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因为它与干部的升迁荣辱紧密相连。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以有之”,不绝史册。商秋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这就是讲的政绩。膝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岳阳楼记》)也是讲的政绩。相比较起来,我以为司马迁的“政绩观”更全面、更科学,更值得探讨,也更能给我们以启发。“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的第一个标准。司马迁把“民大悦”而不是“官大悦”、“上大悦”当做政绩首要标准,在当时那个社会十分…  相似文献   

2.
张春生 《前进》2004,(5):17-18
锦涛同志指出:“真正的政绩应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应该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胡锦涛同志有关政绩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判断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正确的政绩观,必然是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指导下的政绩观,是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政绩观,是遵循科学规律、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是人民满意、群众公认的政绩观。一、加强修养是创造政绩的基本前提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在政绩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权力观。“世界观是总开关”,对于政绩观具有决定性意…  相似文献   

3.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践行“三个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政理念的发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和基础。当前,树立正确的政绩,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思考之一:为官应当修德,执政应重德。作为领导干部,欲创政绩,先政德。应该说,政德是领导能力中的础要素,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当,重政绩轻政德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会出现沽名钓誉的“形政绩”、“数字政绩”、“畸形政绩”?到底是政绩道德修养不够。在扭曲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追求绩、创造政绩,必然会违背党和人民意愿,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热于为…  相似文献   

4.
目前,按照全国经济会议的要求,针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教育活动正在各地蓬勃展开。 政绩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区别在于政绩效果是否适合需要,是否确有实效,是否量力而为,是否顾及发展。政绩观又有不同层次,差异在于政绩目的是造福公众与社会还是追求个人的政治发展。决定政绩观正确与否及层次高低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个人境界。如果领导者的思想境界很高,其政  相似文献   

5.
裴锋 《理论月刊》2005,(12):101-102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领导干部只有在正确政绩观的指导下才能创造出让党满意,人民满意的政绩。为此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正确政绩观的灵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是求真务实,根本指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衡量标准是实践、群众和历史。  相似文献   

6.
利川市政府对举债创“政绩”者说不,并明令收归举债权,严禁各乡镇、各单位今后举债搞“政绩”。这一举措,令人钦佩,发人深思。为官一任,求政绩,创业绩,既必然又必须。但为谁创“政绩”,用什么样的工作创造“政绩”,却因人的“政绩观”不同而大相径庭。时下。在我们周围就有这一种现象:有的干部因“政绩观”错位,为了个人创“政绩”,往往打肿脸充胖子,  相似文献   

7.
杨云峰 《群众》2024,(2):10-1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3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告诫我们“,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要树牢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就在这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7月,总书记莅临江苏考察,再次强调“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既是响鼓重锤,又是如山号令。  相似文献   

8.
政党执政,为官从政,都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缺少政绩,执政党就难以巩固其执政地位,领导班子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领导干部就难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要政绩,就得树政绩。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政绩?这都涉及到一个政绩观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树政绩,是为公,还是为私;是为民,还是为己;是为大局,还是为局部,这是区分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正确的政绩观应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灵魂,以求真务实为核心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前提,以实践、群众和历史为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中央强调正确的政绩观,首要前提是要发展、讲政绩。如果离开了要发展、讲政绩这个问题来说正确的政绩观就没有实际意义了。正确的政绩观首先是要求大家要有政绩,要讲政绩;不做事,不谈政绩,就不可能有政绩,更谈不上有正确的政绩观。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创造政绩?怎样检验政绩?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中央强调的政绩是全面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人民群众拥护的政绩。所谓全面,就是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看城市变化,又看农村变化;既看当前的发展,又看可持续的发展;既看经济总量增长,又看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既看改革开放,又看社会稳定;既看“显性政绩”,又看“潜在政绩”。所谓经得起实践检验,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而不是摆花架子、做表  相似文献   

10.
梁胜利 《当代广西》2004,(18):28-28,32
近期,我在调研中多次听到群众反映:我们是既怕“政绩”,又盼政绩。怕的是个别干部只为自己升官需要不顾百姓需要的“政绩”,盼的是为百姓实实在在办好事的政绩。群众的反映,值得深思。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进展,政绩在干部的升迁去留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政绩、创政绩,成为领导工作的一大热点。但是,由于政绩观的偏差以及虚假政绩等问题的出现,政绩的声誉一度遭受很大损害,致使一些领导干部不敢谈政绩,甚至连“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的心目中都成了  相似文献   

11.
康德把判断看成一种理智的天赋,审美判断作为一种鉴赏力具有普遍可传达性。为了沟通思考与行动,阿伦特却对审美判断作了“政治的”解读。她认为判断是一种“扩展的精神”。凭着“想象力”我们设身处地从他人立场来思考。“共通感”保证了我们的判断能够普遍有效并且隐含了政治存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政治机关在履行“两个提供”使命中负有重要责任。政治机关干部要履行好“两个提供”的使命,一要努力增强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二要有一个清晰的、切合实际的工作套路;三要在会出点子、会办事情、会写文章上下功夫;四要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为政治文明理念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在历史观上,肯定人是历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在本体论上,突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国家观上,强调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在发展观上,主张人的解放和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政治文明的构成要件是文明的政治理念、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政治行为和文明的政治目的,而所谓“文明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其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先导,建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关键,维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秩序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追求“以人为本”的政治目的是政治文明的归宿。  相似文献   

14.
从当下中国政治发展的视野来看.“包容性增长”的提出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与权力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也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升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目前,实现“包容性增长”面临着观念束缚、能力不足、制度缺位和职能滞后的政治障碍,当前要强化科学发展理念.完善相关体制.培育社会组织。促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5.
徐丹 《长江论坛》2020,(1):46-51
近年来,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规模、影响力和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对外政策中越来越多地利用国际非政府组织来推销自己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成为"颜色革命"的重要推手。美国遏制和制约中国战略在2018年有了新提法--新"政治战",而新"政治战"使国际社会政治安全风险有加剧趋势。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这场新"政治战"中起到了强化和协调非常规战争、远征外交及秘密政治行动的作用,其日益频繁的活动给中国带来了意识形态、文化和价值观及宗教渗透等多方面的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16.
论“包容性增长”的经济调适与政治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兵  马玮 《前沿》2011,(9):93-96
"包容性增长"反映了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经济调适与政治收益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互惠共生。它终结了经济增长主义,有望化解政治合法性的"政绩困局"难题;拉启了经济"存量改革"的大幕,有望重塑和谐的政治、社会关系;促进了参与经济发展与分享经济成果的机会平等,有望拓展政治正义的实现路径;避开了"李普塞特假说"的陷阱,有望进一步触发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本质和核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充分尊重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态度,把精心培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把真诚服务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把善于激励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把真心关爱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 ,对于在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处于领导地位与执政党地位的中共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处于参政党地位的各民主党派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同国家政权之间的党政关系 ,特别是对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和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治犯罪不引渡"是国际引渡的重要原则,但由于"政治犯罪"概念本身难以界定等原因,导致该原则的适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今国际司法协助中,政治犯罪不引渡不断受到限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例外",甚至已经有取消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在海峡两岸的区际刑事司法互助中,具体而言就是在逃犯移交---"刑事犯和刑事嫌疑犯"的遣返中,同样面临着是否适用"政治犯罪不移交"的问题。作为区际刑事司法互助,海峡两岸应当摒弃政治犯罪不移交原则。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慧型政治工作平台逐渐走入人们视野,这必将对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创新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站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分析"智慧政工"产生的意义,解读"智慧政工"的内涵和特征,初步设想"智慧政工"平台的构建,既体现了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的思路,也是推进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