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访华前.2月5日.美国负责东亚与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拉塞尔要求中国明确表明划设南海九段线的意义.并指出中国宣称主权的方式破坏地区稳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8日表示,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是历史形成的,并受到国际法的保护。那么,九段线是怎么来的呢?中国人又是如何确保九段线的国际地位的呢?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15)
正由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发起的南海仲裁案,7月12日作出了所谓"最终裁决",不仅声称"中国在九段线范围内主张的历史权利没有法律依据",还声称包括太平岛在内的南沙群岛的所有海上地物均为"礁岩"。在这场"南海仲裁"闹剧中,台湾民众进一步认清了两岸才是命运共同体,呼吁台新当局抓住契机破解两岸关系僵局的声音空前高涨,希望两岸联手维护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3.
《新东方》2019,(3)
海南从一个普通的地级政区升级为海南省,对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维护南海九段线海洋权益、推动我国和沿海省区向海洋发展战略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海南作为一个"海防岛",当前对捍卫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海洋开发和管理发挥着重大作用。海南建省30年的成就显示,这一政区改革不仅是海南,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个重大的政治经济成就。  相似文献   

4.
南海问题是制约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健康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南海周边多国凭借国内法、国际法强行侵占我国南海合法权益,且引入仲裁机制,提升矛盾性质,不断加深南海问题的复杂与困难程度。南海海洋权益的争议一定程度上是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有关海洋划界的论述所引起的,单一的国际法视角已无法透彻剖析南海问题,只有引入权力、安全、利益等国际政治概念,寻找国家间政治协商、对话与合作机制建设、文化思想互信,才能更好地理解争端、认识争端,实现海洋权益争议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5.
近来南海问题持续升温,除了菲律宾与越南表现得越来越强硬外,美国等区域外大国亦不断介入,致使南海问题的发展态势很不乐观,南海问题长期化、复杂化的趋势已成定局。面对这种局势,中国应该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维护南沙群岛的主权和合法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概念的基础上,以南海为例,针对当前普遍存在重陆轻海,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观念淡薄,南海海疆地图表达的欠缺,以及其他存在问题,笔者提出应大力加强对广大干部、公民的海洋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海洋观,为此宜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为重申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加强与各国在南海的合作,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一、中国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收复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曾非法侵占的中国南海诸岛,并恢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6,(5)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外交部部长王毅强调指出,菲方对于南海仲裁案的做法不合法、不守信、不讲理。同时,驳斥了部分大国提出"中方企图南海军事化"的言论,提出"军事化的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的著名论断。由于南海特殊的战略位置,使得南海海域成为诸多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台湾地区从马英九上台后便强调其南海主权,且有意推动与大陆的南海开发合作。这给两岸解决争端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虽然两岸合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阻碍,但在南海问题上,两岸的合作既有利于维持中国的海洋权益,也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9.
聚焦港澳台     
《小康》2010,(9):26-26
近期,中国在捍卫海洋权益方面的高调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先是中国首次公开向美国亮明南海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要求美国尊重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权益,接着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公开拒绝了美国防长盖茨访问中国的请求。  相似文献   

10.
自汉代起,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便是中国从海上通往西方的桥梁,是中国线路最长、连接国家最多、海域最复杂的航线,对于促进古代中国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及人员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南海诸岛是南海航线必经之地,南海航线历史变迁及其留下的历史遗迹为中国在南海享有的海洋权益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国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推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是打造东南亚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领土主权等核心利益纠纷,南海地区摩擦不断,形成当下各国在南海的对立状态。本文从国际法视角出发,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般国际法律文本等为依据,剖析南海周边各国在"硬性"主权层面(九段线的合法地位、岛礁的法理地位以及"灰区"划界问题等)和"软性"权益层面(海事规则制定与资源"共同开发"等)上产生的争议,找出相关主张的法理依据及其不足,为我国回应质疑、占据法律与道德高地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6,(9)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面临诸多海洋划界纠纷,其中我国东海与南海海域海洋划界问题尤为突出。通过分析东海与南海海域海洋划界争端产生的来龙去脉及其相关法理问题,有利于我国运用国际法律武器,根据国际政治形势制定并运用多种斗争措施,维护我国合法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3.
雷蕾  周斌 《协商论坛》2016,(7):52-55
2016年7月12日,应菲律宾单方面提出设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罔顾事实,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作出并公布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裁决”,上演了一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 然而,历史是不容篡改的.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拥有坚实的历史和法律根基.尽管近代以来曾屡遭外敌入侵,但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相似文献   

14.
问:一些舆论近日称,南沙海域的"航行权"不能因紧张的扩大而受到侵犯。中国对此持何态度? 答:关于南海航行权问题,中国政府的立场是明确的,即中国维护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及相关海洋权益,不影响外国船舶和飞机按照国际法通过南海国际航道的航行、飞行自由和安全。我们希望,有关国家不要因存在争议而影响各国船只通过南海的正常航行。问:你对英国贸工大臣访华有何评论?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7月12日,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作出非法无效裁决,声称中国对南海的历史性权利主张没有法律依据,企图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对包括太平岛(台湾实际控制)在内的所有南沙岛礁都裁定为"礁"。这一非法裁决结果,不仅招致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也引起两岸同胞的一致挞伐。但蔡英文当局在此问题上的态度,却引发岛内强烈反弹。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南海生态环境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有必要在三沙岛礁设立溢油应急设备库,而且设立这种溢油应急设备库具有充分的法理依据和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当前南海复杂的地缘政治局势,使中国在三沙岛礁设立溢油应急设备库也面临来自周边声索国及域外国家的舆论压力和挑衅干扰。因此,中国需对在三沙岛礁设立溢油应急设备库的类型、选址、方案、管理和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化解外部风险。  相似文献   

17.
曹群 《时事报告》2014,(7):30-31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政府照会中国,声明将把与中国的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2月19日,中方表示对该照会及所附通知不予接受。6月21日,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附件七的仲裁程序成立了五人仲裁庭。2014年3月30日,菲律宾向仲裁庭提交长达4000页的诉状,指控中国在南海的“九段线”违反《公约》,并以《公约》第121条“岛屿制度”为依据批评中国声索海域过多。  相似文献   

18.
正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议,不仅需要依靠国际海洋法规则,更需要强调国家间关系中的合作与友好原则。在许多国际纠纷的场合,秉持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友好原则,比冷冰冰的国际司法诉讼更为重要。2014年3月30日,菲律宾政府正式向设在海牙的国际法庭提交了针对中国的诉状,指控中国在南海划设"九段线"非法。从2013年1月22日,马尼拉第一次提出要向国际海事法庭起诉中国的南海主权诉求一年多之后,菲律宾最终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想要通过单方面诉诸国际司法管辖  相似文献   

19.
论两岸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合作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南海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议题.两岸是否需要和能否在当前激烈的南海争端中进行战略合作,需要进行全面的考察.马英九执政以来,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重新回到了1994年的政策轨道,重申"中华民国"拥有南海主权,并有意推动两岸合作开发南海资源.但是,两岸的"南海合作"不得不面对内外因素的制约.两岸之间能否搁置争议、构筑互信和建立必要的沟通平台是必须考虑的内部制约因素,而制约两岸合作的外部因素则主要是美国的阻挠和南海周边国家的分化.总体看来,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谋求合作,符合两岸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维持中国的海洋权益,也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中国南海的海洋维权形势十分严峻,岛屿被占领、资源被掠夺、权益被侵犯。尤其是今年以来,域外国家和越南、菲律宾等海上邻国串通一气,以虎豹合围与狼群战术叠加的形式夹攻中国,孤立中国,排挤中国。面对挑衅,中国使出一系列连环招数,努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