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周恩来的出生地江苏淮安,是淮剧的发源地,也是淮剧流传的最主要地域。周恩来在此地长大,对淮剧有着不解的情缘。周恩来喜爱戏剧,也是个十分懂戏的人。新中国成立后他就任开国总理,政务十分繁忙,但他仍然一直关心和热爱文艺事业,多少年也没有忘掉他的家乡戏——淮剧。一由于在周恩来纪念馆工作的关系,笔者接触到许多曾在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周恩来批评人、责备人最厉害的是两句话:"胡闹  相似文献   

2.
正周恩来生于江苏淮安,对淮剧怀有乡情之感。他多次观看淮剧演出,还与著名淮剧演员筱文艳(淮安人)认了乡亲。1957年10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筱文艳的演出后问,淮剧经常在哪里演出?筱文艳回答,没有固定场所。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李太成说,局内已确定将金城大戏院给淮剧团排练演出。周恩来说:好!打算叫什么名字?筱文艳回答:打算叫淮光剧场,因为上  相似文献   

3.
一代伟人周恩来书法功底很厚,他5岁入塾馆读书后,即遵周家祖训,习颜体,练写毛笔字;10岁后到表舅龚荫荪家寄读时,龚家塾馆周先生又让他加练魏碑,终于形成后来周恩来那颜体加魏碑的书法风格。但周恩来一生谦虚谨慎,加之他工作繁忙,很少题书写字。有几幅书法作品,竟被社会上误传。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对这几幅字书进行了大量考证,终于弄清史实真相,还了“庐山真面目”。“王冠筱戴”缘何起?在20世纪70年代到1992年,在上海、江苏的几家报纸上,都曾出现过关于周恩来在1964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为上海人民淮剧团著名演员筱文艳题词“努力学习,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4.
195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了扶植传统民族剧种——淮剧的发展,专门拨给一个演出剧场,这就是当年北京东路的金城大戏院。在旧社会被蔑视,而在新社会真正成为“艺术家”的淮剧演员们热烈地议论着,要给戏院起一个新的名字。恰逢周恩来总理到上海,在一次与文艺界人士共同进餐时,听著名淮剧演员被文艳讲到此事,总理为淮剧有了自己的演出剧场感到高兴。当被文艳情周总理为剧场题名时,他即问起这个剧场在什么地方,当得知在黄浦区时,便爽朗地说:“那就叫黄浦剧场嘛!”随即舒纸挥毫。写下了这四个字。这就是黄浦剧场的由来。黄浦剧场名称…  相似文献   

5.
春勇 《党史文苑》2023,(1):38-41
<正>周铁男无疑是领袖人物文史资料收藏的代表人物。尽管尚难确定他是不是民间最早的周恩来文史资料的收藏者,但可以肯定地说,他收集的周恩来文史资料,数量之多、类别之广、品种之全,至今没有人超越。从15岁开始“收藏”周恩来与许多热爱周恩来并在他逝世后收集与他有关的文史资料的人不同,周铁男在周恩来生前便开始了对周总理文史资料的关注和收藏,那时他还是个中学生。  相似文献   

6.
中南工业大学曾长秋教授主编的《房屋的魅力─—周恩来的领导艺术》一书,已于1997年6月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周恩来是本世纪最有光彩的伟人之一,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经过千锤百炼,他的领导艺术、工作方法和个人品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对周恩来留下的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宝库,作者作了努力发掘。该书共32万字,以史诗般的语言,分别从政治艺术、军事艺术、管理艺术、外交艺术、统战艺术、语言艺术六个方面展开其领导艺术的内容,并从人际关系、领导风格、个人修养三个方面进行人格…  相似文献   

7.
《党员文摘》2008,(3):F0003-F0003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议事业立下卓著功勋,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献给了党。周恩来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他的品德、人格、风范、情怀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深深地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里。5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诞辰纪念日。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本刊特选登这幅记录61岁的周恩来检阅解放军仪仗队的图片,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深深怀念!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注重以情感人,又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体现于他充分地尊重人、真诚地对待人与热情地关心人之中;以理服人,体现于他坚持真理、循循善诱与辩证施教上。周恩来的领导艺术体现了情中寓理,理中寓情,做到了情理交融。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童年丧母,10岁时在淮安亲手安葬嗣母陈氏;1942年7月中旬在重庆,周恩来痛哭亡父,为其树冢立碑;1939年3月29日,周恩来回祖籍地绍兴祭祖扫坟。解放后。他又坚决平掉淮安、重庆、绍兴的3处祖坟。从周恩来敬祖与平坟的矛盾冲突中,  相似文献   

10.
中外人士眼中的周恩来盛永年周恩来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时,他的才能已崭露头角,吸引很多人的注目。周恩来的一位国文老师在批改他的作文时,对周围的同事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从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学生!”并在周恩来的作文文未批示道:“心长语重,机畅神流。...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周恩来从战争年代养成了在夜里办公的习惯。周恩来常说,白天发生的事情,当晚报到他这儿,他夜里批了,第二天一早下面的同志就执行。不耽误事。1974年他已76岁高龄,患癌症已经两年,每天还工作十几个小时。华国锋和国务院的其他同志经常在夜里被叫到周恩来那里开会或研究工作,大家都习以为常。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的领导艺术,是在领导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南昌起义前后,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已经初具特色,主要表现为: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斗争艺术,坚持原则、灵活机动的决策艺术,知人善任、使用得当的用人艺术。  相似文献   

13.
吴雪 《党史博览》2008,(10):12-13,19
周恩来自12岁那年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然后投身民族解放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一直没有回过故乡淮安。周恩来一生对故乡情深意笃、魂牵梦萦。1965年7月,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场看望支边青年时,对来自江苏淮安的姑娘李正兰说:“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家乡的。”那么,周恩来为何一次都没有回故乡呢?这里面确有其原因,而这些原因又集中体现了周恩来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协调艺术刍议曾昭福李小刚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不仅造就了我们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而且形成了领袖们各异的领导艺术和风格。周恩来同志就是我们学习的光辉的典范。他既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家,又是一位实事求是的精明的现实主义者;他既是一位政治上的斗...  相似文献   

15.
博览之窗     
周恩来弟兄3人,他居长,二北恩博,1945年去世,三弟恩寿,他9岁丧母,从此周恩来担负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他们相依  相似文献   

16.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  相似文献   

17.
齐霁  沈洁 《党史纵横》2010,(8):24-26
习仲勋与周恩来在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相识,在此后的数十年风雨历程中,经常受到周恩来的关心、教诲和伟大人格的熏陶,十分崇敬热爱周恩来。在国务院协助周恩来工作期间,年轻有为、德才兼备的他成为周恩来的得力助手,深得周恩来的赏识与称赞。在他遭受磨难时,周恩来同样对他悉心呵护,倾力相助。  相似文献   

18.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这天,南方局的同事们为他准备了茶点祝寿,但他并未出席,而是在办公室写下了这份《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  相似文献   

19.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这天,南方局的同事们为他准备了茶点祝寿,但他并未出席,而是在办公室写下了这份《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  相似文献   

20.
李洪峰 《党建》2015,(3):22-28
<正>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纪念日,谨以此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周恩来是历史上少有的一生信念如一、操守如一、言行如一、表里如一的人。学习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和领导作风,对于全党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