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恩来与中共早期"农村割据"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秋冬至1928年上半年土地革命战争初始阶段,中共在实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方针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了在武装暴动和游击战争基础上创造农村割据局面的思想,这可称之为中共早期"农村割据"思想.这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最初表述,是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整个过程中的第一步成果.六大前,周恩来是"农村割据"的大力倡导者和有力的推动者之一;六大期间,当对"农村割据"思想产生争论、出现否定这一思想的声浪之时,周恩来以鲜明的态度维护了这一思想.对中共早期"农村割据"思想的倡导和维护,是周恩来为开创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2.
搞"特区"试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探索方法.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作为革命时期的"特区",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为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做了成功探索.这些探索的理论和实践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共产国际根据苏俄革命的经验为中国设计了两个并行的革命战略,即城市战略和农村战略.对于其中的"农村战略",毛泽东不仅较早地给予了深入的思考,而且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对这一战略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党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文化使其发动、发展成为可能 作为一场历史劫难的"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试图通过精神上的彻底改观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列宁在世时曾指出:"建设一个完全的社会主义需要经历一场文化革命."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又把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并列为全党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文化革命造就"新人"、"新世"、"敢教日月换新天".但"文化大革命"发动之后,其动乱局势愈演愈烈,并偏离主旨而与"文化大革命"所达到的真正目的以及毛泽东的初衷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武力 《党的文献》2002,(5):62-67
"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解决了"三农"问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由于中国人口多和经济发展落后,要彻底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经过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我党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告诉我们:实事求是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党内民主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本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集中进攻"与"分兵游击"是1930年上旬,赣西南红军主力相继采取的两种不同的行动方略.文章探讨将"集中进攻"改为"分兵游击"的必要性,有助于认识土地革命早期,毛泽东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知行特点.  相似文献   

7.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巨大恐慌和极端仇视.为了扼杀新生的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他们不仅在军事上频繁发动"进剿""会剿""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而且还对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企图切断井冈山与外界的一切往来,斩断根据地与外部的所有联系.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三次突破"凡是论",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真正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9.
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以后,广东党组织独立领导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的广东党组织领导的紫金县"四二六"武装暴动拉开了广东党组织独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随之海丰、陆丰、惠阳各地群起响应,暴动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各县人民政权,从而使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其长期革命和建设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思想.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出发,将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纳入到实施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之中.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与他所设计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是水乳交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正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抵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一块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道路。然而革命的道路历来是复杂曲折的。1928年春,"左"倾盲动错误的寒流悄悄向井冈山袭来由此,毛泽东不得不面对党内第一次"左"倾错误的压力,同错误思潮展开了多次较量。  相似文献   

12.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辛为中国革命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发展规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正确道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领会它的科学内容和理论体系,又要掌握它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学习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成为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理论武器,又成为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的道路,努力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社会主义论战",对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社会主义论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指明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较为明确地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及其他社会主义的界限.同时,也不切实际地认为中国在当时应当立即消灭资本主义而实行社会主义,对中国国情和革命性质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对当时世界革命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可贵的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不断寻求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正确答案,逐步改正不切实际的认识,制定出引导中国革命通向社会主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辉起点.于是,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冈山赢得了"中国革命摇篮"的美誉.  相似文献   

16.
1927年10月,当南昌起义军余部在赣南濒临绝境时,是朱德率部脱离险境,从而保存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朱德何以能担当危急关头保存革命火种的重任?本文从朱德早期军事生涯这一视角考察了朱德能保存革命火种的原因:在早期军事生涯中,朱德历炼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探索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积聚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储备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不断创新战略战术的能力,为革命火种的保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正确的革命方向、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强有力的军事保障。  相似文献   

17.
《北京支部生活》2012,(9):32-33
★历史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以及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上,迫切需要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加以解决。由于国内当时正处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很难找到一个  相似文献   

18.
1929年1月-1930年6月,毛泽东对实施"六大"战略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探索内容包括:中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时速问题,红军如何有效完成争取群众、促进革命高潮任务及争取江西(首先胜利)等方面.之后,通过创立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毛泽东对探索内容作了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9.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尽管有着现实政治的考虑,但不只是一种政治策略,同时也是毛泽东探索新中国文化建设道路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双百”方针既是毛泽东“以苏为鉴”,对新中国文化实践总结和反思的制度成果,也是毛泽东对文化问题在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它在理论探索上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一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方向论的重要发展和补充;二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文化问题上的系统运用.  相似文献   

20.
张鹃 《党史文苑》2011,(22):6-7
1927年,伴随着"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然而,在革命困难时期,中共从1927年11月开始,接连发生三次"左"倾错误,本文研究的是中共这三次"左"倾错误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