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人们提起沙特阿拉伯,往往把它与石油联系在一起,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个素有“石油王国”美称的沙漠王国,储油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据沙特驻华商务处最近提供的资料,在它214.9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茫茫沙海底下蕴藏着2520亿桶石油,占世界石油储量1/4。沙特还是当今世界上头号石油出口国,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发起者,对该组织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红 《瞭望》1991,(37)
海湾战争急剧改变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力量对比。战后,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都在调整政策,以适应新的形势,寻找新的出路。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基本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宿愿:打回海湾去,重新控制那里的石油资源。美国虽是世界产油大国,年产量达4亿吨,但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石油储量减少,产量下降,进口上升的趋势一年比一年严重。自本世纪30年代美国在沙特阿拉伯发现特大油田,随后逐步排挤英国、法国,控制伊拉克和伊朗石油资源以来,美国一向把海湾石油作为它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 会看到不同的石油计量单 位,比如,桶、吨、加仑和升等。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如何换算?桶和吨是我们常见的两个原油数量单位。一般来说,欧佩克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原油数量单位通常用桶(bbl)来表示, 而中国及俄罗斯等国则常用吨(t)作为原油数量单位。比如,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沙特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642亿桶(约合362亿吨);俄罗斯的石油探明储量为65亿吨,约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12%一13%。吨和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吨(原油)=7.33桶(原油)。尽管吨和桶之间有固定的换算关系,但由于吨是质量单位,桶是体积单…  相似文献   

4.
江红 《瞭望》1986,(15)
一场来势猛烈的石油价格战已经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公开打了四个月。目前,这场价格战正处在或打或停的关键时刻,有关各方为维护各自利益,正在酝酿新的决策。 去年十二月上旬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改“减产保价”为“减价保产”,把夺回和保卫几年来失去的销售市场“公平份额”置于首位。这个决定成为一份公开“宣战书”。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一些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以大量廉价石油冲击本已处于饱和状态的  相似文献   

5.
江红 《瞭望》1985,(32)
石油输出国组织七月底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七十四届部长级会议上达成了一项关于降低重质原油和中质原油价格的协议,这是对该组织的顶梁往,目前经济陷于困境的沙特阿拉伯的一种照顾,是为了使该组织保持稳定、免于解体而采取的必要步骤。会议结束时,沙特阿拉伯石油大臣亚马尼如释  相似文献   

6.
石油小统计     
《瞭望》1982,(9)
世界各国石油蕴藏t 单位:百万捅利比亚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哥国西墨英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苏联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1 66,000 66,000 59,000 50、000 32 .00032,000 29,000印度尼西亚24,00018,00018,00016,00016,00010.000资料来源:日本《钻石周刊》 19引年世界原油产t 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1981年全世界的原油产量估计为278,931万吨,比1 980年下降6%。年产t在4,000万吨以上的各产油国的产量如下: 单位:万吨苏联60,400沙特阿拉伯48,210美,国42,940墨西哥11,960委内瑞拉l(),465中国*10·0魂o(包括台湾省巧万吨)英国8,950印度尼西亚阿…  相似文献   

7.
<正>11月27日,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在维也纳欧佩克总部举行,经过一番争议,最终以沙特为首的海湾石油输出国在与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伊戈尔·谢钦协商后决定不减产。次日,国际油价再次跳水。谁要减产谁丢市场对于是否减产,欧佩克内部存在意见分歧。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和科威特等海湾阿拉伯石油输出国不赞成减产,认为目前油价下跌还不构成危机,随着油价下降,一些高成本石油会退出市场,石油市场将会自我稳定。它们认为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已自1990年7月21日起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在两国关系中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是中沙两国关系发展的里程碑。 中国和沙特阿拉伯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沙特阿拉伯是伊斯兰发祥地,都是亚洲国家,两国人民有着悠久友好交往的历史。新中国  相似文献   

9.
“每桶60美元的石油价格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持续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在被问及石油突破60美元之后的走势时如是说。似乎是为了验证周大地的观点,日前由BP(英国石油)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5》的数据表明,世界并未面临油气资源或储量的短缺。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仍然可  相似文献   

10.
江红 《瞭望》1985,(51)
十二月上旬在日内瓦召开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七十六届部长级会议决定,要把现行的减产保价政策改为实质上是减价保产的政策,重点转到保卫该组织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公平份额”上。这将对世界石油市场和国际经济产生深刻影响。这一决定惊动了西方石油界。伦敦、巴黎、日内瓦、纽约、休斯敦和阿姆斯特丹的石油垄断公司紧急探讨这个“突然作出的、令人吃惊的决定”的真正含义。英国、美国、荷兰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普遍下跌,西欧、美国等地的石油现货价格也骤然暴跌,直到十二月十二日,股票和原油价格才开始回升。实际上,早在今年六月初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九国石油部长非正式协商会议上,  相似文献   

11.
开罗专电 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于六月十七日至二十四日进行第五次飞行时,它的七名机组人员中除五名美国人和一名法国人外,还有一名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他就是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特的侄子苏丹·萨勒曼。他成了阿拉伯民族的第一个宇航员。连日来,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报纸均以头  相似文献   

12.
江红 《瞭望》1984,(46)
石油输出国组织十三个成员国的石油部长(大臣)在日内瓦经过三天紧张磋商后,十一月一日达成了减产保价协议,从而刹住了十月中旬以来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降价风。 根据这项协议,从十一月一日起,该组织将把去年三月伦敦会议规定的日产限额暂时减少一百五十万桶,即从一千七百五十万桶减为一千六百万桶。阿拉伯轻原油每桶二十九美元的基准价格保持不变。会议还就各成员国的减产份额达成了谅解。沙特阿拉伯加上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和巴林四个海湾成员国的减产总额占全部减产量的百分之六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拥有世界第一位的天然气储量(47万亿立方米),第二位的煤炭储量(1570亿吨),第七位的石油储量(82亿吨)。它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1282  相似文献   

14.
杨骏 《瞭望》2003,(44)
美国《商业周刊》撰文指出:世界石油储量正在减少。1990年至2000年,石油储量仅增加了4%。美国一些著名地质学家经过计算得出结论,油产量最早可能在2010年、最迟在2037年达到顶峰。此后,就会不可逆转地下降,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升,且难以回落。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发生的群众运动导致了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等国政权的倒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君主制政权则保持了相对稳定。基于以往研究提出的各种因素分析,提出动态多元平衡理论,并以此为分析框架,解释沙特王室治国理政的过程,说明其能保持稳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人口与教育     
中国有12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耕地面积只占世界的7%,石油储量是世界的2%,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的1/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的1/6,人均矿产资源价值也只有世界的1/2。这样的人口、资源比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尽管我们提倡计划生育和节约资源,资源还是越用越少。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而人口质量的提高,却大有潜力可  相似文献   

17.
贤明 《瞭望》1990,(48)
一次引人注目的访问 中国外长钱其琛于11月6日至12日访问了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和伊拉克,分别会见了四国元首,在沙特还会见了科威特埃米尔,转交了杨尚昆主席致他们的信件,并同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二大能源进口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对一次能源的进口依存度达80%左右。目前石油占日本能源总需求的50%左右,其次为煤、核能、天然气和水电等。日本几乎没有本国的石油储量,大部分原油来自政局不稳定的波斯湾地区。虽然日本计划将来逐步减少能源进口,但估计对中东地  相似文献   

19.
来自海湾地区的新消息称,利雅得和华盛顿正慎重考虑撤出5000名驻沙特美军的问题。这是因为“美国对削减在沙特的军事力量进行了慎重考虑,他们觉得把军队调往其它地区更好,有可能选择邻近的卡塔尔。” 沙特阿拉伯的反美情绪自“9·11”事件以来日趋强烈,一向甚为密切的沙特同美国的关系出现明显裂痕,美国在沙特基地上的部分驻军和辎重开始转移。这对美国在中东地区实施下一步反恐战略,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美伊战争结束后,美国对中东石油控制进一步加强,在战略上更加结实地握住了中东乃至世界石油市场的“阀门”,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与此同时,我国的石油消耗也与日俱增。据统计,2002年我国石油消耗量已达2.41亿吨,其中国内产量1.67亿吨,净进口量达到8360万吨,所占比例已超过34%。而到2005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2.9亿吨左右,有可能超过日本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