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窗     
《雅克·德里达和人文学科》(Jacques Derrida and the Humanities:A Critical Reader;ed. by Tom Cohe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雅克·德里达的研究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若干基本原则的 质疑,改变了人们对一系列人文学科的理解。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对研究德里达的横贯各学科的综合 文集,涉及法律、文学、伦理学、历史、性别、政治和心理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现在和将来的德里达  相似文献   

2.
《新政治家》评说当代重要思想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2003年7月号发表文章《我们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邀请一些著名学者对当代思想界进行了评说,评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这里我们选取的是与人文学科有关的几个人物,他们是:诺姆·乔姆斯基、雅克·德里达、凯特·米利特、让·鲍德里亚、安东尼奥·耐格里和马莎·努斯鲍姆。评论文章撰写者的名字附在每个人物的介绍文字之后。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解构主义脱离社会现实、执着于文本批评的一面受到了大家的激烈批判 ,随着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等思潮的兴起 ,社会和政治这种外部研究方式在理论研究中又占据了主导地位。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在 9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政治、宗教和伦理问题的著作 ,在其思想中表现出了一种政治学的转向。李永毅先生的文章认为德里达思想中的这种转向和早期的解构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解构主义的立场本身就隐含着政治。 2 0 0 4年 10月 8日 ,在本期杂志付排之际 ,惊闻德里达先生病逝于巴黎 ,我们为世界失去这样一位思想家而深感惋惜。谨以此组文章纪念德里达先生。  相似文献   

4.
菲利普·德比希尔 (PhilipDerbyshire)在英刊《激进哲学》第 12 1期 ( 2 0 0 3年 9— 10月号 )上发表书评 ,介绍德里达新文集《无从辩解》① 的英文版出版情况。文章主要内容如下。这本新出的德里达几个零散篇章的译文集有一种先知先觉的意味。卡穆夫 (PeggyKa muf)为之撰写的序言的标注日期是 2 0 0 1年 6月 ,但是 ,德里达在书中所涉及的主题 ,特别是诸如主权、残忍与抵抗、谎言的结构以及自我欺骗的两难困境等主题却与同年的“9·11”事件交相辉映。卡穆夫的序言也具有这样的一种神谕性 :“‘美国’是我们称之为主权的那个神学 -政治神…  相似文献   

5.
2004年3—4月号美刊《国际社会主义评论》发表了大卫·怀特豪斯题为《世界社会论坛首次在亚洲举行:世界左翼齐聚孟买》的文章,介绍了第四届世界社会论坛的主要议题、风格、争论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经济问题》杂志2004年第5、6期发表了俄罗斯当代自由主义派经济学家——叶·盖达尔和弗·马乌联名撰写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理论与“世俗宗教”之间(自由主义的辩护)》。文章发表后在俄罗斯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教授亚·布兹加林、亚·科尔加诺夫和列·格列布涅夫先后在该刊发表文章作出不同的回应。①这些文章又引起了进一步的争论。在这种背景下,《经济问题》杂志编辑部于2004年10月召开了题为“马克思的遗产与当代经济学”的圆桌会议,②邀请持不同观点的各派主要代表出席。杂志主编、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列·阿巴尔金主持会议。盖达尔和马乌的观点受到大多数与会学者的驳斥,也得到少数学者的赞同。众所周知,俄罗斯自独立以来,官方一直主张“非意识形态化”,俄联邦宪法明文规定,任何意识形态不得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遭到排斥,自由主义一度盛行。但如今,俄罗斯学者在探索国家发展战略之际,他们又不得不试图重新回到马克思的学说中寻找方法。尽管与会的学者们探讨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承认马克思的遗产今天仍有价值。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苏联解体以来,在《经济问题》这样的主流学术刊物的主持下公开讨论马克思的理论遗产问题,在俄罗斯十几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这件事情本身就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重视。本刊将连续发表俄罗斯学者关于“马克思的遗产与当代经济学”问题的争论材料。  相似文献   

7.
汉娜·比彻在中国不应该是个名人,她仅仅是美国《时代》周刊的一名驻沪记者,但一篇文章却使她搅进了中国这场关于贫富分化的争论之中。 去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汉娜·比彻的一篇文章,这个美国记者在  相似文献   

8.
“坎德尔事件”之后, 美国著名学者朱迪思·巴特勒在2004年11月4日的《伦敦书评》上发表文章, 为德里达辩护, 认为德里达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文章也结合德里达去世这一事件分析了德里达晚期著作中的“哀悼”问题。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你最终将对你的生命和姓名作何反应?”德里达生前最后一次接受《世界报》访问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次访谈刊登在2004年8月18日的《世界报》上。他说, 一个人如果能够理解自己的生, 也就必得去理解自己的死———独一无二的、绝对的死, 无法起死回生、也无法救赎的死。在这…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学者阿·阿·普里加林在俄国《共产党人》杂志2003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过去和未来的争论》一文,对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发展前景问题作了评述,现将该文的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美刊《批判社会学》2005年第3期上,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斯坦利·阿罗诺维茨(Stanley Aronowitz)就迈克尔·布若威的《公共社会学的批判转向》一文发表评论性文章,针对布若威所呼吁的公共社会学,他指出关键在于重建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并进行跨学科研究。文章主要内容如下。1987年,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出版了其极具影响的著作《最后的知识分子》,他在该书中认为,曾经有人数相当多的一群知识分子积极地寻找过“公众”。雅各比的目标是要把批判思想带入公众争论领域,作为一名历史学领域的知识分子,他深入地探究了近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联合国历年人类发展报告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9月意大利《发展》杂志发表苏曼·巴克利的文章,对联合国历年人类发展报告进行了评论。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美刊《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冬季号发表了菲利普·安东尼·奥哈拉题为《严重的衰退和金融不稳定还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长波?--一种调节学派的研究方法》的文章,针对当前关于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前景的乐观和悲观的两种争论,根据调节学派的基本方法和标准,检验了当前资本主义在技术生产方式、消费调节模式、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等方面的新变化,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并不处于长波上升阶段,其积累制度仍然充满不稳定性。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3.
美国解构主义理论家保罗·德曼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德里达是执欧陆解构主义大纛者,那么保罗·德曼无疑就是美国解构主义的第一人。作为“耶鲁学派”的核心人物,保罗·德曼并没有把自己的解构主义修辞理论简单地皈依于欧洲当代批评理论,他的批评具有一种独特的个性。德里达认为,解构主义在美国的发轫并非因为欧洲大陆解构主义出口到了美国,而是解构主义在美国有若干原始构形,反而是这些构形反过来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引发了独特的效应。①作为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代言人,保罗·德曼发表的作品不是很多,不过8种,其中包括他去世后出版的几部作品,以及结集出版的“二战”期间他发…  相似文献   

14.
在法国,阿尔都塞以其思想的挑战性和富有活力的教学而闻名,他的合作者和追随者将他的思想运用到政治运动和政治理论、语言学、社会学、文化理论的研究当中,促成了所谓“阿尔都塞学派”的诞生。其中以政治哲学家尼克斯·普兰查斯的《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①、雅克·朗希若的《论意识形态理论:阿尔都塞的政治学》②、语言学家米歇尔·佩舒的《语言、符号学和意识形态》③和文艺理论家皮埃尔·马歇雷的《文学生产理论》④等最具代表性。本文试图对英语世界的阿尔都塞研究进行综合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20 0 4年 2月 2 8日 ,美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于纽约去世 ,享年94岁。世界左翼学者随后发表了很多纪念文章 ,这里选取的是《每月评论》网站 2 0 0 4年 4月 10日刊登的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所著的题为《纪念保罗·斯威齐》的长篇悼念文章。该文结合斯威齐的生平、著作 ,详细地介绍了斯威齐、他创办的《每月评论》杂志和每月评论出版社在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和推进社会主义运动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对我们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极有帮助 ,现摘译如下 ,以纪念保罗·斯威齐。一保罗·斯威齐 1910年 4月 10日出生于…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1月德国社会民主党将召开代表大会并通过新的纲领。最近,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讨论新的基本纲领草案时,党主席(政府总理)格哈德·施罗德、总书记奥拉夫·朔尔茨和副主席沃尔夫冈·蒂尔泽(兼任党的基本价值委员会主席、国会党团主席)就纲领中是否保留“民主社会主义”概念发生争论。《明镜》周刊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蒂尔泽,在《明镜》2003年第35期(8月25日)上发表了谈话记录和有关的民意调查结果。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社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社会学研究》杂志2002年第9期发表了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尤·瓦·阿鲁秋尼扬《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结构》一文。作者以在莫斯科市、萨拉托夫市及萨拉托夫州农村进行的社会调查为依据,论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各阶层人士的思想取向。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8.
《阿雷格里港宣言》及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http://www·zmag·org网站2005年4月2日发表了题为《〈阿格雷里港宣言〉及评论》的文章,该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参加第五届世界社会论坛的19位世界著名的进步学者,包括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萨米尔·阿明、贝纳德·卡森(Benard Cassen)、沃尔登·贝洛(Walden Bello)等共同起草的《阿格雷里港宣言》;第二部分是南非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帕特里克·邦德对该宣言所作的逐条评论。现将该《宣言》及邦德的评论译介如下。《阿雷格里港宣言》自从2001年1月召开第一届世界社会论坛以来,无论在国家还是在地方层面,社会论坛现象已超越自身而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与资本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篇访谈文章最早发表在网站http:aurora.icaap.org的2004年8月在线“采访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的栏目中,后该文被稍作修改后正式发表在2004年11月的《每月评论》(MonthlyReview)上。采访人丹尼斯·瑟龙是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师、该校“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主义及其挑战者”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被采访人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则是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马克思的生态学》、《脆弱的星球》和《生态学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等著作,被誉为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核心欧洲"话语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月31日(星期六),欧洲的几大重要报刊——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和《南德日报》、法国的《解放报》、瑞士的《新苏黎世报》、意大利的《共和国报》和《新闻报》、西班牙的《国家报》——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发表了七位著名知识分子的系列文章。文章主题鲜明而统一: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主张多极世界,要求加强联合国的作用;要求加强欧盟的政治统一,以“核心欧洲”为基础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文章发表以后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学者纷纷撰文,或赞许或批评,掀起了对“欧洲话语”进行讨论的新一轮热潮,国内《社会科学报》、《读书》杂志先后对这一事件作了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德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师保罗·米夏埃尔·吕茨勒(Paul Michael Lützeler)的文章《但愿我们成为一个共和国》探讨了“欧洲话语”的起源,指出了上述系列文章中存在的缺陷。文章发表于2003年6月4日的德国《时代周刊》,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