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学者进行了活跃的学术活动,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撰写出学术著作(含手稿)至少200部,创办刊载了6 000多篇学术文章(含报告)的学术期刊十余种。哈尔滨俄侨学术遗产流散到世界各地。国外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其中俄罗斯最多。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学术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图书馆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档案馆,是俄罗斯哈尔滨俄侨学术遗产四大收藏地。国内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长春、北京、上海等地。黑龙江省博物馆(前身为东省文物研究会博物馆)、吉林大学亚细亚文库、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三大收藏基地。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哈尔滨俄侨学术遗产的保护,但只有在西方国家哈尔滨俄侨学术遗产得到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一、旅华俄侨的来历和俄侨研究的意义最早来华的俄侨是阿尔巴津人,他们后来为中国皇帝服务。1918年到1970年期间旅华俄侨的生存状况是比较难以研究的。流亡到欧洲国家的俄侨留下了大量记载,出版了一批有分量的著作。而来华俄侨中的研究相对少一些,尽管他们中间也有不少著名的政治人物、学者、作家和诗人。他们大多  相似文献   

3.
《西伯利亚研究》2009,36(2):F0003-F0003
刘爽,1955年12月生,历史学博士。现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兼俄罗斯所所长、《西伯利亚研究》主编,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及苏联史、当代俄罗斯问题、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东北地方史、史学理论。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科院科研管理项目、黑龙江省软科学项目等多项。著有:《现代社会与历史认识系统结构》、《哈尔滨俄侨史》、《哈尔滨犹太侨民史》等专著。  相似文献   

4.
俄侨是俄罗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20世纪初至今历经百年,俄侨由于各种原因移民世界各地并定居下来。在非母语环境中,俄侨语言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变化。近20年来,俄侨语言研究越来越受到俄罗斯本土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学者的关注,成为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发表了大量具有交叉性特点的研究成果。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尚未对此展开研究。因此,有必要介绍俄侨语言研究的学科界定、对象、方法和角度,了解俄罗斯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俄侨音乐教育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尔滨俄侨音乐教育从1921年至1962年迄未间断.先后建立了6所正规的音乐学校.这是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批西洋音乐学校.培养出众多音乐人才。这些学校的特点是师资素质高、实行正规化的科班教育,重视艺术实践。哈尔滨俄侨教育家在西洋音乐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首先要对“亮点”一词做以下交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纳基尔在参加第四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时说:“中俄青年论坛是本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的亮点。”而这一活动是在中国“俄罗斯年”中举办的,这样,本文的标题采用了“亮点”一词。第四届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论坛在哈尔滨举办具有深远的意义。地处北疆的大城市哈尔滨与俄罗斯的联系可上溯到19世纪,从那时起在这里就居住有俄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上世纪50年代。在这里居住的俄侨人数最多时达一二十万。在这座城市里,俄侨曾办过几十所学校,其中既有普教性质的,又有专门性…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 ,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 ,沙皇俄国把中国东北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1 896年 6月 3日 ,俄国通过《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从此 ,大批俄国人涌入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沿线 ,俄罗斯文化在中东铁路沿线的传播以及俄国人在与中国的交往中进一步熟悉中国文化成了这一时期中俄文化交流的显著特点之一。 2 0世纪初 ,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 ,俄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马克思主义通过俄国 ,特别是通过中东铁路传入了中国 ,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与此同时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量地将俄国进步作…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犹太人多来自俄国,人数最多时达2.5万人,约占哈尔滨俄侨总数的10%。哈尔滨犹太公墓曾是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墓地和迄今中国境内唯一一座功能要件遗存完整的犹太墓地,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祖父、以中友好协会主席特迪.考夫曼先生的六位亲人和原远东地区兼哈尔滨犹太教会总拉比基谢廖夫等一批重要人物均葬于此。犹太墓地不仅为犹太人在哈尔滨存在期间的活动轨迹提供了实物证据和线索,也是哈尔滨乃至中国人善待而非排挤犹太人的重要历史见证。作为哈尔滨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遗产,它每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人士前来祭扫或观光,已成为哈尔滨与外界多种交流活动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本文作者丹.本-卡南先生现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的外籍教授和知名学者,也是业经哈市相关部门注册的在哈常住之唯一一位以色列籍犹太人。近年来,他在教学之余,对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文中引用的一些档案资料和观点,有一定研究参考价值,不过文中的某些议论和看法显系有所偏激,属"典型的以色列风格",但亦不失为本文看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华俄侨文学诞生于20世纪初期,在其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开创性作品.中国学者对在华俄侨文学的关注不多,研究也不够全面系统,对其发展阶段的划分至今仍比较模糊.以在华俄侨文学创作活动的规模、发展趋势及作家创作作品的活跃程度为标准,可将在华俄侨文学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前为萌芽期;十月革命爆发至日本...  相似文献   

10.
译序:哈尔滨犹太人多来自俄国,人数最多时达2.5万人,约占哈尔滨俄侨总数的10%。哈尔滨犹太公墓曾是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墓地和迄今中国境内唯一一座功能要件遗存完整的犹太墓地,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的祖父、以中友好协会主席特迪·考夫曼先生的六位亲人和原远东地区兼哈尔滨犹太教会总拉比基谢廖夫等一批重要人物均葬于此。犹太墓地不仅为犹太人在哈尔滨存在期间的活动轨迹提供了实物证据和线索,也是哈尔滨乃至中国人善待而非排挤犹太人的重要历史见证。作为哈尔滨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遗产,它每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人士前来祭扫或观光,已成为哈尔滨与外界多种交流活动的重要窗口和平台。本文作者丹·本一卡南先生现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的外籍教授和知名学者,也是业经哈市相关部门注册的在哈常住之唯一一位以色列籍犹太人。近年来,他在教学之余,对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颇有研究。文中引用的一些档案资料和观点,有一定研究参考价值,不过文中的某些议论和看法显系有所偏激,属“典型的以色列风格”,但亦不失为本文看点之一。本文系罗斯柴尔德基金会(伦敦)资助项目的子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原文用英文写成(2010年,哈尔滨),现受作者委托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