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苏珊  孙大光 《侨园》2014,(5):20-21
"自古辽阳多豪杰,如今更出‘红楼学'。八旬老翁堪奇才,半生‘研红'终不别。"这是记者有感而发的"胡诌之作"。尽管如此,终不能表达对这位研究《红楼梦》长达60多年的81岁老人的敬佩。他就是时常浩,现任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红楼梦研究学会会长。事先经辽阳县作家协会作家苏珊的介绍,记者得知这位民间老人研究《红楼梦》已经到了"痴迷"程度,而且成果颇丰。  相似文献   

2.
时常浩 《侨园》2014,(11):35-35
《红楼梦》一问世,就以它特有的文学价值和惊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成为"红学"迷。至嘉庆年间就出现"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社会文风。到20世纪前后,一大批名人、学者对《红楼梦》都做出了特殊评价。王国维称《红楼梦》为"宇宙一大著述";鲁迅称《红楼梦》写出了"真的人";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预言《红楼梦》乃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可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周汝昌等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3.
万德华 《侨园》2014,(12):61-61
辽阳县红学会始建于2011年。为什么要建立红学会呢?因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并且作者曹雪芹的祖籍就在辽阳县,这是辽阳县的荣誉。如果辽阳县人不珍惜这个荣誉,不去学习研究《红楼梦》,那确实是一个遗憾的事情。毛泽东曾说过:"不学《红楼梦》不是一个中国人。"所以我们不学《红楼梦》何谈中国文化?身边的文化都不过问,何谈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姚春海 《学理论》2010,(25):183-185
曹雪芹钟情于《西厢记》,并将其融入《红楼梦》的描写。通过其中众多人物对《西厢记》的评价,《红楼梦》描写了一段有悖于封建礼教的高贵爱情,刻画了一大批恪守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当前人们主要认为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导致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悲剧,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反封建性格使爱情走向了幻灭。通过与《西厢记》的比较,我们发现《红楼梦》爱情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所处的环境中缺少了一个《西厢记》中"红娘"式的爱情"擎天柱"。旨在从《西厢记》的角度,阐述《西厢记》之所以成为喜剧,而《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鲜观点 一鸣惊人 俎永湘今年已经71岁了.但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告诉记者,他出身河北省乐亭县一个世代书香、酷爱《红楼梦》的家庭.他毕业于辽宁大学,1964年参军,1987年转业到鞍山,2004年退休,现在是辽宁作家协会会员、鞍山社科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俎永湘可谓是一个学者型的干部,他身在官场却始终研究《红楼梦》不懈.他说,他的祖父辈的家都有《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手抄本,他从1956年开始读《红楼梦》,至今读多少遍已记不清了.40多年,他读红楼,研究红楼,查资料,访专家,到处调查研究,终于在2007年出版了120万字的研究成果《红楼梦砧解》.  相似文献   

6.
王福久 《侨园》2015,(1):53
读书学习须有老师,因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有友,与朋友同学,互相讨论琢磨切磋砥砺,互相启发共同长进。时常浩老先生就是我的重要师友。他是我工作中遇到的老师,是我阅读和欣赏古文、古典小说上的老师。而友情缘于我对他思想性格学识为人作风非常倾慕,思想契合投缘对意。初识时老师,是因为工作关系。上世纪80年代,我被组织上派往县供销社工作,时老师是教育科负责人。与之接触,其为人十分开朗,我们一拍即合。时老师幼时有良好的家教渊源,传统  相似文献   

7.
高凡 《侨园》2013,(7):18-19
<正>今年5月25日,沈阳新华购书中心隆重举行了《冯庸评传》和《冯庸和冯庸大学》两本书的签售仪式。《冯庸评传》的作者,多年致力于研究东北近代史奉系卫国英雄冯麟阁和冯庸父子的张文琦老先生亲临现场,为对东北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解读了他的舅父冯庸波澜壮阔的人生历史画卷,记者有幸聆听并对张文琦老先生进行了专访。年近八旬的张老先生腰板挺直,面容和善,双目炯炯有神。说起舅父冯庸,张老先生侃侃而谈。提起东北的近代史,无人不知张作霖、张学良父  相似文献   

8.
李铁 《侨园》2013,(5):40-41
<正>《红楼梦》一书开卷就写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首诗说出了红楼梦作者的心声。《红楼梦》里面有个老先生叫甄士隐,作者到底隐去了哪些真事?还有个当官的叫贾雨村,作者到底存了哪些假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是贾家的四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专家说其意味着"原应叹息",那么,作者又在叹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孙大光 《侨园》2015,(1):27-29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历来是人们读之不倦的不朽之作。但几百年来,围绕《红楼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的焦点不外乎其作者是谁?小说里讲的到底是什么朝代的人和事?等等。国内以民国胡适为首的"考证派"或"新红学派"的观点一直是国内研究《红楼梦》的主流观点。当然,在研究《红楼梦》的队伍里,也不乏"门派之见",各说各的理。但记者去年12月初,在鞍山采访退休干部俎永湘时,却惊人地发现他研究《红楼梦》几十年的成果,竟然完全"颠覆"了当今中国研究《红楼梦》的权威观点——  相似文献   

10.
刘洪伟 《侨园》2015,(Z1):95
历史上,毛泽东酷爱《红楼梦》是出了名的。何以见得?请看以下几件事——他经常谈及《红楼梦》可以说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就爱上了《红楼梦》。毛岸青、邵华合著的《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一文中说:"《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小说,爸爸在少年时代就看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毛泽东不但喜欢读《红楼梦》,而且有较高深的认识。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向贺子珍谈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14,(6):6-7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7,(3)
正最近,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是带着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和倾向,以及鲜明的憎爱情感的。他通过对花草树木的描写和想象,动用了各种比拟、象征、联想、寓意等手法。在《红楼梦》中,花卉多作为背景来表现人物的容貌、性格和命运。尤其他对小说中几位主要女性形象的衬托、渲染,均围绕着"花语皆情语,一  相似文献   

13.
蔡振翔 《学理论》2012,(33):131-133
在《红楼梦》的研究当中,俞平伯与胡适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简要地评价了俞平伯、吴世昌分别就《俞平伯论<红楼梦>》、《红楼梦探源》出版事宜给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的两封信,对于研究20世纪的红学史或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李中跃 《各界》2022,(3):59-62
《红楼梦》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除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家族,《红楼梦》也有较多的军事描写,显示了四大家族的军功背景.比如《红楼梦》第七回曹雪芹借尤氏和焦大之口,道出了宁国公的军功背景:"他从小儿跟着太爷出过三四回兵."第二十七回贾兰因贾宝玉嗔止他追射小鹿,便以军功风尚给自己解围:"这会子不...  相似文献   

15.
王正康 《侨园》2016,(4):34-36
正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我认为《红楼梦》(特指《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原创者是洪昇。我的理由如下:《红楼梦》是放大了的《长生殿》《长生殿》与《红楼梦》描写爱情发展过程和悲剧结局一致,男女两个主人公性格特征一致,写梦写幻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一致。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院姬健康、聂桥两位研究员从主题、故事、形象、用词、用典等多方面发掘比较,把《长生殿》与《红楼  相似文献   

16.
自从黄济人同他的两部文学作品——《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和《崩溃》连在一起之后,人们不由对他作着种种推测。有人说,“黄济人”很象个民主人士的名字。有人说,顾名思人,黄济人当是老态龙钟的国民党内幕知情人。于是,有人尊称他为“老先生”。然而,推测失实。见了他面的人难免要惊讶他竟如此年轻:今年才三十七岁。以他的年龄和阅历,何以能写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和《崩溃》这类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艺术成就非凡,世人皆知,毋庸赘述。然而正象人的出名会招来某些麻烦一样,《红楼梦》也逃不脱盛名之累。自然,这麻烦怪不着也碍不着九泉之下的曹雪芹,纯粹是后人自作多情。何以见得?试举数例以说明: 《红楼梦》研究硕果累累,评价其成就是专家们的事。然而,近来某些考证文章却有点让人皱眉。如有的异想天开,考证出《红楼梦》是李鸿  相似文献   

18.
周军 《侨园》2014,(11):18-20
在台湾名导侯孝贤眼中,他是"咬住历史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在熟悉他的大陆学者眼中,他是"文化界的福尔摩斯";而他也这样描述自己:"为了掌握历史细节,我的写作过程就像特务一样,只是目的、动机有所不同。"他,就是台湾知名作家蓝博洲。在台湾,很多人熟悉和喜欢蓝博洲,或许,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侯孝贤导演对他的推崇。他是侯导眼中的"先驱"。早年,他发表在《人间》杂志的《美好的世纪——寻找战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迹》和《幌马车之歌》赢得了侯导的这一美誉。  相似文献   

19.
仰光专电 中国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已译成缅文,共分9册,预定3月在缅甸出齐,第一、二、三册已在仰光等城市发售。这是中缅文化交流中呈现出的一朵奇葩。 《红楼梦》是由缅甸著名翻译家、作家吴妙丹丁先生翻译出版的。30多年来他为缅中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少贡献。1961年他到瑞典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后曾访问中国,会见了郭沫若、茅盾、巴金和曹禺等中国著名的作家。他曾把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老舍的《茶馆》以及斯诺的《西行漫记》等书译成缅文。1977年他还翻译了韩素音的《毛泽东与中国革  相似文献   

20.
李爱华 《学理论》2009,(26):7-8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为《手稿》)中所阐释的主要观点,在《手稿》中,他借助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中引申出自己的"异化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本文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人的本质"思想与其"主体"的学说相联系,并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和境遇来说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现代人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