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顾党的90年光辉历程,科学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共产党功能的基本认识,坚持勇于担当的政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明确继承什么?发展什么?是我们对中国共产党90年最好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入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也是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党制定过三个重要的历史《决议》。第一个历史《决议》在纠正错误、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二个历史《决议》在解放思想、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把握规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三个历史《决议》互动共进,不断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构筑起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3.
对36名“90后”大学生进行群体信仰调查并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使用消极和负面语言。对“90后”大学生信仰的正面评价是:信仰坚定,积极向上,理性客观;而负面评价是:信仰不明确,功利化,自私化,现实化,目的化,自我意识强,信仰淡化,对宗教的兴趣增大。造成“90后”大学生信仰缺陷的原因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应从家庭教育、网络引导、社会宣传、学校培养、自身发展等方面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这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密不可分。从逻辑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力量源泉主要来自于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信仰、群众路线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理论自觉。在新的历史时期,革命精神仍然蕴含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因此,必须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优势,高度重视革命精神的培育与创新,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轨迹,也是现实担当。其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和建设史。在目前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中国共产党“为民谋幸福”当从以下几方面推进:践行“发展是硬道理”,强化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赋予人民幸福更持久的体验;维护公平正义,拓展人民幸福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与当代中国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本文从十七大主题出发,立足实际,结合党史和党的事业发展的经验与历程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当代中国发展向何处去;当代中国发展的方向;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特点;当代中国是当代世界的一部分;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道路;当代中国发展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如果用“忧患”一词来解读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发展壮大于忧患的历程更为寓意深远。作为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批判意识和探索意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忧党”意识与“兴党”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忧患意识不仅体现为一种警示和告诫,更将其内化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并以忧党兴党的实际行动开辟着历史发展的道路,引领着中国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走过90年风雨的中国共产党才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成为富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90年的坚持和发展中,我们党提出了很多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60年,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简单地说。60年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后“30年”是前“30年”的历史延续、校正方向和创新性发展。60年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经验,就是以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些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当代世界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列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两个符合历史实际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决策,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愿望和共识,适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跨越新世纪、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一条重要经验。回顾中国共产党90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历程,可以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90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明晰学习目的;健全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营造学习环境;拓宽学习途径;搭建学习平台等方式方法,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12.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基本品质。在新时期,遵义会议精神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实事求是是遵义会议精神的精髓,独立自主是遵义会议精神的核心,灵活机动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鲜明特征,民主团结是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标志,坚定信仰、敢为人先、听党指挥,是遵义会议精神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极不平凡的历程。9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领导人民军队,战胜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90年的历史不容置疑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改...  相似文献   

14.
习主席高度重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意味深长、意义重大。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应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能作用;应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内在机理和主要途径,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能作用发挥好,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5.
党章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开展伟大斗争、进行实践创造的历史。从党章发展的“变”与“不变”辩证关系更有助于系统且全面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根性问题。从中可得其内在密钥在于: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能够始终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根本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能够拥有先进的组织文化和科学的组织架构,不断增强党的动员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始终坚持党的全方位建设,不断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6.
9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所以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学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避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全体党员、干部更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号召,继续高度重视学习,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善于运用“假设”来研究历史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也曾经使用过假设方法来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某些重要问题;作为历史研究方法,“假设”是毋庸置疑的;中共历史研究中,科学运用“假设”方法,同样有助于加深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相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发扬爱国、进取、宽容、创新、创业以及重德的民族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求实、创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个人需要信仰,政党也需要信仰。政党信仰建设对于个人信仰的选择、确立和保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为了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避免苏共亡党的历史悲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党的信仰建设、坚定全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学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践行马克思主义,把"四个能否"客观标准落到实处;抓住"关键少数",使党的领导权真正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是加强党的信仰建设的五个重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选择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检视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自古就存在“中国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质的飞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提出。这一历程的实现,既源于外来文化传播的历史铺垫,又实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近代中国国情对革命理论苦苦追寻的深刻回应,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样极为关键。回顾这一历程,有助于更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