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萧红自编诗集手稿收录的是萧红手抄的自作诗10题60首,系1939年离开大陆到香港前夕,交给鲁迅夫人许广平保管的。萧红是鲁迅晚年尽心尽力提携的青年作家。萧红因为个人的原因,在鲁迅生病期间赴日本。鲁迅逝世后不久,萧红回到上海,拜谒了鲁迅墓,写下《拜墓诗——为鲁迅先生》,是手抄稿中的一首。她写道:那天是个半阴的天气,你死后我第一次来拜访你。……我哭着你,不是哭你,  相似文献   

2.
鲁迅之子、北京鲁迅博物馆名誉馆长、鲁迅研究室顾问周海婴先生因病于2011年4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听到消息,我感到很突然。我一向的印象是海婴先生身体很好,这次的病,虽然较为复杂,也以为并无大碍,出院是早晚的事。我两次去医院看望他,见他因为用了激素,脸有些浮肿,但头脑清楚,心态也不错,还满怀期待地谈一些关于鲁迅研究和纪念的事。  相似文献   

3.
正石太有先生的文集《夕拾集》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收到寄来样书,抚之感慨不已。承他之前送来清样让我提意见,我很惭愧,因为是外行,只有可喜可贺的心情逾于言表。太有先生年长于我,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法制报》任总编辑。我于1984年调入参与创刊。他是我的老领导,耳濡目染和具体指教,使我获益至今。做为记者和编辑的基础就是在那段时光打下的。说太有先生是我新闻事业的启蒙者,很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4.
我热爱中国文字,中国文字的魅力常令我激动不已”。这是香港冠军科技集团总裁简文乐先生常说的一句话。 其实,简文乐先生早在1987年就将他的这一种爱表达得十分充分了,正是这一份爱,使他研制和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中文寻呼机,正  相似文献   

5.
正陈硕石先生是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理事,知名画家,他的画作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级机构收藏。陈硕石先生是擅画花鸟的国画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幸结识陈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陈硕石先生的交往多了。他的渊博学识、艺术造诣、创作阅历让我大受启发。在文化熏陶中我开阔视野,感悟人生。记得那是2004年冬季的一天,久居城里的陈老想到我郊区的居室来看看。这真是我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读史     
黄乔生 《海内与海外》2014,(6):45+44-45
正鲁迅生于官宦之家,自小养成读书习惯。对待史书,他既阅读正史,也看野史。他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中说,他是看了野史才知道明代皇帝的残酷的:我常说明朝永乐皇帝的凶残,远在张献忠之上,是受了宋端仪的《立斋床录》的影响的。那时我还是满洲治下的一个拖着辫子的十四五岁的少年,但已经看过记载  相似文献   

7.
谁是瘪三     
雨桦 《新青年》2005,(8):58-59
去年10月1日,分别半年的先生终于回到我身边。他说很想吃我包的瘦肉馅饺子。我二话没说,很贤慧地响应先生的号召,跟他去菜市场。由于先生很“木讷”买菜这一行,我只好奋不顾身在菜市场里挤来挤去,买他想吃的瘦肉、鲜菜。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是他青年时代的一篇章要诗作。关于这首诗的题目、写作时间、地点和诗意,长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正我认识金寄水先生,是由张恨水先生的公子张伍先生介绍的。金寄才先生颇为崇拜张恨水,所以爱屋及乌,对张伍先生引见的晚辈,也颇为客气。那次拜访是想求金寄老的书法。据说金寄老的书法一向不轻易送人。那次我却如愿以偿。寄老后来寄我斗方并一副对联,斗方书的是他自己所作五言诗一首:"五夜扪心问,行藏只自知。此心如皎日,天地定无私"。对联行书飘逸典雅,令人赏心悦目,我收在旧体诗词集《絮风馆诗抄》中做为纪念。金寄水先生乃清开国元勋多尔衮直系后裔十三世孙,清朝睿亲王嫡子,并承袭过爵位。他  相似文献   

10.
南山 《海内与海外》2014,(11):60+63-60
正我一直非常尊重魏先生,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几乎调入检验检疫系统的报纸在他的领导下工作。我至今记得,20年前,我去他的办公室,其谆谆教诲,令我至今不忘。在合肥书展开幕前,我听工作人员讲,魏先生叮嘱要安排好我的座位,这使我颇感动他的无微不至。我原来不知道魏先生擅书,他的几次书展包括北京、安徽合肥的书展,我都一瞻风采,我很惊讶,也很钦佩。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友人给我看了一件挂轴,是鲁迅手书四句佛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佛经,立地杀人"。此偈似曾见过。原来,1996年,北京鲁迅博物馆编辑出版的《鲁迅研究月刊》登载了李思乐的《由鲁迅的一张明信片想到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文,介绍的是日本中国文学研究者饭田吉郎在《从地球的一点开始》上发表的相关文章。据饭田吉郎介绍,十六字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佛教,立地杀人"写在一张明信片上,寄信人是"鲁迅",收信人是"上海市徐家汇清水安三先生",因为邮戳盖得太乱,不能确定写作时间。另外,在明信片的正面还有手书"应需回信"四字。  相似文献   

12.
正1我对萧山充满了亲切的向往,因为她是我的忘年交来新夏先生的故乡。在我们近30年的交往中,来先生经常跟我提起家乡萧山,充满着无限的骄傲与怀恋。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一年他到我家小叙,吃饭时,我拿出从万客隆超市买来的一瓶泥螺,可把来先生高兴坏了,竟连声问我:"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这个?"我说是想象的,江南人应该都喜食此类河中之物吧?他就像过年  相似文献   

13.
正2005年,因为参加筹划一本纪念南开中学老师李尧林先生的回忆文集,我采访了一些他当年在南开中学的学生和朋友。3月24四日上午,我与这套丛书的主编汪致正先生一同来到天津,直奔南开大学教工宿舍。大约10时许,我们敲响了申泮文老师家的大门。一位个头高挑、身板硬朗的老人健步上前迎接我们。我们尊敬地向老人介绍了我们自己,他也面带笑意地回应说他就是申泮文。申泮文老  相似文献   

14.
报载见侯仁之先生新书出版,引起了我的回忆。记得1980年6月5日我与同学姜莹、樊平等在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的寓中访见他。他那时是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先生的房  相似文献   

15.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武术协会副会长当年扬威日本,力挫日伪凶焰鲁迅先生曾向他请教冯玉祥将军称赞他的人品……一代国术宗师、先曾叔祖吴学海,字斌楼,1899年生于河北蠡县齐庄,1977年卒于北京。关于吴斌楼在中华武术方面的贡献,武术界的记载已经不少。老人家在京冀等地徒子徒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王冶秋     
文物保护是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社会上的人不太了解这个圈子的内幕。在这个不大的圈子里,王冶秋的名气很大。我最初知道他,是因为读了他的《民元时期的鲁迅》,后来从姜德明先生那里知道了他的许多轶事,兴趣也自然增加了。姜先生很喜欢王冶秋,彼此的交情很深。也许缘于鲁迅研究的情分,他们相知得很深,这由姜先生的文章里可以看出来。李何林先生也曾在一篇文章里介绍过王冶秋,读来很有感慨。他的学术才华和领导才华,给知识界带来的益处,今天还能感受到。  相似文献   

17.
正那时,我为曾祺先生的创作实绩终于得到官方认可,并开始确立他在文坛应有的地位而感到高兴,但我知道他毕竟年逾花甲,应付门庭若市的约稿编辑准够老夫子呛了,就有意与他拉开距离,不去向他逼稿,免得增加他的负荷。然而,他并没有忘了我。1982年5月18日,他主动给我寄来了新作《旅途杂记》,并附信写道:久不见,你好!《新观察》一直给我寄杂志,我长期未给杂志写稿,很不过意。我4月初由陕西到四川旅游了四十  相似文献   

18.
作为日本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之一的竹内好,他的鲁迅研究尤其引人注目,曾被日本学界视为难于逾越的高峰。靳丛林先生的《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以竹内好的鲁迅研究著作为根基,结合日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竹内好的人生遭遇,展示了"竹内鲁迅"的整体面貌,深入发掘了"竹内鲁迅"的独特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深刻的"竹内鲁迅"的新画卷。  相似文献   

19.
我和欧阳先生的交往始于三年前,一次,我一位朋友说,他和欧阳先生很熟,想介绍我们认识一下。欧阳先生是著名学者。书坛巨擘,名振华夏,能与先生知识,正是我求知不得的。在朋友的介绍下,我与欧阳先生通了电话。当时,我还在武警总部办公室当主任,  相似文献   

20.
正毛主席握着他的手问:"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嗯?"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认识画家赵蘅有很多年了,她是我恩师赵瑞蕻先生的女儿。她曾经多次问我:"要不要带你去认识一下我的舅舅?"她舅舅是著名作家、翻译家杨宪益,曾任英、法文版《中国文学》的主编。在赵蘅看来,像我这样资深的文学编辑,结识她舅舅无疑是受益无穷的事,而由她来引见,也责无旁贷。说实在的,我也很想结识杨宪益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