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她,有着花样年华,如兰似菊;她,摒弃世俗偏见,无所畏惧。她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和敬重逝者的职业操守,为数以千计的生命画上完美的句号,守护逝者最后的尊严,付出诸多努力与艰辛。她就是江西省九江市殡仪馆遗体整容化妆师宋微微,2011年荣获"江西省技术能手"称号,2012年荣获"江西省民政行业技术能手"称号,2013年荣获"九江市十大雷锋式爱民优秀公仆"称号。大胆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2.
读者表达     
逝者已矣,生活在继续广西陈绍东看了贵刊第5期封面故事《重生在废墟上》后,感受颇深。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逝者已矣,一年以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汶川人过得怎么样,这的确是让我们牵挂和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又见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江苏省镇江市大力倡导家庭悼念、云祭扫、委托代祭扫、预约祭扫等绿色祭扫方式……这个清明,镇江市民祭扫方式虽有改变,但有着一样的缅怀深情。免费"代祭扫",这种做法有温度。"疫情关不住思念,距离隔不断亲情。清明节就要到了,我们受您家人委托,来看望您……。"3月23日上午,镇江栗子山公墓礼仪师将三束菊花放在一块墓碑前,并清扫墓地、鞠躬致意,代替不能入园的逝者亲属向逝者表达哀思。而在千里之外,逝者的弟弟王先生很快就收到了镇江市栗子山公墓现场录制的视频。  相似文献   

4.
正湖北省荣军医院老年护养中心是湖北省唯一免费收治孤寡老人的临终关怀机构。这里的老人无儿无女,生命最后一站,照料与送行都由护士完成。袁晓燕是唯一一位从中心创办之初坚守至今的护士。9年里,她服务了2600多名长期重病、不能自理的老人,陪护近400位孤寡老人安详离世。逝者面前,送好最后一程最重要  相似文献   

5.
同迎接生命诞生的白衣天使一样,殡葬工作者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他们站在人生的终点护送生命文明而体面地离开。没有他们,人的生命将失去尊严和美丽。 遗憾的是,在社会文明尚未发展到我们引以为傲的今天,殡葬职业还不为社会所“看好”,殡葬工作者还要顶着种种世俗的压力。但是。正是这一支顶着压力自强不息默默奉献的殡葬队伍。给逝者以安息,给生者以慰藉。给社会以纯洁。 这是一支值得尊敬的队伍。这是一支值得骄傲的队伍。黄伯华、尹玉萍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 黄伯华是上海遗体防腐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业务副主…  相似文献   

6.
煤矿事故频发,当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遁入井下、命隐黄泉的时候,而外界却是鲜为人知。为事故瞒报而封锁消息,也往往是对逝者秘而不宣的礼遇。生命之弱,如此往复的悄然离去……不变的是,煤亦煤来官亦官。  相似文献   

7.
曹林 《同舟共进》2008,(7):25-25
10多天的生命大营救,3天的全民哀悼后,一切似乎又归于平常。逝者已逝,逝者留下的孤儿、孤老、孤残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体贴他们的伤痛,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正清明节前夕,《新京报》报道了南京市雨花台功德园推出的"代客扫墓"新服务—微信全程直播扫墓。雨花台功德园开设视频直播间,逝者的亲属通过官方微信公号,输入密码即可看到实时直播代扫全程。新闻"触"起满屏争议,"扫"出一堆是非,在媒体和网络上引发巨大争议。据《新京报》一项调查显示,超四成被调查者支持"微信扫墓",认为这种方式为那些不能返乡的人  相似文献   

9.
人,之所以为人,我认为当有大爱,当有大格局和大境界. 无独有偶.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颁给了日本的电影<入殓师>.初听名字,想象中的电影或是恐怖或者令人费解.事实上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无限温情的电影.影片透过一个失业后初入入殓师职业的年轻人小林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逝者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及死亡的种种无奈. 其实,表现死亡只是影片的一个表象,透过表象,传达给我们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更深沉、响亮地质问:人究竟应该怎样地活?在小林直面一次次死亡的过程中,也为我们层层剥开了人生的内核,回答了诸如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等种种疑问:即活着时该怎样地对父母、对爱人、对儿女、对亲人、对朋友、对事业、对家庭、对社会……怎样做才能使人们在告别世界之际没有遗憾,无论是生者抑或逝者?人们心灵在不断受到震撼的同时,也感受着亲情、孝道、家庭、责任等等词语背后所透出的别样感动和力量,让人们从单纯的悲伤中跳脱出来,去沉思个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脚下,有一位"送行者",十多年来默默无闻地呵护逝者通往天堂路,她就是获得2016年"全国殡葬工作先进工作者"殊荣的嘉峪关市第一位女殡仪馆馆长赵静。"人生最后一站,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呵护每一位逝者的尊严。"1978年出生于农民家庭的赵静,2000年毕业后就来到殡仪馆工作。第一次走进殡仪馆时,她也很害怕。因为在殡仪馆工作,多次相亲无果,一些同学和朋友也有意无意躲着她。  相似文献   

11.
<正>岁岁清明,今又清明。这个时节,有如一种刻骨铭心的召唤,令亿万儿女不远万里回到故乡,祭祀祖先的灵魂,缅怀先烈的嘱托,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很少有清明那样兼具悲欣交集的深厚意蕴。它是缅怀逝者、追思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故而"路上行人欲断魂";可它同样也是花红柳绿、踏青放歌、拥抱春天的时节,因而"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边是慎终追远,隔世惆怅;一边却  相似文献   

12.
时事评论     
《小康》2008,(6):11-11
《新京报》立一座刻着遇难者名字的纪念碑尽管地震夺走了数以万计的身体与生命,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总有办法让逝者留下名字,有尊严地离去,而不是将他们的名字与身体一起掩埋。此时,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20,(16)
正就在一年前的今天,八宝山东厅外,早早地聚拢了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逝者的人。每个人都表情凝重、神色肃穆。特别是10多位中老年人,他们高举逝者的彩色肖像放大照和"英名永在"的横幅随队默立。他们都是前来送别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苏叔阳先生……苏叔阳先生,我的恩师。先生与这个婆娑世界分手一周年的日子,我为心目中的尊者默洒泪行行……笔者想起昨夜伤悲难眠中回味10多年师生情谊桩  相似文献   

14.
鄂璠 《小康》2012,(4):46-52
正中国生命小康指数比上年度提升一小步睡不着的更多了,七成人首次性行为发生在婚前2011~2012年度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为78.7分,虽然比上年度提升了一小步,但"睡得着"却更难了。职业发展、工作负荷、房子成为中国人的新"三座大山"。  相似文献   

15.
看了贵刊第5期封面故事《重生在废墟上》后,感受颇深。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然而逝者已矣,一年以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汶川人过得怎么样,这的确是让我们牵挂和关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个走到生命尽头的人,不能安详离去,反而要忍受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心脏电击以及心内注射等等惊心动魄的抢救措施。即使抢救成功,往往也不能真正摆脱死亡,而很有可能只是依赖高级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着毫无质量的生命状态……"帮助每一个进入生命末期的临终者实现符合本人意愿的"尊严死(Death with Dignity)"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什么叫做尊严死?"尊严死",又称"自然死亡",是指在生命末期治愈无  相似文献   

17.
90后入殓师     
于雪 《今日广西》2013,(5):35-35
在不少人眼中,入殓师是个神秘的职业,而且往往与“晦气”等词语挂钩。而在浙江省嘉兴市天泉佳境礼体中心——中国内地第一家专门从事入殓工作的机构,却会集了一批90后入殓师。他们的工作,就是为逝者美容。  相似文献   

18.
警察院校开展"死亡教育"有助于准警察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与职业观。警察院校"死亡教育"以受教育者对死亡问题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为目标,课程内容依次从与死亡相关的通识类教育向社会角色体验与警察职业体验过渡,采用专题讨论与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向死而生"的生命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上海21位高知女性的深入访谈,发现高等教育虽然给予女性一定职业自主权和较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但经历"生育"这个生命事件之后,她们的职业机会、职业角色和职业理想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文章从个人、组织和社会性别文化三个层面来分析变化的原因,探讨生育与知识女性职业发展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性别文化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方传真     
正北京市顺义区第二届生态葬公祭仪式顺利举行4月5日,北京市顺义区第二届生态葬公祭仪式在顺义区殡仪馆生态葬公祭场所顺利举行。顺义区民政局党组书记陈宏宇,顺义区民政局副局长钱秀国,顺义区各街道、乡镇民政科代表,顺义区殡仪馆馆长吴东来,顺义区殡葬协会工作人员及生态葬逝者家属参加了此次公祭仪式。生态葬逝者家属发表分别向逝者献花篮并默哀致敬。最后,全体到场家属向逝者献花,表达对逝者的缅怀及对绿色殡葬的支持。顺义区殡仪馆作为顺义区主要治丧场所,顺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