭塞,老家的"年"让人感觉更"原生态"。我出生在80年代,自打记事起,大人都说"小娃子望过年,大人怕过年",大人怕过  相似文献   

4.
1978年12月,我出生在边疆云南的思茅县(今普洱市),有幸成为与改革开放同时成长的中国公民的一员。我出生在邮电世家,外公是第一批到边疆搞通讯建设的知识分子,在他的熏陶下,我的母亲一辈也端起了邮电的饭碗,再之后,我们兄弟姐妹开始走上了不同的电信岗位。回首30年通信工具的变化,身为电信人真是感慨万千。在我小的时候,常用废旧的明线做弹弓架,而坏了的  相似文献   

5.
张宁 《农村青年》2008,(1):25-27
2007年11月初,冬天的第一场雪飘飘洒洒地落在东北大地。黎明时分,当我睁开眼看到窗外这些纷纷扬扬的洁白“鹅毛”时,那一颗已步人中年的心,顿时沉浸于无边的温暖与幸福的晕眩之中。雪啊,你曾与我的生命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锅巴饭     
王忠勤 《工友》2014,(12):60-61
正锅巴饭,让我想起计划经济年代那段艰苦的日子鬼使神差,几个三十年很少联系的高中同学或出差或公干在武汉不期而遇,然后又神出鬼没相约去了咸宁,更为意外的是在咸宁吃到了只有儿时才能吃到的锅巴饭,吃出了母亲的味道,吃出了儿时的记忆。我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是个备战备荒,物资非  相似文献   

7.
《工友》2012,(4):1-1
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中写了一个上世纪7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人如何努力成为一个城市白领,当他坐在星巴克和城里人一起喝咖啡,感叹城里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轻易就能享受的东西,却是他奋斗了18年才可以得到的。其中的辛酸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  相似文献   

8.
1976年冬天,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几个哥姐也不知流落到了什么地方,年仅5岁的我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我是被奶奶牵到大伯家的。奶奶对大伯说,尤儿的爹妈没了,可尤儿还是咱家的根,你们可要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一样好好待他。大伯是个孝子,对奶奶的指示当然言听计从,可是我的大娘和我的堂兄堂弟却并不买我大伯我奶奶的账,他们为自己家里无端多出了一个和他们分口粮吃的人而深感不安和不满。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出生在漾濞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我记事以来,家乡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穷字。村民一年四季穿的是破旧的衣裳,住的是茅草房,苞谷饭是村民们的主食,可以说我也是苞谷饭养大的,那粗糙中带有浓浓苞谷味的苞谷饭,至今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0.
我常常想,如果那个早出生两个小时的人是我,我会不会像哥对我一样对他呢?  相似文献   

11.
庄严 《农村青年》2010,(3):54-56
“我愿照顾你一辈子,我是你生活中的拐杖,是你冬天里的暖衣”。 电脑屏幕上,聊天对话框上闪动的是一个漂亮而又年轻的女子头像,对方传过来那温情脉脉的文字,字字句句打动了退休老人许国栋的心。  相似文献   

12.
老屋     
对面道边,原有座老屋。土墙土瓦,低矮破落,像一个蜗牛壳。我没出生。老屋就扣在那儿,我出生了,老屋还扣在那儿,不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不管风霜雨雪,日出日落,都无声无息地扣在那儿,不知扣了多少年。我曾猜想是谁建了老屋,那人是胖还是瘦,是在春风暖人的灿烂阳光下悠然垒的石,还是在寒气袭人的深秋急切和的土,我找不到答案。我找不到答案,老屋仍无声无息地扣在那儿。  相似文献   

13.
常绘政 《时代风采》2008,(23):34-34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出生在漾濞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我记事以来,家乡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穷”字。村民一年四季穿的是破旧的衣裳,住的是茅草房,苞谷饭是村民们的主食,可以说我也是苞谷饭养大的,那粗糙中带有浓浓苞谷味的苞谷饭,至今还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4.
1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个冬天,我在兰州的一家大型超市做保安部经理。一天下午,监视器值班员呼叫我,说发现超市里有人偷窃。我没有半点儿犹豫,立刻用对讲机通知出口保安,将那个人拦住并带到我办公室来。  相似文献   

15.
昆明的行道树多是法国格桐 秋天的树叶像得了尿急的病人 给环卫工人搞得很是不爽 “真他妈的不痒不痛。”工人们骂道 最近它们多被连根拔起 像一个帝国王朝被开着拖拉机的现代人推翻 没有任何谈判的条件就被送上了断头台 我经常和它们在城市的人行道上擦肩而过 新执政的行道树全是新面孔 我也没有和他们打招呼 但他们的肤色和我故乡的那些树同名同姓 昆明,这里的冬天不太冷 新闻里播报,大理昭通已被雪占领 我现在寄宿的昆明高原这块高地 敌人已兵临城下,但这里的冬天不太冷 有于坚、雷平阳的诗歌取暖 吸引着包括北半球最北端的红嘴鸥 他们是…  相似文献   

16.
都市猎女     
都市人也许还没觉察“埋伏”在他们身边的小猎女。她们是那些70年代末期,80年代出生的小女生,她们犹如机警的小狐狸,妩媚而勇敢地假借青春这个资本老虎,扑向心仪的实力男子这样的猎物;她们一入江湖,  相似文献   

17.
脚下是红土 头顶是蓝天 我的南沼郡 我的古滇国 羊群在天上牧放 地上遍植烟叶和蚕桑 滇东北,我出生了 我的三江之源 我的二戮之乡 贫穷和寒冷 把我的童年冻在那里 我的布鞋的泥印 走出山梁 滇西南,我的天使 闪着热烈的目光 我的心旋转在车轮上 跨过三江,走进苍茫 侄U映着森林与竹楼 万家灯火,点点星光 溯江而上 我的山国,我的水乡 我的青春在滇中老去 从贫穷到温饱 从温饱奔小康 四季如春,莺飞草长 思念像韭菜一样 我多想变成自在的云朵 乘风飘荡 在云南马剥不古 在五尺道流连 像一只山鹰,一只水鸟 在高山之巅 在溪流之畔 在秘境云南的过去…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个大家庭:家里有8个爸爸、8个妈妈,他们虽然来自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但他们可都是我的亲生父母。这事得从头说起。我出生在2048年,一生出来就20岁了,因为,我的出生,缘于一场意外事故。那个夏天,一架由8位好朋友——他们都是第一国际大学人文科学系的学生,利用暑假相约周游列国,途径北冰洋时,不幸却发生了,他们乘坐的飞机撞到了一座冰山上,8个人当场丧生。他们一共有3女5男,分别是:苏哈妮、达娃、曾一民、艾德、阿里、山本总一郎、安卡列维其、乔,分别来自于美、英、中等8个国家。  相似文献   

19.
凌冰子     
冬天的清晨,冒着严寒走出家门去上班,抬头仰望清朗朗的碧空中那枚被晨曦映照得透明,像一块即将融化的冰似的月亮,我就不由自主想起我的童年, 想起童年的冬天下凌冰子的快乐。  相似文献   

20.
袁刚 《农村青年》2007,(3):30-32
一 很小的时候我就问爸,我妈呢?那时候,爸总是说我妈到一个很快乐的世界去了。后来我才知道,我出生一年多一点妈就死了。我就怨自己命不好,别的孩子都有爸妈宠着,而我呢?特别是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我就会难过得掉眼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