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权威合法性面临一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宪政健全与发展不足,国家的符号解释能力和可信度受到一定程度置疑,经济绩效的"政绩困局"和政治腐败现象损害合法性基础。解决路径在于国家政治权威合法性的制度创新,即建立起国家权力的相对自主性机制、国家行动能力的适度有效性机制和国家权威的制度化合法性机制。通过制度创新确立国家权力、国家行动能力和国家权威的限度,以期政治权威合法性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2.
从合法性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决定着政治发展的空间,而政治发展反过来可以巩固和提升合法性,这种内在的关联决定了合法性是透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全面合法性危机是新时期政治发展的背景,三个阶段的政治发展有着不同的重点,合法性的重构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均衡的过程。新形势下的政治发展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考验,政治意识、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是影响政治合法性的三个基本层面:从政治意识层面看,理论自觉与理论创新仍然是推动政治发展与塑造合法性的重要动力;从政治制度层面看,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巩固合法性的主要途径;从政治行为层面看。约束、监督政治权力主体与提升政治权利主体政治参与能力是政治发展的方向选择与夯实合法性基础的根本路径。合法性作为政治系统的合理性与正当性,起到了衡量政治发展晴雨表的作用。三十年的政治发展铸就了一个新的起点,也开启了对合法性追寻之路。  相似文献   

3.
政治合法性是迄今为止的政治建构反复遭遇的问题,其绝对基础乃是正德利用厚生。正德利用厚生作为统治者对人民的政治承诺,同时也是被人民接受的承诺,乃是政治建构的终极合法性基础。这个基础构成官方与民间、造反者与统治者的对话平台,形成人民进行造反或革命的终极理论根据,并成为区分革命与造反的终极标准。因为儒学在政治合法性基础的理论化的历史过程中记录、阐发和弘扬了正德利用厚生,所以它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共源和公共交往平台,并成为古今之间的沟通平台。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巨大的导向功能。近年来,导向乏力成为其发展的新难点。通过透视我国思政的历史发展与导向变迁,启示我们要将唯一性方向与多样性建构结合起来,加大理论层面对合法性建构方式的探索,减轻官方意识形态下的诺言与实际的紧张,警惕利益集团对“合法性”权力的绑架,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党务公开制度是世界各国政党探索党内民主、加强政党合法性的一个重要课题。“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加强党内民主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举措。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扩大执政党的合法性、实现群众的政治参与、实现政治整合和现代政党政治社会化,党务公开制度的建设和推进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政治冲突的广泛存在,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政治冲突与整合理论的当代价值。通过强化主流价值整合、健全政治整合主体、优化利益整合、探索新的整合方式、维持政治整合的弹性,以消弭冲突,是从政治学意义上探索建构和谐社会路径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7.
执政能力建设与政治合法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永德 《理论前沿》2004,1(15):26-27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大课题。事实表明,“执政能力”的增强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和利用“执政资源”的程度。政治合法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执政资源,对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执政能力建设与政治合法性关系作一分析,以期从政治合法性的全新角度得到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益的启示。一、政治合法性是有效执政的重要条件“合法性”(Legitimacy)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评价标准就是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与忠诚的程度。社会…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可持续发展的显著特征,是现代行政民主化的总体趋势。在现代民主政治进程中,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积极的效能:促进公共管理民主化、提升政府合法性、弥补政府的有限理性。但是,公民的政治参与仍然面临诸多限制性因素:公民的知识障碍与政治冷漠、行政人员的否定态度、公民参与的制度障碍等。因此,必须合理界定民主政治进程中公民参与的限度、加强公民参与教育、重新培训行政人员、不断完善公民参与机制,从而提高公民参与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政治主体合法性对其权力的有效行使及整个政权体系的合法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政治主体合法性需要民众的认同,在民众的认同和支持要素方面,诸多学者致思于民众对权力行使绩效、权力行使法定程序的评判。然而,政治始终以人为本原,民众对政治主体道德的认同对其合法性更具根本性意义。在传统封建专制体制下,政治主体尤其是封建君主已经自觉意识到用道德光环粉饰自己的政治形象;而在民主政治体制下,自主、平等价值观的彰显和更加开放的舆论环境,对政治主体合法性的道德诉求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人格的形成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政治人格的冲突源于转型社会中政治文化的多重性及其冲突,理想政治人格的建构是解决冲突的前提之一。而理想政治人格的建构在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功能整合,这一点在中国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尤显必要。  相似文献   

11.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分析范畴。国家本位抑或社会本位都是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之产物。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各有其限度,两者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目标模式。此维度下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独立自主的公共舆论。  相似文献   

12.
政治现代化视野中的政治结构分化与政治系统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系统结构由混同状态向政治结构分化状态的变迁过程。政治结构分化与政治系统整合是联系紧密的两个概念,是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相反相成的现象。政治结构分化引发的负功能客观上成为政治现代化的障碍,政治系统整合是政治结构分化的必然要求。政治系统整合通过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理性的政治文化机制、现代的政治制度机制、理性的法律机制、良性的政治权威机制、开放的民主参与机制综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完成。  相似文献   

13.
“文革”政治文化为“文革”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合法性 ,它在一定时期内对“文革”起到强烈的支撑与推延作用。但是 ,由于“文革”政治文化自身及其所支撑的政治实践的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 ,决定了它的支撑与推延作用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4.
改善占我国人口17%以上的流动人口群体的政治参与状况,对于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和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个体合法性政治参与、个体非法性政治参与、群体合法性政治参与,以及群体非法性政治参与是流动人口群体的主要参与形式,但这几种参与形式中的非制度性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失序、社会资本流失、劣质民主和政治不稳定等方面的风险。以制度整合与创新促进参与环境的改变,以素质提升和收入增长促进参与主体的变革,以政府转变促进参与客体的改善,是流动人口政治参与风险控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主流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对整合社会思潮,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体建构的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理念、传播环境、传播机制,使我国主流政治文化传播面临全新的挑战,亟需新的思路和举措来提升网上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6.
合法性问题既是政治生活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急需完善的现实问题。它是一个政治系统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政治行为的本质要求,是政治文明的合理内核,是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合法性有着丰富的内部层次性。本文从合法性的界定入手,以政治权力及其主体的功能为主线,对合法性范畴进行界定,进一步探讨合法性的基础和危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危机与实现合法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合法性的角度看,如何整合新的社会力量,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政治学的视角里,政府是贯彻和落实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执政理念的首要承担者和肩负力量,具有中流砥柱的关键性作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真正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政府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印:控制政治冲突、提高政治整合能力;正确行使公共权力.争取更多的合法性资源;坚持亲民、务实、科学、法治、生态的施政方略。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政治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支撑,网络政治行为往往直接映射到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并对政治认同产生深刻影响。政治认同是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进行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支持的过程,是个人、社会、国家在主导政治文化的引导下相互合作、协调发展的一种政治实践活动,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网络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碎片性、不稳定性等特性对政治认同主体、客体产生了分化、挑战与解构。网络政治文化视阈下政治认同的建构主要从培育理性的政治认同主体、构建适应型政治认同客体以及规范自治型网络媒介三个维度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20.
政治合法性分为规范主义和经验主义两个基本的研究范式。政治合法性的规范主义范式强调政治秩序的“价值”而非认同的“事实”;而经验主义范式则强调,由于无法证明价值体系以及价值体系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关系的真实性,所以在合法性问题上没有真理可言,只要政治共同体成员在忠诚的基础上对政权能够支持,就有合法性,而不管政权的性质如何。从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拥有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但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巩固其长期的执政地位,必须在规范和经验两个方向上做出努力来获得更深刻的执政合法性。因为从短期历史来看,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由经验的政治认同获得的政治合法性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从长期历史来看,规范的政治合法性对巩固执政地位具有更持久的支持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