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要从基层做起 ,依法推进企业的民主管理、农村的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民间社团的自主管理 ,广泛有序地健全公民的参与机制 ,都是面广量大又惠及亿万群众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基础性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尊重各地群众的首创精神 ,因地制宜地实践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结合 ,不断完善推进基层民主的法治环境和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2.
高冬梅 《工会论坛》2009,15(4):175-175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实现民主办学、开放办学、发展办学,这是营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坚持以人本、民主办学,就是要坚持学校的发展依靠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投身到学校的发展中。为此,必须重视发挥工会、校务工作管理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绩效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组织围绕提高绩效这一目标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和管理措施、机制和技术,体现了“以结果为本”的公共管理新理念。现代政府机关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绩效。在政府机关引入绩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坚持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坚持建设节约型政府机关,坚持分类、适时推进原则。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具体讲,就是努力实现和谐的利益关系、大力发展民主政治、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隐性民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使大学生接受并践行民主理念、形成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政治人格的必要途径。高校进行隐性民主教育,管理部门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广大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践行民主管理;教师应以自身言行,向广大学生示范民主平等的理念;同时,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在炼钢厂第十一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我们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炼钢”的目标。和谐炼钢的基本特征就是生产稳定、高效运行,文化繁荣、人气旺盛,公平正义、民主亲和,科学发展、超越领先。构建和谐炼钢,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善待员工思想,实现公平正义、民主亲和。落实善待员工的理念。善待员工不仅只是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为员工办几件具体的实事,更重要的是要给员工以善,从方法上将管理之道灌输到员工心里,给予其技能培训、公平竞争的发展机会、相应权力和尊重、应有激励和沟通、成就感和荣誉感…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工作民主管理的实践与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进现代大学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途径,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民主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形成学生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育人环境,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中国的民主政治理论随着执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的探索而逐渐总结、逐渐形成的,也还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要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一是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二是必须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必须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四是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9.
老子和谐思想包含了爱民治国、安居乐业、公平正义、善待自然的重要内容,从中反映了老子坚守“道”的思想准则、施行无为而治之策、培育知足常乐的民众的社会治理理念。当今借鉴老子和谐思想,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和谐的政治关系乃至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0.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对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具有实践价值,应从薪酬体系、精神激励、晋升制度、培训与民主管理等方面入手,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的激励。  相似文献   

11.
树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风险观,不断提高执政党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探索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借鉴各国学者“风险社会”研究的有益成果,继续深化当代中国风险研究;必须增强新时代的忧患意识,自觉防范风险,善于把危机转化为发展的契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用“五个统筹”发展的办法应对发展进程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其特定的涵义与特征。在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建立必要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构建开放的社会阶层结构,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3.
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良好的生态系统与之相适应,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府运行效率、法制环境、科学与教育发展程度、人文环境等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生态系统,需要大力进行外部环境建设,努力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研究其理论体系和系统性,探索科学的思想方法及观念,积极参加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新机制、新政策的设计。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科研为民,把研究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把握和处理好应用对策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整合社科研究“五路大军”资源与发挥各自特长、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数量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平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应当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实现公安交通执法管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坚持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管理与服务的统一;坚持主动跨前,问计于民,不断拓宽交通管理工作参与渠道;坚持精细化管理手段,最大限度提升道路通行效能和完善运行环境;坚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夯实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基础;坚持齐抓共管、广借外力,以合作拓展共赢空间;坚持资源整合、科技强警,不断加速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坚持交通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城市整体交通文明素质。  相似文献   

16.
治安文化是治安学领域中仍未被定义的一个概念,对这一定义的确定和研究分析,开辟了治安学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能够拓宽治安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视野。治安与文化的内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治安文化是二者紧密结合的衍生,是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驱使人们自觉预防违法犯罪活动、保障自身和他人安全、维护和改善治安秩序功能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将治安文化的表现形态分成物质形态、规范形态、风俗习惯形态和思想艺术形态,并从几个不同层面展开分析解读,有利于加深对治安文化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目前,不论是官方还是学界,都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从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项目背景入手,以环境资源法学的视角对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内容、特点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我国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学理研究和法制建设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8.
司法介入中国足球“黑哨”问题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足球“黑哨”具有社会危害性,并已达到了犯罪程度。面对足球“黑哨”问题,司法应该介入。中国足球协会名为社会团体法人实为足球运动管理机关,它被赋予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足球裁判的法律地位应为国家工作人员。吹“黑哨”的足球裁判主要涉嫌受贿罪以及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外国刑法都把体育竞赛中的贿赂行为作为犯罪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人力资源已成长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资源,其价值成为衡量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标志,它对民营企业 发展的战略性作用也将愈加突出。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应然状态出发,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在人才招聘与使用、培养、考评 和激励中的伦理实然状态,可以得出:伦理型管理是民营企业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树立互惠互利、公平公正、以人为本和 诚信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0.
"乡村政治研究"发端于政治学与乡村问题的不期然"遭遇",同时成长、演化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特定社会、政治时空场域中,并在时局变迁中走向日益紧密的互构与融合,最终成为一块可供学者在其中施展拳脚的研究领域。对中国政治学而言,这一"相遇"并"联姻"的过程,充满着从"高昂"到"沉潜"的震荡甚至创伤,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转型,也收获了未曾预料的成果。通过这段政治学与乡村问题之间互动的学术发生、发展之历史的考察,可使我们对中国政治学及中国社会科学的特定生长逻辑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为探寻中国社会科学的中国社会之"根"提供些许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