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今的中华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主义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面临的现实挑战有: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华文化进行渗透,严重冲击了中华文化认同;一些西方大国企图利用"和平演变"战略弱化我国主流文化认同;转型时期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涌现严重威胁中华文化认同。新时代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选择有: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实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挖掘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开展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不仅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华民族认同具有深远的意义。学界有关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较为丰富,已有成果主要集中于中华文化认同概念界定、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各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时代命题中体现的中华文化认同、全球视域下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等几个方面。本文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爬梳,以期为今后学界研究的开展提出可供参考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和关键,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是发挥海外华人华侨重要桥梁作用的保障。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需坚定文化自信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中华文化与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并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也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文化认同是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纽带与桥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维系着国家的和平与统一,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成为新形势下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通过文化认同构建起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精神信仰和价值归宿。中华文化认同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历史记忆进行认知、接纳、传播和创新的过程。当前,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给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我们应当重视新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困境,并探索可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熔铸了文化自信丰厚的历史底蕴、鲜亮的文化底色和科学的时代涵养,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坚定文化自信是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现实需要提出的,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认同、文化发展形式、文化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7.
徐则平 《人民论坛》2014,(14):32-35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合,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重舍,能有效构建国家安全环境,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和民族和谐的角度实现民族认同,要把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民族与国家共建和谐的根本目的,也是国家与民族获得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是民族凝聚与国家认同的基础。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国人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约定,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为最终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作为文化安全的核心,对于保障国家的存续和发展,增进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人们的文化心理归属感,促进国家的团结统一,提升国家的国际感召力,亦即提升国家总体安全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文化认同的重塑提供了多重选择,既为我国文化安全和总体国家安全建构带来重要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夯实文化根基,凝聚价值共识,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6,(1)
正有专家担心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不够认同,但这就像某些台湾青年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一样,属于政治问题而非文化认同问题。所以,与其在台湾青年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的现实中,无谓地纠结台湾青年是否认同中华文化,不如探讨如何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过程中,构建两岸一家亲认同的真问题。随着两岸青年交流日渐频繁,笔者发现台湾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非如部分专家所担心的那样排斥与陌生,而是已根深蒂固无法取代。他们还将中华文化在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方面的论述已经从江泽民同志的“精神纽带论”发展为“心灵契合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范式转换,揭示了两岸关系从物质性对抗走向心灵契合的人化世界的前景。“心灵契合论”涉及三对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复兴与两岸文化融合的天然连结。构筑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存在着密切关系。要鼓励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和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港澳台侨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基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向往与依恋,体现在对祖国的基本国情及政治制度的认可与拥护上。国家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离不开港澳台侨学生的支持与拥护,对于实现祖国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在辽宁省学习深造的港澳台侨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到目前港澳台侨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状况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认知不足或者认知偏差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从加强学生对国家团结、民族完整性的认知认同方面入手,通过改变学生的身份意识,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快速融入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促进情感融合;并通过塑造文化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的努力,使港澳台侨学生真正地融入中国,拥护国家统一,最终实现港澳台侨人民和祖国在精神维度上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20,(2)
中华文化是琼台区域文化形成的源头,琼台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支流,两者之间构成源与流的关系。琼台区域文化孕育与诞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中华文化和琼台区域文化构成血肉相连、文脉相通的"母"与"子"的关系,是整体性和区域性的构成关系。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最厚重的基石,在共同的文化认同基础上才能对中华民族形成高度的认同和对国家形成高度的认同,进而推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会有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必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大力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仅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更重要的还可以增强全体人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这种文化的认同与自觉能够进一步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社会认同的重要目标体系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中央先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明确了社会主义中国价值认同目标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目标,并由此共同建构了一个具有密切联系但是又有不同针对性的社会认同目标体系,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有力的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认同有效性,打造民族和国家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既是多民族国家实现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多元文明交流中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认同培育应着重从以下三重路径入手:强化历史记忆,巩固文化认同的认知与情感;加强利益保障,奠定文化认同的基础与前提;建设文化强国,增进文化认同的底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18.
正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群体内的向心力,也称之为民族内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就在于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文化传统和伟大祖国的强烈认同。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它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因此,中华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展、增强、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仅关系到文化命脉的延续,也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如何增强和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青年的中华文化认同对于提升青年文化基础素养、自我发展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多方面的素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和引导青年传承和发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提升青年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并影响着世界各国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全球化浪潮以广义的文化为主体、以经济为先导、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为辅成.所追求的是社会合理化与全球一体化。在全球化和全球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各国各民族都在大力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积极传统和认同基础.同时也赋予了现代生活以积极意义.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构民族精神、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