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两个核心内容,二者之间能否实现有效衔接和互动直接影响到到村民自治的效果。目前由于村民自治相关法律不完善、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任务重以及农民自治意识淡薄等原因,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之间存在许多冲突,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对村民自治的不当干预。为此,需要通过完善法律、创建服务型政府、提高农民民主意识及建构司法救助机制等来寻求行政权与村民自治之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默海 《理论前沿》2009,(17):26-28
保障村民的四大民主权利,必须从村民自治制度的内部、外部两个渠道入手:在内部,提升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在外部,加强地方政府对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基于当前村民民主素质仍然不高的现实情况,地方政府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过程中仍应发挥其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迟树清 《理论前沿》2009,(14):30-31
实现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建立新型乡村管理服务体制的重要标志。当前,需要在强化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功能,强化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健全、完善两者间的衔接和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对行政权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存在着要求村民自治摆脱行政权干预的认识误区,行政权可以而且应当在村民自治制度运行中进行适当的干预。同时,由于基层政府的管辖范围广,行政管理任务繁重,实践中行政权侵犯村民自治权利、对村民自治事项的不当干预广泛存在。为了实现行政权在农村基层社会的合理运作,应当首先从法律上明确行政权和村民自治权的界限,而在组织结构改革方面以设置基层政府的村级派出机构为宜。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作为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主要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形式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村民自治的民主自治性表现为四个方面:从产生背景看,村民自治是维系农村社会稳定、弥补制度真空的自治性民主;从发展历程看,村民自治制度的逐步完善、推广觉醒了农民民主意识;从实践层面看,村民自治是实现国家行政与农村民众之间良性互动的缓冲带;从发展趋势看,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载体是国家民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行村民自治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已经过了多届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从政府到村民对选举工作已经逐步熟悉,选举后的村务治理成了村民自治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点。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是政府与村民普遍关注的话题,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村务公开内容贫乏、决策和民主管理施展咨询不足的问题十分严重。为此,我国应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保障村民组织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动用公权力使示范监督和奖惩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决定了必须重建村民自治组织的义务教育参与权,这种参与权是公民民主权利实现的必然要求和现实内容,也是国家教育权模式的有益补充。厘清村民自治组织义务教育权的法理基础应明确村民自治组织与国家、学校教育权主体的关系、村民自治组织的义务教育参与权的法律规范根据与法律属性。村民自治组织义务教育参与权的实现包括参与学校建设,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参与政府教育决策及提起申诉和控告,当然也包括接受国家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东地区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把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会组织法》(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的落实和广大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在普法宣传,执法教育,培训骨干,加强监督和完善法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广大农村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作出部署,人大保障监督,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经常深入村社,在积极抓好村委会组织法宣传工作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与发展党内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推进村民自治 ,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先导 ,带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必须认真研究当前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 ,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 ,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实现党内民主与村民自治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0.
根据现代系统理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行政管理体制和村民自治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这个大系统。用系统理论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为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及实现二者的互动提供理论支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村民自治开展的体制瓶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难以解决村民自治中的行政干预问题,村民自治的进展取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1.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要把完善村民自治作为一项战略举措抓实抓好。要大力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意识,着力推进村民自治中“四大民主”的科学化、法制化进程,努力优化村民自治中的各种关系,建立高效能的农村社会整合机制,为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村民自治中实现对权利的司法救济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村民自治中权利的司法救济却面临困境,一方面是村民自治中权利的非司法救济途径表现出各种缺陷和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司法救济途径的尴尬和无可奈何。为此,必须构建我国村民自治中权利的司法救济制度,以保障村民自治中各项权利的实现和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部分乡村治理功能弱化或完全瘫痪。基层政府治理旧体制是导致目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深层次根源,给乡村治理带来“负效应”。农村税费等各项改革不断稀释着基层治理行政性色彩,推动治理旧模式的解构,同时合理体制供给出现断裂,基层积极治理功能呈现“零效应”。村民自治难以贯彻落实、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是乡村治理困境的决定性因素,村民自治机制流于“无效应”。本文以重塑基层政府治理体制为前提、以完善村民自治和理顺其运行机制为核心、以推动基层治理组织层次间的功能耦合为重要手段三个方面初步探讨破解当前乡村治理困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制度是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和国家在村民自治中完全撤出,无所作为。因为党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不是等值的,党和国家的完全撤出并不能直接增强社会的自主性。相反,正确地确立党和国家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适当地发挥党和国家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将有益于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社区自治。目前社区自治的困难不是自治基础薄弱,而是自治可能导致基层的不稳定。如果具体的建设和运行由社区自己完成,而政府并没有对基层在根本上失去控制,这其实就形成了政府与社区在职能转变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可能的几种委托代理模式中,政府和社区组织相互协作是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为广大村民的自由自主和自治活动提供制度性平台,动员分散经营的村民形成集体行动以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是一个富有价值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奥尔森等人基于不同的思路均注意到小群体比较容易实现集体行动,村庄作为一种小群体行动单位,曾经以其特有性质为村民集体行动的实现提供了平台,但随着社会的转型,村庄也正在剧烈变迁之中,直接影响着村民集体行动的达成。  相似文献   

17.
村民自治不但是我国亿万农民走向民主富裕康庄大道的必由之路,而且是解决当前农村各种尖锐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完成基层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乡镇政府民主化改造的前提条件。加快村民自治建设,有待于《村民自治法》的出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村民自治指导机构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是广大农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具体举措,它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也被实践所证明。这一制度在有效执行上还不够完善,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改革开放后,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出现了新的制约因素。面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要打破束缚,扫除障碍。通过对农村、农民思想以及村民自治组织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找出村民自治制度的制约因素和解决策略,为村民自治这一长期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践中村民委员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壮大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同时也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出现 ;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当今农村中虽不普遍存在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村民自治的发展 ,是当前农村实施、完善村民自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公共管理视角下村民自治制度的困境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组织制度的设计中蕴含了现代民主理念,但它却带有明显的国家赋权特征,因而使村民自治制度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社会土壤和必要的体制空间。从竞争观念、服务意识、契约精神等公共管理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村民自治运行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是一个值得认真反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