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习文库     
《民主》2005,(1):47-48
党的执政能力应包括10个方面内容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在《瞭望》撰文说,党的执政能力应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分析形势和任务、制定执政的纲领、路线的能力;二是掌握国家政权、保持执政党合法性和执政地位的能力;三是驾驭国家机构、协调各种政权组织相互关系的能力;四是运用国家机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五是坚持执政为民、满足人民群众利益  相似文献   

2.
在2005年12月中旬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同志明确提出了组织部门要提高整合组织资源能力的问题。他指出,所谓提高整合组织资源的能力,就是要切实履行好党的组织体系的建立、完善和管理的责任,有效地整合各种组织资源,增强我们党的组织优势。他在2006年12月中旬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工作会议上再一次强调,要整合组织资源,就是要不断开发和科学配置各种组织资源,实现组织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促进组织管理效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潘怀平 《党政论坛》2011,(17):34-36
党面对社会冲突和矛盾的能动性决策,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能力。党要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考验引起的执政风险,实质上就是要自觉承担起有效地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执政责任。党只有“积极执政”能动性决策,才能有效预防和化解执政风险;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政治生态环境中,党内民主建设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党与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其本质是一种交互性动力,主要包括党的现代转型、经济社会转型、人民民主发展。以及世界民主化浪潮对党内民主建设所产生的动力。党内民主建设交互性动力的培育,应以促进党与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前提,以互动主体及其互动能力培育为着力点,以动力传导机制建设为基础性平台,并重视对各种交互性动力的协调与整合。  相似文献   

5.
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并且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大任务旗帜鲜明地提了出来。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表明,提高党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已成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论干部任命改革的历史必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干部队伍的腐败为世人深恶痛绝,买官卖官屡禁不止,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根源在于干部制度本身。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铲除腐败,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还权于民,逐步由选举制取代任命制,干部任命制退出政治舞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邢纪茹 《求知》2005,(2):27-28
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津南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因此,结合我区实际,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为实现我区“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执政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岩 《理论导刊》2005,(3):12-14
社会整合能力是执政党控制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重要方面,是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整合能力主要包括政治体系吸纳社会精英的能力,引导调节公众需求的能力和协调凝聚公众利益的能力。现阶段提高党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完善政党制度建设;支持和鼓励建立合法的社会组织;改革、完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的领导;开发党内民主资源等。  相似文献   

9.
信息窗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在《陈望》撰文说,党的执政能力应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 1、科学分析形势和任务、制定执政的纲领、路线的能力; 2、掌握国家政权、保持执政党合法性和执政地位的能力; 3、驾驭国家机构、协调各种政权组织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潘怀平的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动性策略与机制一文指出,党面对社会冲突和矛盾的能动性决策,彰显了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能力。党要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考验引起的执政风险,实质上就是要自觉承担起有效地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执政责任。党只有积极执政能动性决策,才能有效预防和化解执政风险;党只有积极执政能动性决策,才能确保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相似文献   

11.
刘诗河 《学理论》2012,(10):132-133
党的社会整合功能的高效发挥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当前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给党的社会整合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要从思想价值观念、组织动员、方针政策、制度法律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社会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吴文勤 《党政论坛》2014,(17):34-3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中央已明确了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因此,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着力提高中国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是政府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相似文献   

14.
“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青年学者笔谈会”一文中,郑婷论述了全面发展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罗峰指出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徐学通论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辩证统一;蔡爱平指出了依法执政是党执掌政权的基本方式;矫海霞认为要加强执政能力的制度化建设;赵刚印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要作到理论、制度与人的统一;唐珏岚提出了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六大能力;翁笑冰指出要培育发展社会自治组织,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刘建洲指出要警惕断裂社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党必须从强化执政理念、加强利益协调能力、创新社会管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整合能力四个方面着手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我们党肌体上的一大毒瘤,它严重地影响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反腐斗争也一直是我们党的作风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要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社会”就是要达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关系的稳定、协调、有序,达到社会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但是,存在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  相似文献   

17.
颜廷平 《党政论坛》2010,(11):17-19
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对社会利益、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调整和沟通。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并不是抽象的,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指党对社会组成部分和因素进行调控,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矛盾与利益,以建立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建设是指党对社会体系内部矛盾和冲突的调整,不致使社会整体脱离、变迁。  相似文献   

18.
内容提要     
《党政论坛》2004,(11):1
"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青年学者笔谈会"一文中,郑婷论述了全面发展体现党的执政能力;罗峰指出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徐学通论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辩证统一;蔡爱平指出了依法执政是党执掌政权的基本方式;矫海霞认为要加强执政能力的制度化建设;赵刚印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要做到理论、制度与人的统一;唐珏岚提出了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六大能力;翁笑冰指出要培育发展社会自治组织,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刘建洲指出要警惕断裂社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执政党应当“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这为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指出了方向。执政党要实现“善于通过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关键在于溶入人民代表大会,利用这个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平台,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  相似文献   

20.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涵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仲良 《理论视野》2009,(11):36-38
一、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把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作为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关键措施,把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作为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通过持续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党员个人学习、党组织的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提高党的干部队伍和全体党员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党的各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执政能力,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型政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