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中山继承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吸取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做法,创造性地构建了新的文官考试思想。其要义一是考试权独立;二是非须经过考试合格不能做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构建了公务员考试制度,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事管理的现代化改革,但总体效果是失败的。主要表现在:考试权并未真正独立,而是受制于党权和行政权;违背了非经考试不能做官的原则,大量官员凭藉考试之外的途径被任用;考试及格人员被任用的人数极少,作用微不足道。这项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一党专政的国家结构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相格,以及传统的人情大于国法的观念使良法窒碍难行。  相似文献   

2.
晚清的科举制促进了晚清帝国的社会流动 ,后科举时代萌发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重生 ,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举制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作为前现代中国的文官考试制度的科举制与当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其内涵和外延具有相似性和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官员考试制度是中国的传统,影响深远。民国建立前后,孙中山先生极力倡导设立独立的考试机构,专事考试权,用考试的方法考选大小官吏。遵照孙中山先生遗教,国民政府于1928年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确定设立考试院。1929年颁布《考试法》,正式建立公务员考试制度。自1931年始,考试院陆续实施了公务员高等、普通、特殊等几十种考试,截至1946年底,中央、地方公务员考试共考取及格人员十多万名。  相似文献   

4.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为三民主义学说中的“民权主义”在中国的实现 ,设计出了最后的实施方案。这个方案中的独立弹劾权是他结合中国国情 ,学习研究西方先进经验之独创。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之际 ,学习研究孙中山先生关于弹劾的思想和主张 ,对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实现民主、共和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山学"是对孙中山先生一生革命理论、实践的研究之学。深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和理念,对于我们破解当前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清末,封建科举制没落,“任官授职,不问其才,能之何若,而问权势之有无”;封建吏治日趋腐败,大小官吏“皆酣嬉偷惰,苟安旦夕,上下拱手,游宴从容,事无大小,无一能举”。持续了两干余年的中国封建文官体系虽经戊戌变法、丙午厘定官制等多次调整与改良,终究无法冲破封建政治文化之束缚,无法克服其内在矛盾和弱点,与封建专制主义君主集权政体一道,在辛亥革命隆隆的炮声中走向了历史的尽头。此时,十八世纪中叶在英国确立,美、法、德、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法的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也称公务员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阶段,各国人事及行政改革方兴未艾。随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风起云涌,彻底摧毁封建官僚体制,建立新型文官秩序以巩固革命成果成为时代的要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此作出了特别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他创立的三民主义的学说在近代中国革命中起过重大作用.毛泽东曾经指出:"将来我们的力量越大,我们就越要孙中山,就越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来举起孙中山这面旗帜."[1]孙中山的旗帜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团结的旗帜,是振兴中华的旗帜.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又是怎样举起这面旗帜,怎样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呢?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总结了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政治智慧,深入研究了欧美国家的政治思想、制度,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念和方针,核心是主权在民与权力制约。主要内容有民主共和思想;五权分立;军政、训政、宪政思想及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权利学说等。对后人的有益启示是:要用法律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地位;要打牢基层民主自治的坚实基础;必须摆正主人与公仆的关系;要重视国家政体的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9.
考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考试制度的建立不仅对我国国家官吏的选任起过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人们对考试制度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却又越来越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话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命题考试进行历史考察,探求其内在功能和发展规律,有助于能动地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官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认识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性质? 它与西方文官制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我们在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的时候,应当向文官制度借鉴什么? 本文以为要解决这些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现实问题,仍然很有必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西方文官制度与我国公务员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这对于加快我国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建设具有中国式的民主政治模式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历史的回顾,概述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与澳门有着特殊意义的关系,揭示了澳门在孙中山先生早年革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与近现代中国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他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改革思想对今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影响巨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主要思想和革命旗帜,体现在今天中国改革和发展上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实现国家民主法治文明和谐、实现人民富裕自由和享有幸福生活。因此认真挖掘孙中山改革思想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官制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能体现多种效益的管理体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西方文官制度集中体现了两大基本原则,即法制化原则和功绩制原则。它们是西方文官制度运行机制的基础,也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和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其文官制度中的体现。西方文官制度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比较科学的运行机制对保证文官系统内部人员的精干、优化、廉洁和高效有着不  相似文献   

14.
一、考任制 在西方文官制度中,考试任用制(简称考任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也是文官制度确立的根本标志。自1855年英国首先建立起文官考试任用制度后,一百多年来,这种用人制度陆续在西方国家中得到广泛推广和不断改善。简单地说,考任制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即竞争考试和择优录用。  相似文献   

15.
一、二战后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 18世纪中叶 ,19世纪末到 2 0世纪上半叶 ,又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使文官制度的等级、结构得以逐步完善和发展。但二战后 ,政府职能日益增多 ,使得文官的任务日益复杂化 ,传统文官制存在问题也日益突出。桑德斯说 :“行政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 ,其中一个共同的方面是对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因为它已成为官僚化墨守成规和信誉扫地传统的化身。”[1] 英国文官制度面临着建立以来第一次严重挑战和危机 ,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富尔顿改革6 0年代 ,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  相似文献   

16.
英、法两国都是欧洲的重要国家,文官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传统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差别,使得二者在文官制度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两国考任制度的差别进行讨论,但是讨论的角度并不是单纯的比较具体的考试与录用规则,而是想要发掘一下两国考任制度中具有特色的部分,并且分析隐藏在这些制度之后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很丰富,本文仅就其思想库之一--法律思想中的司法改革理念进行论述.司法腐败对人民对社会的危害性使孙中山意识到司法改革非常重要.孙中山的司法改革理念集中体现在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两个方面.而这两个司法理念在其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得以体现.孙中山的司法改革理念及其措施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意义重大而且对当下的中国进行法治建设也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挽救危难的中国,奔走中外,不断革命,奋斗一生,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旗,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从孙中山先生的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来看,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孙中山先生在革命的征途上,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每次都能总结经验,继续前进,这种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不断革命的思想,正是先生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先生的这种精神,掀起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又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潮。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的均权主义,意在超越联邦制和集权制,提出一种解决中国中央地方关系问题的新思路。在国民政府漫长的立宪过程中,虽然几经反复,均权主义基本上被视为处理中央地方关系的基本准则。只是由于不同的政治利益,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对于均权的具体制度构建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透过民国法政学说中的均权话语,恰可凸现其时政治世界中的利益博弈,也可妥贴理解先哲们乱世危局中破解中央地方难题的宪政努力。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十分关心台湾同胞,并多次到过台湾。他的革命思想给予当时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以极大的启示,指引了台湾同胞为争取自身权利,为回归祖国而斗争。孙中山先生受到台湾人民的无限尊敬和爱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