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资本通过降低经济和政治交易成本来提高市场和民主的绩效。民主政治的社会资本应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结构中能够降低民主政治交易成本的制度和组织资源,社会资本通过不断生产和再生产自愿性合作共同体和普遍性互惠规范在社会中形成普遍性信任,而后者正是协商民主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结合,借助于交易成本的分析工具,使民主的社会资本理论在对民主的社会条件研究上,将可能提供比政治文化更有力的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2.
一、全民党的角色和任务以民主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植根于公民社会中的全民党,对于民主至关重要。在所有的政治组织中,全民党在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有以下两个理由为证:一是全民党能为社会整体制定出妥协性的政治纲领,协调各种社会利益、价值、公民社会倡议和公民组织之间的关系。由于全民党致力于争取多数的选民,在政治辩论过程中它们能构想出可  相似文献   

3.
名家评刊     
《南风窗》2010,(24):10-10
<正>用透明和自律重建公信力唐艺蕾(李连杰壹基金中国区合作发展部总监)2010年第23期的文章《如何培育慈善公信力?》道出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制度环境、体制问题、社会资本的匮乏等等。而文章从"公信力"的视角去分析这困顿的现实,可谓切中要害。体制问题之解在哪里?开放权力、抓紧立法?当然美好,却总是步履维艰,道路漫长。文章指出捐赠人、基金会、受助机构三者之间的信任危机,那么政府怎么看呢?除了习惯性的对公民社会不放心,  相似文献   

4.
随着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化,中非民间交往在双方"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中国政府和社会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中非民间交往取得显著进展。当前中非民间交往的制约性因素包括:中国对非关系"行为体"不断增多,"角色"日益多元,中国公民社会仍在成长之中;非洲公民社会对华认知存在偏差,且易为国内政治和西方势力所左右;西方势力对中非民间交往的消极影响。为进一步推进中非民间交往,应准确把握非洲民众对华认知,改善中非关系在"传播"领域中的不对称性;避免中非经贸问题"政治化",增强在非中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规范和环境生态意识;加强中非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对话以及"民生导向"合作;中非民间交往应在南南伙伴合作关系框架下展开并对"第三方"保持开放。  相似文献   

5.
生态民主源于民众对于更好生活的渴望,体现出集体和个人对于建立一个公正、持久的共同体的决心。生态民主作为市民社会的一种表现,建立在对工业过度发展的限制和随后的改革之上,它具有放权、灵活、权力转移等特点。全球工业政治经济帝国和国家的解体为民主转型提供了机会。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工业主义现实中构建生态民主,将生态民主视为市民社会的复杂动态的一种表现。从结社、合作和联盟的演变中不断发掘出对于自由和共同体的追求,是生态民主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一种渐进的质的变化。文章还考察了作为新兴的生态民主范例的三个案例:蒙德拉贡合作社、生活协会俱乐部和大西洋消费合作社。  相似文献   

6.
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行为措施得当,就容易使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反之,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就很困难,甚至会走到政府的对立面,危害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在深刻认识公民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对公民社会的态度,对其给以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分类,加紧修订和完善关于民间组织的法律、规章和政策,从审批、登记、注册、监管、经费、税收等方面,对民间组织既积极支持、热情帮助,又正确引导、合理规范,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防止民间组织成为政府的对立面,使其更好地与政府合作,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某个社会共同体中合法垄断着暴力的使用权的机构与其他的社会构成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等级制的行政性联系与其他社会联系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在强制与自由、秩序与离散、等级与平等这样一些范畴之间的对比程度的反映,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际上内在化于该社会共同体的宏观结构之中,受到其历史与传统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8.
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经济的增长能够为政治民主创造条件。然而,很多亚洲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改革并不一定会导致向政治改革的过渡。与那种认为亚洲为了实现经济和政治的双重进步就必须接纳新的价值观的看法不同,亚洲领导人宣称,亚洲的价值观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本文重新审视了亚洲的经济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建立在三个相互关联和重叠、但又彼此不同的概念(文明、社会资本和公民社会)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政治的演进,文明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全球治理、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面对冷战结束后西方战略思想界对"文明冲突"的渲染和现实世界政治中存在的文明冲突的风险,中国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并将之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中.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当今世界,文明多样化是大趋势,有些文明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着"冲突基因";然而,文明之间也有和平共存的基础,文明交流互鉴是人间正道.中国始终坚持文明是多样的、平等的、包容的,始终坚持不同的文明应该交流互鉴的文明观并且积极践行之.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中华文明同西方文明的关系.中国正努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青少年犯罪问题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青少年社会资本存量源于他们与家庭、学校和同伴之间的联系程度。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社会资本缺失已成为一个不争事实。青少年社会资本缺失主要表现为社会纽带联系弱化或异化。社会资本缺失已成为当前青少年犯罪生成的一类重要社会因素。增加青少年社会资本存量,是提高社会控制能力,实现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自治共同体的权利认同--对一个拾荒者社区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拣破烂者往往是社会最低层的代名词,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中,自然生长出一种自治秩序,部落内部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外部权利主体之间自愿缔结契约关系,在互动中形成共同体(破烂王"部落");适应城市社区建设需要,破烂王党支部成立,破烂王部落的权利认同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部落成员与社区居民形成互惠性的政治关系,双方在互惠中增进信任,培育互助和自治能力,积累着社区发展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2.
后冷战时代中国政治领导层所阐述的文明观,核心内容包括:第一,尊重、维护文化多样性,倡导以平等、包容的精神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从各种古老文明汲取当代人类所需的智慧;第二,赋予中国传统"和"的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倡导和谐共存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在当代,体现在物质文化、社会行为等层面上的文明交流和共享,与文化身份和认同意识的多样性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张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理念"与"中国方案",旨在确立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价值共识和秩序理念,它根源于当今人类的现实处境,同时包含着面向未来的"人类共处之道"。  相似文献   

13.
王珩 《当代世界》2021,(11):22-27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国际交流对话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生物多样性保护正成为中非合作的新向度.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表的《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指出,中非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指出,要继续支持"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和发展,重点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展开科研合作.近年来,中非建立了环境合作中心,促进环境技术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机遇,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和生物安全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当前正是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的关键时期,中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新兴领域的合作,既能够进一步丰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又可以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公共治理已经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治国理念,新时期社会政治文明建设要求在治理过程中积极践行协商民主,保障公民话语权的有效行使。公共治理中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合作理论都对话语权的行使提出了要求,在当下中国公民行使话语权仍存在诸如受到差别待遇或是缺失等问题,要求政府培养倾听能力,转变治理角色,给予社会团体更多活动空间,培养现代公民精神仍然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与非西方文明中的世界主义思想既有共同价值内涵,也有其各自鲜明特性。在哲学基础方面,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从原子物质、自然法和个体理性角度出发来论证世界主义中的个体价值,非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从宗教哲学、主观感知与自我体验的角度来追溯其哲学基础与思想源头。在理想社会秩序设想方面,西方世界主义思想从正义和权利视角来论述应然的人类社会秩序,非西方世界主义思想更多地是从维系宗教情感、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类社会秩序。在关于未来理想社会模式及超国家共同体设想方面,西方世界主义思想具有更多的政治理想色彩,非西方世界主义思想更多地体现了自身的宗教社会性与本土性的特征。世界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主张推动着政治学理论及其实践向更加文明的方向转变:从不同文明冲突到人类共同价值的营造;从不同文明的相互包容和尊重到和谐文明秩序与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从国家间权力政治和权力博弈到世界主义权利政治与合作;从道德哲学理想到现实制度实践;从民族国家到世界主义国家;从民族国家公民到世界公民;从超国家共同体设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世界大同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南太平洋地区逐渐凸显出其在中国外交中的重要地缘战略价值。首脑外交是重要的外交形式之一,透过首脑外交可以看出,在中国与南太平洋国家交往过程中,以下四条路径已成为优先选择:第一,重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支点作用,不断推进中澳、中新双方关系迈上新台阶;第二,秉持一视同仁的态度,全面塑造与南太平洋建交岛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寻求建立广泛的"朋友圈";第三,以经贸合作促进战略合作,构建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共同体";第四,不断拓展首脑外交多样性与灵活性,提高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通过"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相互依赖",利用"战略支点",建立广泛"朋友圈",拓展首脑外交多样性与灵活性无疑是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现实而重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陈竞新 《南风窗》2010,(5):42-44
这波所谓"反高铁"社会运动的核心,根本不在于反不反高铁,重点也不在于经济发展的方向,而是争取城市规划过程中公民参与和表达的权利,并要求在讨论过程中,融入更具多元性的香港本土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际合作与外交理论正在经历第三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权宜性合作转向国际机制合作,从自助外交转向制度外交;第二次转向是从机制合作转向共同体合作,从制度外交转向伙伴外交,可称为"国际政治社会学转向";第三次转向是从单一文明主导的共同体合作转向多元文明主导的共同体合作,从一般的伙伴外交转向以扶助为重要特征的伙伴外交,可称为"跨文化转向"。大危机条件之下,要适应新型全球治理的需要,建构多元一体、伦理本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自助到扶助,是历次大危机后国际政治反思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实施国际扶助,需要考虑一系列条件:扶助与自助将长期共生;扶助需要以互助为基础;实施扶助需要完善一定的体系规则等。  相似文献   

19.
社区     
“社区”一词进入社会学视野,应该源于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Ferdinand Ton-nies)的《共同体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Gesellschaft)一书的发表。这里“共同体”(Gemeinschaft)一词实际上就是现今广泛探讨的“社区”的前身。在腾尼斯看来,由于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意志的不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生活表现形式:“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的生活是一种亲密的、相互信赖的、排他性的形式,人们之间的联系是以血缘感情和共同意识为纽带;而“社会”却表现为一种相互陌生的生活共同体,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多的呈现出偶然性、理性。“共…  相似文献   

20.
社会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社会建设,而公民社会则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建设。当前各级党政部门大力推进的社会管理创新与各个层面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所形成的公民社会在实践中演绎出两条平行的社会建设路径。通过创新法制和塑造公民、改革体制和发育社会、改革党治和以民为本、创新政治和服务社会等路径,能够实现这两条社会建设路径的有效对接,从而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改革潮流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