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波 《江淮法治》2013,(16):18-19
浓浓刑侦情,无悔刑侦心"刑警"是警察队伍中一个骄傲的称呼,也常常被人称作是男人的"天下"。一提起刑警,人们很自然地想起阳刚、威武的男刑警。却不知在刑警队伍中,同样有不少"警花",与男刑警们并肩战斗在打击犯罪的第一线。在淮北市公安局相山分局刑警大队,就有这样一朵"警花"。她被一群刑警小伙叫做"大姐",她被男刑警们深深佩服,她凭借高超的刑事科学技术让一个个疑难案件成功侦破,更使真相终究大白。她就是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祁军。本领过硬善打胜仗1965年出生的祁军,在淮北市公安局相山分局刑警大队里绝对称得上是"大姐大"。1985年,祁军走进了淮北市公安局的  相似文献   

2.
刘桂明 《法人》2009,(8):75-75
毫无疑问,王芳是一佳美女,也是一位美女律师。但是,她的美绝不仅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在于她所钟情的律师事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她有一双美丽而富有穿透力的眼睛。这对任何一位律师来说,拥有一双富有判断力、观察力、穿透力的眼睛其实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命运     
"权力正在发生转移,从我们这些拥有和管理媒体的人转移到正在变得日益挑剔的读者和观众那里。这些读者和观众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技术极其敏感,不愿意被领导,并且知道在这个媒体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用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获得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资讯。"——默多克  相似文献   

4.
2005年5月18日,7岁女孩小娟被众人前呼后拥着,回到了离别七年之久的家中.这里是她的出生之地,这里有她的亲生父母.七年前,她被“遗弃”送出这个家门时的情形并没有在她幼小的脑海里留下任何痕迹,七年后,当她重返家中的时候,她似乎也不知道,在她的背后,一场血缘、爱心、亲情之间的“战争”已演绎得如火如荼.只是,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重新回家,她已拥有了三对六位父母.  相似文献   

5.
读完了毕淑敏的《情感按钮》,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毕淑敏被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真的是当之无愧的。仔细思量,第一次认识毕淑敏是始于她的《素面朝天》,后来则是在杂志上零零散散地读过一些她的文字,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她的文字就是这本《情感按钮》了。在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是现代人灵魂中的病痛与挣扎。事业有成却时时计划着实施死亡的老板;是一个母亲,却一直以爱的名义对女儿实行着占有、控制;一对原本珠联  相似文献   

6.
刘亚 《方圆》2021,(5):12-15
从案发时30岁出头到现在快70岁,黄美云的大半个人生都在与这起案件的结果"死磕"。每每说起任何与案件相关的事情,黄美云总是情绪激动"快乐人生",听起来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是老一辈人最爱用的微信名,但对于近70岁高龄的申诉人黄美云来说,这背后的故事却是她打了大半生的"死结"——如果说她的前半生都被一个叫"申诉人"的名称困住,那么往后余生,便如微信名一样只有快乐了。  相似文献   

7.
常剑 《检察风云》2013,(2):28-29
"一个失去人生自由的人,是没有任何半点幸福可言的。每次参加警示教育,看到那些身陷囵圄的贪官追悔莫及的时候,无不使人感到自由的宝贵。"这段话是一个叫马国华的人在任淮安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期间,公开发表在报章上的一篇杂谈的其中一段。马国华是个儒官,他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出过专著并拥有高级经济师职称。他还时常在媒体上发表杂谈、散文等作品。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时常讲述做人、做官哲理,倡导人们守法守德的人,却既受贿又贪污。  相似文献   

8.
徐庆  天文 《中国检察官》2006,(4):F0002-F0002,F0003
浦东新区检察院是一个普通的检察院,也是个特殊的检察院。说她普通,是因为她是全国二千多个基层院中的一个;说她特殊,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一个检察院和她一样,能与一项国家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宣布开发浦东。浦东新区检察院在服务"浦东开发"的国家战略中成立并迅速发展,各项检察工作均走在全市乃至全国检案系统的前列,先后取得了全国"人民满意的检察院"、全国"五好基层检察院"、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先进检察院"等荣誉称号。一、服务"浦东开发"的国家战略高标准谋划各项检察工作作为…  相似文献   

9.
马丽  彭飞 《法人》2014,(11):36-38
正法务的工作不仅仅是承上启下,还要融会贯通。要想拥有更大话语权,实现更大的价值,就不能成为置身事外的局外人,而要融入到公司中,镶嵌在流程里"希望自己是一个让身边的人感觉温暖的人",说话时,李宜坤脸上舒展开的是一路顺遂的柔和,无怨无尤,得益于这种平顺的性格,她的职业生涯一路平稳有序,堪称女性法律人最理想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这样的人     
10年前,在从拉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是30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到北京.下了飞机,外面下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了一个旅店里.过了一个星期我去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头的一个箱子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这是她30年当中,走遍西藏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记录.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100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西藏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在法医检验实践中,因脂肪心猝死的案例并不少见,但因死者平素身体健康,无任何既往病史,死前无任何先兆症状或仅有轻微诱因作用而突然死亡者,会引起人们对死因的争论。特别是近年来就脂肪心能否构成原发的猝死原因,在法医学界也众说纷纭。 本文报道的3例脂肪心猝死者,1例系公安干警,1例系在押犯人,1例为银行干部,3人平素均体健。1人死于睡眠中,1人死于与人争吵后,另1人死于外科门诊小手术后。这3例均经系统解剖和病理检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刘袖梅 《检察风云》2007,(16):22-24
在一些人眼里,她是一个"爱钻法律空子"、爱给领导出难题的"刁民";而在群众眼中,她是敢说敢做不怕报复的"反腐女杰"、"地下纪委书记".……  相似文献   

13.
在某些人眼里,她是一个"爱钻法律空子"、爱给领导出难题的"刁民";而在群众眼中,她是敢说敢做、不怕报复的"反腐女杰"。她因上访告状而一贫如洗,也因此落下了残疾。7年来她是怎样走过这艰辛、苦难的反腐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王蒙蒙 《法庭内外》2014,(10):32-33
正紧闭的门窗,嗤嗤响着的液化石油气,刺鼻的味道,张丽燕静静地躺在床上,生命中最后的泪已经在脸颊上淌成小河。心已经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砰"地一声,门被小女儿撞开了,她的呼唤在耳边变得清晰起来,8月如火的阳光也从窗户打了进来,照在她苍白的脸上,丝毫感受不到热度。"你别管我,快走,让我一个人死了吧!"  相似文献   

15.
风云书签     
《检察风云》2012,(15):7
舌战手册:哈佛法学院辩论学读本作者:李·F·贝利(美)译者:苏德华林正出版:新华出版社"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辩护律师?"在作者看来,答案非常简单:一名优秀的辩护律师是一个拥有一系列特殊能力的极不寻常的人,除了必须具备最为基本的高智商之外,一名辩护律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几乎没有任何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16.
革命志士、女中豪杰秋瑾生于1875年,算不上"80后"。她曾写道:"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豪杰。"在另一首满江红里,她这样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  相似文献   

17.
金凤 《江淮法治》2013,(18):44-45
孙志宏,福建煤老板,家资雄厚;王秀敏,温州女强人,比孙志宏名声还要响,在全国拥有多处产业。这两人的联姻本是强强联手,佳偶天成,令人羡慕,然而,新婚第三天,孙志宏却突然在家中毒身亡。凶手是谁?为撑面子强"摆谱"1970年,王秀敏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乡下一个普通农家,高中毕业后在邮电局114台当起了一名话务员。而她不  相似文献   

18.
认识韩继萍的人,都不会相信她会成为一个杀人犯。她人缘好,能吃苦,先后开办过煤球厂、卫生纸厂,拥有近百万资产,在全县是个响当当的女强人。 然而,她的确是一个杀人犯。她杀了人后,精心编造了一个个漂亮的谎言,企图掩盖自己的罪行,但最终没能逃脱法律的惩罚。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龙场悟道"提出"心外无物"思想成为阳明心学的根基。本文通过现代认知科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心外无物",提出"心"即认知的观点。每个观察者的认知是不同的,造成了同一个事物在我们每个人眼里不同。这个不同就造成了每个人所认为的"事实"实际上的差异,都经过个人的"认知框架"的棱镜进行了框定和过滤,从而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形象、价值和意义也就有了差别。从认知角度来看,"心即认知",通过分析认知框架对社会事实的建构,本文提出必须通过认知水平的提高,"心外无物"的心学才能够真正发挥其提高个体和社会认知"社会事实"心智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庄严 《法庭内外》2009,(3):21-23
"我愿照顾你一辈子,我是你生活中的拐杖,是你冬天里的暖衣。"电脑屏幕上,聊天对话框中闪动的是一个漂亮而又年轻的女子头像,对方传过来那温情脉脉的文字,字字句句打动了退休老人许国栋的心。他和她在虚拟的网上相识,又在现实中相遇。一场忘年恋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年迈的许国栋沉寂多年的心重新被激活起来。他为这个充满活力的女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将自己毕生的积蓄13.6万元也毫不犹豫地交给了她。但这名女子却和她玩起了"捉迷藏"。感觉到受骗的老人终于如梦初醒,拄着拐杖走进了法庭。他能拿回自己的钱吗?设下骗局的女人最终命运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