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深入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四川省社会救助实施意见》,创新建立"1+8"城乡特困群众帮扶机制,市、县财政按上年度公共财政1%预算投入资金,不断强化社会救助"托底线"功能;全覆盖建立"一门受理"等工作机制,不断织密社会救助"救急难"网络;整合部门、社会各类资源,不断夯实民生民本"可持续"基石,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实施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保障制度化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救助制度承担着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保障重大责任。为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救急难"的托底作用,2015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在全国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00个"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和地区。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救急难"的实现路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积累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工作传真     
正上海:设立"暖心"专项基金试点上海市于3月印发了社区基金会设立"暖心"专项基金试点工作方案,在浦东、徐汇、长宁、普陀、虹口、杨浦、闵行7个区10个社区基金会开展试点。4月15日,上海市召开社区基金会设立"暖心"专项基金试点动员部署会议,就试点工作进行部署。"暖心"专项基金试点是在现有社区"救急难"工作实施和保障机制基础上,依托社区基金会链接社会各方爱心资源设立的专项基金,主要资助解决社区群众遭遇突发性、急迫性的急难愁问题,具体包括在政府临时救助后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根据民政部和山东省民政厅关于全面开展临时救助暨"救急难"试点的部署,潍坊市筛选确定了民政工作基础较好的高密、诸城、寿光为试点单位。工作中,着力抓好"五个结合",为全面推开实施提供经验做法。政策普及与主动发现相结合。一是加强宣传,普及政策。各试点单  相似文献   

5.
正《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后,"救急难"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一项重点目标而倍受社会各界关注。为进一步推动"救急难"工作深入开展,笔者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查阅档案资料、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陕西省铜川市"救急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一、统筹推进"救急难"工作的主要做法一是建章立制,为"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2014年5  相似文献   

6.
正4月1日,山东省民政厅召开全省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暨"救急难"试点工作现场会。会议强调,下一步,各地在推进"救急难"综合试点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扩大"救急难"试点范围。36个全国和全省"救急难"试点单位要继续做好试点工作,发挥好对全省"救急难"试点工作的引领作用。各市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试  相似文献   

7.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首次将"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明确为社会救助工作的方针,推动了"救急难"开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扶贫开发形势下,必须做好"救急难",切实发挥好补短板、托底线作用,避免或减少脱贫攻坚过程中一些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件发生。文章以广西百色市为例,对"救急难"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剖析推进"救急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9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这是今年5月1日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来,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意义深远。首先是对社会救助体系的重大完善。临时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方面,通过"兜底线、救急难",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兜底线、救急难"的功能,近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意见》(民发[2018]23号,以下简称《意见》),从救助对象的范围与类别、审核审批程序的优化、救助标准的制定、救助方式的完善,以及组织保障的强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临时救助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对于增强临时救助制度兜底保障能力,强化社会救助托底保障作用,增强社会公平正  相似文献   

10.
白决 《创造》2015,(8):30-31
<正>对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家庭或者个人,给予临时救助,实现应救尽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最近正式印发,《意见》提出,到今年9月底前,全省全面建立起临时救助制度,对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家庭或者个人,给予临时救助,实现应救尽救、全面"兜底"。根据最新救助标准,符合条件的救助  相似文献   

11.
正开展"救急难"工作,让突遇不测者得周急之助、因病因灾者去生存之虞、创新创业者无后顾之忧,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生存危机,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发生,不仅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更是"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2015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确定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等11个地级市、天津市河西区等288个县(市、区)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国务院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颁布之后,又出台了《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使临时救助制度从试点探索向全面建制推进,填补了社会救助体系的"缝隙"。三年来,这一制度对由于各种急难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群众起到了兜底作用。为及时总结经验,日前,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共同举办了"救急难与社会力量参与"专题研讨,从理论探索与基层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湖北省民政厅、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主要从七个方面对已有临时救助政策进行了完善、优化和拓展。一是细化救助对象类别。将临时救助对象分为急难型和支出型两类救助对象。二是明确了对象认定条件。提出临时救助不针对特定人群、身份,只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创新"343"社会救助工作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实施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保障制度化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借力"三种手段",强化社会救助"托底线"功能。一是创新"特困帮扶",延伸救助覆盖。创新建立"1+8"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机制("1"是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群众  相似文献   

15.
叶慧  张伟 《今日浙江》2013,(6):40-41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一项托底性的制度安排,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将其纳入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位一体"的大社保体系。10年间,我省社会救助体系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司法、临时救助等专项救(援)助为支撑,以社会慈善和社会互助帮扶为补充,实现了由传统分散临时救济,向法制化的整体性制度安排转变。在这转变过程中,我省的社会救助管理服务逐步规范,通过科学、高效的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救急难"试点单位以来,浙江省温州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救急难"的实现途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救急难"体系。该机制的建立使政府基层行政压力做了"减法",社会力量自身能力建设做了"加法",困难群众所得利益做了"乘法",切实取得了"1+1+13"的效果。一、加强"制度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吉安市各级民政部门勇担重任,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全面提升了吉安民政民生服务保障水平。坚持保障扶贫"三抓好",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一是抓好"救急难"。依托"救急难"工作机制,在乡镇民政所、街道办事大厅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窗口,为每村配备1名村级民政专干,构建起覆盖广泛的社会救助服务网。二是抓好"两衔接"。积极做好农村低保和扶贫两项制度衔接,扶贫部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民政部、财政部在全国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被确定为综合试点单位,在制度整合、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取得了"先行"经验,工作成效得到了广泛好评。以"大救助"理念整合制度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出台为社会救助搭建了一个制度体系的框架,明确了"8+1"的救助体系和"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泉港区深  相似文献   

19.
正大连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1908年,担负着市内五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流浪未成年人的临时救助、救治、管理、教育、护送和安置工作,以及所属区市县救助管理站业务指导,并为本市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和突遇灾祸的居民提供临时紧急避救服务。近年来,大连市救助管理站加大了站外托养人员的寻亲力度,不断完善寻亲工作新机制,探索寻亲工作新方法,实现了寻亲工作的"五个一":即全国救助寻亲网第一个寻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5月起,张家界市在永定区进行社会救助改革试点,以民政部门为统筹建立联合救助平台,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源,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为推动社会救助方式转型、努力构建民政新格局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一、前期探索的成效及启示2 0 1 3年5月,在市民政局协调下,永定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弱势群体帮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