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重农固本一直是我国的安民之策。当前农村存在"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学整治"空心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三个方面破解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湖北省是中部农业大省,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大省。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充分动员有限的社区建设主体力量,克服农村空心化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负面影响,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于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空心村”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制约"三农"发展。湖北农村空心化治理既有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机遇,也遭遇到农村产业空心化、人员空心化、土地节约利用不足及宅基地闲置等问题的现实挑战。通过选取湖北省五市(黄冈、黄石、宜昌、襄阳、恩施)作为抽样调查,发现湖北省"空心村"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依托湖北省城镇化战略布局,因地制宜,在农业产业化、吸引新型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及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和社会保障公平化方面突出其治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二次空心化"是伴随着新农村社区建设而产生的新现象。与传统的村落空心化相比,"二次空心化"在动力机制、生计结构、社区性质和可逆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产业支撑匮乏、对"增减挂钩"政策的片面使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不完善以及实际操作对原有住房分配规则的"变通",都导致了"二次空心化"程度的加深。同时,"二次空心化"也引起了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贫困、农村阶层分化的加剧、社区共意的溃散以及留守问题的复杂化。因此,积极探索"二次空心化"风险的化解机制,是当前创新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关键步骤,包括树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探索"因地制宜"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健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考评体系、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等。  相似文献   

5.
李中华 《求索》2013,(5):32-34
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我国广阔的农业和农村为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作为农业的微观载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演变、建设与创新,是建立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长效机制的基础条件,是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建设的"软件"。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客观必然性,深植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挑战和任务。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农村合作经济制度的传统与变迁、农村合作经济面临的困境、以及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与构建等等内容进行探讨,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体系,以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皮坤乾  杨风雷 《人民论坛》2014,(14):209-211
为解农村"空心化"之痛,贵州立足于省情,一方面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让劳动力真正地转移出去;另一方面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了农村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村"空心化"有效治理的贵州道路,形成了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贵州模式。这对于仍饱受"空心化"之痛的广大农村具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兰继华 《前沿》2013,(1):139-141
农村空心化发展,既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空心化村庄的大量存在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效应。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我国农村总体上是稳定的、和谐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突出问题:第一,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导致"空心村"现象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2:1。大量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务工、经商,导致有些农村出现了"有屋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投入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空心村治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由"统筹"发展到"一体化"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城乡社会关系认识的升华。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势在必行,通过对全国具有典型意义的空心村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总结新形势下乡村治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民主建设经验,从而提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构乡村治理的体制和社会基础,实现社会与现代国家的有机整合的理论设想,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创造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0.
兰继华 《前沿》2014,(1):132-134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使民族地区农村出现了空心化问题。民族地区本来人口稀少,城镇化又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空心化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陈华 《当代广西》2014,(21):52-53
正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农村改革以来,以"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农业经营体系,对推动我区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区经过改革与发展,已形成了以承包农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农业经营格局。然而,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快速流动,农村空心化、务农老龄化、要素非农化、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现象日益严重,"耕地谁来种""畜禽谁来养""农业靠谁兴"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地区的"空心化"趋势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现象,它所带来的农村犯罪问题也较为明显。剖析"空心化"对农村犯罪的影响,分别是:社会结构转型对农村社会原有犯罪生态的影响、"空心化"背景下衍生出新的犯罪亚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失范影响新时期农村犯罪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由于长期坚持"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模式,城乡发展之间的结构性鸿沟十分明显。最近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等"新三农问题",亦导源于此。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在推动城市、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前进》2015,(7)
<正>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生产兼营化成为新常态。土地向规模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成为大趋势。面对新常态、大趋势,农业农村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迫切。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民的带头人,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常态、大趋势,加快进入新状态。一、坚持把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三农"工作的主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政》2013,(9):20-20
金幼芳在《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4月撰文认为,我国是一个13亿多人ID的农业大国,因农村经济建设落后,农村人ID流失严重,农村布局呈“空巢”形态。农村“空心化”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表现在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相似文献   

16.
要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应该立足于其根源,从城乡二元体制上下功夫,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通过城乡一体化来重新界定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就是要将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工业、市民和农民作为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来看待,而不是差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之后,精准扶贫政策逐渐上升为国家政策,现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扶贫战略思想之一。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不断外流,我国广大农村出现的"空心化"现状对当前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也带来了不少的困难。由此,笔者结合在江西C镇所做的一次田野调查,从农村的"空心化"来谈一谈当前的精准扶贫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口转移必须有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从构成上看,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区)是我国传统农区的空间主体,重点开发区则以"点状分布、局部相连"的特征镶嵌于其中。在现阶段,传统农区农村人口存在过度转移、向本地(区内)城镇转移滞缓、不愿意"双放弃"等问题,从而既导致农产品主产区缺乏必要劳动力,也阻碍农业规模化生产,还不利于重点开发区的人口与经济集聚。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传统农区农村人口转移方案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农业必要劳动力在农产品主产区内部转移;以农产品加工业及其关联产业为支撑,促进农村人口向重点开发区转移;促流转与促放弃相结合,逐步推动农村人口从转移走向迁移。  相似文献   

19.
蔡义鸿 《小康》2014,(2):21-21
“空心村”其实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二元化的产物。它既包括农村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也包括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空心化,本质上是农村地域经济社会功能的整体退化。  相似文献   

20.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黑龙江省庆安县,根据当地农村面积大、农业人口多、农民文化生活缺乏等实际,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打造"金字塔"型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