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芙  刘博 《行政与法》2006,(4):15-16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与现状,阐述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之上;大胆提出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措施,在加快我国社会保障法的立法进程中,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施晓琳 《河北法学》2005,23(5):66-69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农民就业权保护的宪法基础。但农民真正实行就业平等权还存在现有法律制度、社会等级制度、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等现实障碍。应通过制定无差别就业政策、改革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完善诉讼制度、将在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和建立促进平等就业的机构来加强农民就业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因此,需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政府、社会及农民在农村社会保障中既有相应的权力(利),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各自具有独特的法律价值和调整对象,本文分别基于这三个法域检视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中的政府责任,考察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构建中政府责任的越位和缺位,反思政府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所发挥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出在社会法视阈下政府应定位在承担法律制度构建、财政支撑和监督管理之责任。  相似文献   

5.
张姝 《行政与法》2006,(5):14-16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平衡,广泛存在着基于身份的歧视,由于城乡的差别、不同所有制的差别,许多人被排除在社会保障的主体范围之外。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于目前已经基本定型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从其防范的风险本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内容,将符合条件的群体全部纳入进来;二是根据广大农村的现实情况和需要,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农民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为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维持保障事业正常运行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从法律的角度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适度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公平效率兼顾性原则,政府统主导性原则。应从加快立法步伐、与其他立法相衔接、保障资金来源、与WTO相关规则相接轨等方面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以人为本社会的直接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着立法滞后、覆盖面狭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司法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构造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利国 《河北法学》2012,(1):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如自主选择权、土地权益、就业权益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很多地方农村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农民权利的市民化。要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就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即在构建有限政府、保障主体权利平等、完善法律制度供给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物质帮助权来源于生存权,是中国宪法所确立的公民的基本社会经济权利,属于社会保障范畴.中国社会保障法体系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构成.本文以公民物质帮助权的基础渊源为核心,阐述了物质帮助权属于社会救助的法律关系,国家在这种法律关系中扮演义务主体的角色,而公民是权利主体.阐明中国公民物质帮助权的实施保障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倡导对传统物质帮助权实施保障机制进行完善,建立以统一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为基本载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构建我国行政公开法律救济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开是行政主体应尽的法定义务和职责,行政不公开应属于行政不作为的范畴。没有相应法律救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行政公开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必须构建行政公开法律救济制度。本文从构建行政公开法律救济制度的理论依据分析入手,结合国外行政公开法律救济制度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与完善我国行政公开法律救济制度的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如自主选择权、土地权益、就业权益以及社会保障权益等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很多地方农村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农民权利的市民化.要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就要真正实现农民的市民化,即在构建有限政府、保障主体权利平等、完善法律制度供给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秉民  何媛 《法制与社会》2014,(11):201-202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应该面向社会的各种职业、各个阶层和所有成员,实现全方位的城乡一体化。由城乡二元化转变而来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价值取向。本文对此作一探讨和阐释。  相似文献   

13.
蒋朝阳 《法学评论》2012,(1):154-160
文章通过分析澳门终审法院的三个行政裁判案例后认为,公、私法二元区分依旧是澳门行政法构建的理论基础。法位阶原则连同法律优先、法律保留原则,与公、私法二元区分没有实质的关联,即这些原则不是建立在公、私法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在宪制性法律的层面上,如果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视为公法,在某种层面上则可能带来与私法同等的法律地位的倾向。行政法的基础,即公私法二元区分,与宪制性法律所确立的法位阶原则、法律优先原则、法律保留原则存在张力。  相似文献   

14.
3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说,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将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他介绍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同家将继续把弥补制度缺失放在首位,建立健全保障生活、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失业保险制度。推进制度整合和城乡衔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合并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董溯战 《现代法学》2007,29(1):76-83
社会连带是社会保障法的基础,它不仅作为一种观念已渗透进社会保障法的合作互助理念和社会权理念;而且,它也作为一种原则体现于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和具体制度构建中。不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类型依托不同的社会连带结构,蕴涵不同的社会连带精神。随着社会的演进,社会连带的性质、结构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型,这也会相应地促进社会保障法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建立新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高度,论述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总体思路、立法原则、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目前,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和农村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建不仅与社会保障模式有着紧密联系,而且立法层面的宏观规划和现实国情的制约都会影响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制度内容.我国社会保障法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探讨和逐渐完善阶段.本文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完善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期望对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论附随义务     
赵曜 《法制与社会》2011,(1):29-30,34
随着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法律对社会的调整越来越细腻,附随义务便是印证这一现象的制度设计。附随义务是将民法中的诚信原则应用到合同法领域产生的,它要求处于法律上特殊联系的民事主体应忠诚、守信。做到谨慎维护对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正当期待、给对方提供必要的信息等。本文从概念界定、比较分析、理论基础及其制度价值以及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等方面对附随义务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9.
德国社会保障法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无不以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法为起点。中国作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建设的后起之秀,构建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其必由之路。德国与我国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就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说,尚有共同的规律可循。认真汲取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加快建立我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见危不救犯罪化的法哲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传统的"见危施救"的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用法律强制手段对见危不救行为进行规制,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现实需要,更有坚实的法哲学理论作支撑.见危不救犯罪化是建构在相对意志自由理论、社会控制理论、人性理论、功利主义原则、有限的道德法律化理论和社会危害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