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美国以所谓“流氓国家”开发弹道导弹,将对其海外驻军及本土构成威胁为由,大力开发包括战区导弹防御及国家导弹防御在内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继2月份推出《亚太地区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设想》后,3月份参众两院以压倒性票数,通过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议案,接着又利用6月八国首脑科隆会议及7月俄总理斯捷帕申访美之机,要求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为其发展弹道导弹防御体系搭桥铺路。美在开发战区导弹防御体系方面也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层战区防御系统拦截试验在连续6次失败后,于今年6月10日与8月2日先后两次取…  相似文献   

2.
日本与东北亚战区导弹防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日合作研究、开发和部署东北亚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是冷战后美日安全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日本安全政策调整的一个重大步骤。日本决定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是地区安全形势发展、美日同盟强化和日本安全政策变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对东亚地区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加快建立导弹防御体系的步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月 7日 ,克林顿总统在向国会提交的2 0 0 0—2 0 0 1年财政年度预算中 ,再次追加2 2亿美元用于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如果该项拨款获得国会批准 ,用于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所需的 12 7亿美元资金将全部到位 ,这表明美国进一步加快了建立导弹防御体系的步伐。看来克林顿政府要一意孤行 ,决心完成美国称霸全球战略部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美国紧锣密鼓为部署导弹防御体系作准备  自 1998年下半年以来 ,美国就已明显加快了实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BMD) ,该计划中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  相似文献   

4.
时隔四年,日美安保磋商委员会“2+2”会谈于今年6月召开,会谈中日本正式授权美国向第三国转让日美共同研发的“标准”-3Block2A型导弹,①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质疑,也标志着日美反导合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日本从2007年开始正式部署其国家导弹防御系统(BMD),近年来日本在导弹防御上的动作随着地区安全局势变动愈发频繁,日美在导弹防御上的互动程度也日趋深入,日本已成为美国全球最大的导弹防御伙伴。  相似文献   

5.
战区导弹防御(TMD)与全球和地区安全的关系邹云华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借口导弹扩散和由导弹运载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核、生物、化学武器)的扩散,有可能对美国本土及海外驻军及其盟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为由,将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重点转移到研制战区...  相似文献   

6.
2007年是日本弹道导弹防御(BMD)系统的“部署元年”,从2007年3月开始,日本开始陆续部署包括陆基导弹防御系统和海基导弹防御系统在内的BMD系统,计划到2010年底基本完成部署。日本部署BMD系统涉及到日美同盟演变、日本安全战略调整等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势必会对东亚地区安全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弹道导弹在亚太地区呈现扩散的势头.美国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向一些亚太国家(地区)输出先进作战飞机,加紧研制并企图向台湾转让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等,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刺激了这种扩散.<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的作用是很有限的,要解决导弹扩散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美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与冷战后国际安全张业亮美国导弹防御计划是冷战结束后,针对核、生、化武器和弹道导弹扩散的新情况,从军事安全角度提出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是“反扩散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导弹防御计划的提出,反映了美在如何应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已逐...  相似文献   

9.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TMD)是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美国东亚安全合作政 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在战略上牵制俄罗斯、中国和朝鲜等国家,美国在近期加快了其在东亚地区 推行 TMD 系统的速度,从而引起中国、俄罗斯等国的严重关注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造成台湾问题的最大外部因素,也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和实现统一的最大外部障碍。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与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保持军事关系。自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以来,美国扩大了它与台湾军事关系的范围,包括美台军官之间就战略和作战问题进行研讨、台湾军官赴美军事院校受训等。美国企图将台湾纳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国会一些议员还力图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美台之间保持和扩大军事关系使台湾当局和少数主张“台独”的分子产生错觉,促使他们顽固拒绝与大陆在“一…  相似文献   

11.
美国和俄罗斯 (苏联 )为了追求战略实力均衡 ,在近半个世纪的军备竞赛中 ,制造了数万枚各类导弹和核武器 ,对世界和平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俄美核裁军谈判断断续续进行 30多年 ,在此期间还在暂停核实验、削减进攻性核武器和限制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 ,但进展缓慢 ,协议落实更是障碍重重。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并没有使俄美间的互信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双方对战略优势和实力均衡的追求依然如故。特别是美国克林顿政府重提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MD)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TMD) ,更使俄美之间在 2 0世纪 90年代刚刚出现的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形势的新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围绕朝美关于“核嫌疑”之争和美日决定共同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等事件,东北亚出现了缓和因素和紧张因素同时有所增长的局面。本地区不同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中,短期目标一致而长期目标相冲、政治立场相同而安全利益不同,对话愿望近似而协商余地各异等矛盾,是东北亚形势上述新特点产生的原因。今后,警惕冷战死灰复燃,是减少紧张和摩擦、避免形势倒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同朝鲜半岛两国加强外交关系的主要经济目标是:扩大对朝、韩两国的经贸合作,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为其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与稳定的周边环境.至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同朝、韩两国首脑会晤时涉及的反对美国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问题及发挥联合国作用问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以免给已经衰退的国内经济雪上加霜;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是为了给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 ,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然而 ,美日两国却决定搞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共同开发研究直至最后部署 ,对世界和平、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主要表现为 :( 1 )破坏了东北亚地区国际战略平衡 ,造成了该地区政治形势动荡不安 ;( 2 )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 3)增大了日本走军事大国之路的危险性 ;( 4 )进一步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 5)如把中国台湾省也拉入其中 ,将激化中国台湾省与大陆间的矛盾 ,使台海局势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大选后,美国内政治和对外战略都有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未来中美关系发展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积极的是,中美经济的相互利益关系可望得到进一步加深;消极的是,布什政府更强调中美关系中有分歧的一面,增加了中美两国在台湾、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宗教等问题上发生摩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波兰因素与东欧导弹防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8日,美捷签署反导协议,捷克同意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雷达;8月20日,波兰与美国正式签署反导协议,同意美国在波部署10枚导弹拦截装置。至此,美国在东欧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法律程序基本完成。东欧反导系统是大国博弈的“显微镜”,波兰是“焦点”,折射出美俄、美欧和俄欧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美国宣布要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以来,TMD的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何谓TMD计划、TMD构想与美国东亚战略的关系以及会否构成对东亚安全的挑战、TMD在中、美、日以及有关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关系中是否会成为新的重要变数、美是否打算将TMD延展到我国台湾等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本文根据大量最新的材料对此作了颇具逻辑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来,美国根据冷战后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MD)这一构想,现正在加紧推行。这是美国在后冷战时期谋求核优势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将追溯美国反导弹防御设想的缘起,分析美国推行这一计划的意图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经历了长期发展演变。到冷战结束以后,美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导弹防御理论,并在小布什任内开始正式部署反导系统。新时期的美国导弹防御计划客观上刺激了全球的导弹及导弹防御竞赛。导弹防御的作用是想象的,由此引发的军备竞赛却是现实的。美国导弹防御计划未来何去何从,依然充满变数。  相似文献   

20.
今年 9月 1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暂不授权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MD) ,而将决定权留给下任总统。此举除了考虑到即刻部署NMD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外 ,最主要的还是美国国内因素。但是 ,暂缓部署并不意味着放弃部署 ,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已成为美国的既定国策。国际社会和世界舆论理应对此保持关注。一、部署NMD是美国既定国策。尽管克林顿作出了任内不部署NMD的决定 ,但“并不意味着美将放弃这一计划”。美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既定方针不会改变 ,只不过是实施程度和时间早晚的问题。(一 )发展和部署NMD是美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