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的公众司法参与模式对我国司法改革进程能否有效推进具有重大影响。司法职业改革进程中采取的是体制内、封闭型的公众司法参与模式,导致在司法职业化框架中进行的司法运作过程及结果选择难以得到公众的有效认同。当前我国司法改革进程陷于如下困境:因路径选择之惑无法实现司法理性与公众理性的有机衔接;因动力来源之惑伴随着司法权威不断被消解。在司法民主化改革中理性选择体制外、开放型的公众参与模式,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司法参与模式,才能真正化解司法改革进程面临的司法理性与公众理性脱节、司法权威不断被消解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治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工程,关系着中国整体法治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论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法治化的中心环节上对民事习惯的立法化、司法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尽快实现少数民族民事习惯与国家民事法制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加快民族地区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民事习惯法治化既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工程,关系着中国整体法治建设事业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因此,论文从立法和司法两个法治化的中心环节上对民事习惯的立法化、司法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以期尽快实现少数民族民事习惯与国家民事法制的无缝对接与融合,加快民族地区国家统一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治国方略,良法善治优于人治。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与法治之价值密不可分。法治是一项浩瀚庞杂的系统工程,其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诸多环节构成。守法作为法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具有自身的逻辑价值,但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也面临诸多困境。据此,在剖析相关困境的基础上,构建守法的各种条件并让守法作为法治建设新常态已成为中国不可回避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当下中国社会涌现出司法公信受到社会质疑、司法效果的检验标准存在双重性、司法改革进程处于人为转型阶段的现象。只有把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建设与司法为民理念相结合,把人民的意见与立法技术相结合,把司法过程中的民主参与和法官决策相结合才能逐步迈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治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法治文化难以养成,以至于法治模式难以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困境长久地困扰着国人,阻扰中国法治发展的深化.理性的法治文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内在核心动力,是推进我国普法宣传教育的内在需求.在寻求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寻求打破法治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乃是今日之中国法治建设的不二主题.  相似文献   

7.
2003年是中国法治进程"稳步推进、渐入佳境"的一年.在这个"法治进行时"过程中,立法的人性化趋势和司法的服务理念成为法治领域的两大亮点.  相似文献   

8.
2003年是中国法治进程"稳步推进、渐入佳境"的一年.在这个"法治进行时"过程中,立法的人性化趋势和司法的服务理念成为法治领域的两大亮点.  相似文献   

9.
曾军翰 《人民论坛》2023,(17):64-66
轻罪治理是法治现代化在刑法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在法治现代化语境下,轻罪治理面临着概念界定不清晰、立法正当性不充分、配套措施不完善等质疑和困境。为此,应在区分纯正的轻罪与不纯正的轻罪的基础上澄清轻罪立法的正当性、探讨同一罪名内部轻重划分的标准,在刑事司法的不同阶段为轻罪提供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中国法治“发力”的一年,法治进程稳健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用“发力”这个流行词形容2010年中国法治进程的主题,也是恰如其分的。立法领域,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刑法修正案(八)充分彰显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三大诉讼法的修法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执法和司法领域,重拳出击酒驾醉驾行为,醉驾入刑成效显著,并且成为考量公安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考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率先完成了一套法律文本体系,由于在立法中秉持形式法治的理念和"粗放式立法"的偏好,再兼对传统伦理习惯等本土资源的排斥及对工具性、技术性的片面追求,导致这套法律体系缺乏应有的历史、文化视野,"合法性"基础较弱,从而与现实生活形成了深深的抵牾,这突出表现在纠纷治理所面临的司法困境。法治元素虽被引入民间纠纷解决框架但尚未得到人们普遍认可,"无知之幕"面临中国情境,纠纷的自然机制与社会设置存在着深深的抵牾。在社会结构尚未定型、社会安排尚未凝固的情况下,"解纠"的司法制度安排需要形成法治的中国样式,在激活传统的伦理、文化等内容,打通民间生活与法律系统通道的基础上,将有助于纠纷治理的传统文化、政治伦理、社会人文等因素逐步导入从立法、执法到司法、普法的诸环节,使法治的理念有所依附,这将为纠纷的司法治理提供新的解释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由《民主与法制》周刊主办、民主与法制网协办的2012年中国十大法治新闻评选结果揭晓。2012年底,《民主与法制》周刊特别寻找出10个具有制度意义和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10个可能引起立法和司法变革、引起公共政策改变的法治事件,10个记载中国立法进程、礼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进步走向完善的立法大事,共30个候选法治新闻,文章已在《民主与法制》周刊2012年第36期刊发。  相似文献   

13.
刘朝阳 《求索》2011,(12):155-157
现时相关司法案件在民众的“判例”舆论之下,出现了判例倾向,对这种现象的审视,折射着现时中国司法审判中存在的二元困境,现时司法审判的案件舆情表明,中国司法审判正处于传统性“公正”要求的诸多中国因素与司法国际化趋势的压力与困境之间。中国司法审判既要考虑我国司法的社会主义法制特点与社会心理传统,又要兼顾国际司法通行模式的影响,并逐步稳妥地和司法审判的国际化接轨,这对中国司法界是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4.
坚持能动司法的内在必然性《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当前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正在对能动司法进行热烈的讨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司法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不仅关系到司法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法治建设的前景,是一个必须科学解答的重大命题。对此一直存在着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两种迥然相异的司法哲学观。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中国法治进程稳步推进和稳健发展的一年."创新"是2005年中国法治进程的主题.就立法而言,"物权法"的起草和公开征求意见,为2005年的立法景观增色不少;就司法而言,以最高法院统一收回死刑复核权为主旨的死刑复核制度颇令人关注.与此同进,国家赔偿和国家补偿制度的改革呼声渐高.2006年,中国法治的建设和完善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发地区",与之相应的法治建设也应前行,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应当走在前列。但囿于我国的立法体制在单一制的政体之下,地方立法的创制功能十分有限,在立法层面只在互通信息、标准设立、执法到位方面有些作为。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区域法治协调重在执法协调层面,尤其是行政执法方面,还有司法协作、政法综治层面,等等。本文着重在梳理和探讨执法协调问题上,为长三角区域法治推进提供许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是落实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为使法治建设获得持久、良性的发展,应当引入"自下而上"公众参与的法治演进模式,并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三个层面展开探索。"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的双向互动应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特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实施将全面推进中国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进程;有效理顺中国的立法秩序,提高各级人民政府立法的合宪性与合法性;能够及时纠正党政机关行政决策普遍存在的合法性缺失问题,扭转由此带来的维稳成本不断攀升的局面;用制度创新保证司法独立是防止权力越位干预司法、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也是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司法统一性的必要措施。法治文化就是要使法治成为整个社会的信仰,成为指导政党、政府、各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文化"指令"。  相似文献   

19.
行政执法的原则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 着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国家政权运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对我 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法治包含立法、 司法、行政三部分,其中完善立法是基础,独立司法是保障,而不 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依法行政才是关键,它是行政机关 工作的灵魂,而依法行政中行政执法又是关键。行政执法就是行 政权力的运作手段,它充分体现着国家政权的性质,密切联系着 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事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兴衰成败。但是,在我国依法行政尤其是在行政执法的实践中, 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有必要下大力气找出其存 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研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到2030年,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尽管仍存在种种困难与曲折,但恰逢其时、恰得其势。在立法方面,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制定中长期立法规划,此外,全面系统地部署司法体制改革将会带给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司法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