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经济开发中的侗族原生文化: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侗族原生文化的基本结构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目前总人口有251万,散居于湘、黔、桂、鄂四省(区)交界的山地丛林之中,为古越人之后裔。千百年来,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生活实践的过程中,侗族人民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文化资源,而且也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我们把这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文化称之为“原生文化”。除了像鼓楼、花桥①和大歌②(通常被誉为侗族传统文化的三大瑰宝)这样一些极具民族文化个性色彩的标识性文化事项外,侗族还有许多独具特点又鲜为人知的原生文化内容和一套…  相似文献   

2.
黎平侗乡是全国唯一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地方、侗族文化发祥地、侗族原生文化保留地,侗族大歌核心地,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家园”。  相似文献   

3.
<正>法国声乐史专家当德尔,受侗族大歌魅力的感召,两次来到黔东南侗寨,寻找侗族大歌之家。并最终引荐侗族大歌登上世界舞台。余秋雨在领略了黔东南侗族、苗族的风物人情之后,感言:这里,或许是归程。在其看来,身后繁华的都市文化,只不过是远年的废墟,黔东南的这些村寨才可能是归程,是目的地。黔东南,注定是一个令文人骚客魂牵梦绕的地方,感受自然、体悟生命,在这里"迷失",在这里彻悟。文化的黔东南,怎一个美字了得。有学者言:黔东南的文化是站在世界文化的最高点,西方文明危机的化解、后现代的探寻,都可以在黔东南找到答案,黔东南必将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的核心体现。贵州是晚开发地区,文化种类和深度虽然逊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但独特的文化却是价值非凡的文化。贵州的土司制度是最早的民族自治。奢香夫人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女"政治家"。仡佬文化、侗族文化、苗族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是贵州的原生文化。刘伯温写下了  相似文献   

5.
就客观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而言,贵州的情况是:一、有一定影响的汉文化、比如玉阳明文化、黔北巴蜀文化、长征文化等;二、有一定特色的少民族文化,如苗族、侗族、布依族风情与民俗;三、上述两种文化都共同具有的  相似文献   

6.
韦佳 《当代贵州》2010,(12):56-56
侗族摔跤作为与斗牛齐名的、深受侗族人民喜爱的体育项目,保留了侗族的原生态文化,集欣赏性、娱乐性、竞技性、民间性于一体,也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取得了一定成就。  相似文献   

7.
<正>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对于侗族来说,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其文化的积淀,历史的陈仓。侗族,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这是一个曾长期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精髓在侗歌。对于侗族来说,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8.
傅泊霖 《当代贵州》2013,(35):32-33
11月28日,第十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开幕式在从江县小黄村举行。本届开幕式以“相约小黄,聆听天籁”为主题,以小黄自然村寨为背景,以世界“非遗”——侗族大歌为主线,以侗族文化为主体,汇聚从江侗、苗、瑶、壮、水等五个民族民俗民风节目,综合运用原生态歌、舞、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全面展示从江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廖少华 《当代贵州》2011,(16):24-24
丰富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生态是黔东南最大的比较优势。目前全州有39项53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我州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风光秀美,气候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10.
刘敏 《世纪桥》2012,(11):144-145
本文通过对侗族舞蹈的表现形式分析来窥见其民族性格一隅,旨在深层次发掘侗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为侗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有助于编创者对侗族舞蹈表现力的掌控。笔者以侗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芦笙舞和“哆耶”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深层次发掘侗族舞蹈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侗族舞蹈具有参考价值,有助于编创者对侗族舞蹈表现力的掌控。  相似文献   

11.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民办的生态博物馆。它由香港明德创意集团资助,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负责建设和管理运营。其宗旨是促进地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促进社区居民生活的改善。博物馆同时兼作研究侗族人文生态、学习侗族语言,了解侗戏、侗族音乐,以及侗族传统工艺的工作基地,可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研究人员到博物馆做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喻丹 《当代贵州》2014,(13):12-14
文化与经济会师 在这里,文化是重要的财富之源,“明天的经济”已然在今天创造出丰裕的物质财富:傩雕、古法造纸、鸟笼、马尾绣、侗族大歌……在它们生长的土地上,鄙绽放出了令人欣慰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形式创新,打造了一批民族文艺精品,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对外交流,不仅展现了民族文化独有的魅力,更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打造精品实现"双赢"2015年1月8日,北京,国家大剧院,来自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的侗族大歌队正唱着《夏蝉之歌》。全场观众无不被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歌声深深吸引,凝神屏息,细细品味"天籁之音"。一曲终了,掌声雷鸣。这是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全球首演的情形。该剧改编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民间文学作品《珠郎娘美》,将侗族大歌与民族管弦乐结合,融入侗族舞蹈、服饰、乐器、民俗等元素,以全新的  相似文献   

14.
喻丹 《当代贵州》2014,(13):13-14
正文化与经济会师在这里,文化是重要的财富之源,"明天的经济"已然在今天创造出丰裕的物质财富:傩雕、古法造纸、鸟笼、马尾绣、侗族大歌……在它们生长的土地上,都绽放出了令人欣慰的文化力。它们不再作为单纯的研究对象而存在,而已成为经济进步的新现象:漫步在安顺周官的街巷,密集  相似文献   

15.
如果用图形表示的话,贵州的多元文化应该是一个多维的网格空间。这个多维网不仅代表着文化本源的49个民族,而且还代表着每一个民族后面所可能拥有的更丰富的文化细分。"融而未合"的多元文化贵州处在川、滇、湘、桂之间,是西南民族流动的大走廊,也是古代南方的四大族系,即氐羌、苗瑶、百越、百濮四大族系的交汇地。之后,演变成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土家族、白族、瑶族等多个单  相似文献   

16.
正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后农村工作的承接点亦是重心。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意。在黔东南广大侗族地区,要建设好美丽侗寨,一定要善于传承借鉴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侗族文化的最具标志性的侗族鼓楼的肌理特点,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内容,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杨毅 《理论与当代》2014,(10):39-40
正"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宋代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四中就有"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的记述。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三宝"(大歌、鼓楼、风雨桥)之首,在当今已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被国内外音乐界公认为保存最完好的"天籁之音"。其独特的复调和声,无伴奏的自然音质,悠扬婉转的旋律,凝结着侗族人民追求幸福的生活愿景,彰  相似文献   

18.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3,(36):32-33
9月28日,以“千年侗寨·醉美肇兴”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闭幕式暨第五届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在黎平肇兴侗寨举行。“升级改版”后的肇兴侗文化旅游景区首次闪亮迎客。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世世代代居住着苗、布依、侗、彝、水、瑶、仡佬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建筑文化,其中苗、布依和侗族民居堪称贵州这个建筑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苗族民居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境民族。我国是苗族的发祥地,贵州是其主要  相似文献   

20.
“鼓楼文化”,是以“侗寨鼓楼”为代表,含鼓楼、戏接、花桥(风雨桥)等侗族建筑在内的民俗建筑文化体系。贵州东南角的黎平,从江、榕江一带是侗族的高度聚居区,历史上,其地曾以“峒”为行政单位,故将其地村民称之为“峒民”、“硐民”或“洞民”。据说,这是侗族称谓的由来。侗族自己,则自称“甘”。侗寨鼓楼酷似一棵大杉树,村民称为“遮荫树”,可见它来源于自然,是仿生学在建筑文化中的具体运用。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