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儿童生 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过程,特别是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难以起到的作用。 目前,家庭教育工作出现了良好势头,总的趋势是:家庭教育启动时间在提前,家长素质在提高,家庭关系趋向民主,学校、社会、家庭教育逐步协调,社区管理的优势日渐突出。家长在教育子女观念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重智轻德、重养轻教向注重孩子全面发展转变。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在领导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2.
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毫无选择地要接受家庭的教育 ,具体说就是父母的教育 ,而这些教育是其人生成长及形成个性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志趣爱好和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父母能帮助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条件 ,在人一生中任何人对自己家庭教育是无法摆脱和选择的。父母教育对幼年的子女影响最大 ,子女愈小受父母教育的影响愈深 ,父母的不同教育对子女都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为人处事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子女 ,事实上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就是这个家…  相似文献   

3.
《瞭望》1987,(25)
本刊记者 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中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更不用赘述。要说社会不关心中学教育,也失之公允。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家庭能同中学割断联系;几乎没有一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中等教育。在北京,重点中学不仅是孩子们逐鹿的目标,也是家长们为孩子奔竞的对象。街头巷尾、茶余饭后,无处无时不可以听到关于中学与中学教育的议论。就此而言,中学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没正形     
蒋子龙 《党政论坛》2012,(16):35-35
“没正形”这三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了当下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十人九歪”,有话不好好说,以“雷人”为有才;不会规规矩矩做人,以搞笑、搞怪为有趣;视生活为小品,游戏人生。孩子没正形,肯定跟他们的“三个老师”有关:父母、学校、社会,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像媒体报道的:“请客送礼,从娃娃抓起”,小孩子从进幼儿园就得给老师送礼,上学后要当班干部需打点的人就更多了……难怪有家长向一实验小学的校长请教到底什么是教育?这位国家特级教师脱口而出:“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这像正经话吗?可你不能说这不是实话。  相似文献   

5.
会员隽语     
《民主》2014,(1):64-64
<正>冯小宁(著名导演):我想跟大家说,一定要有勇气和自信,影视界其实没什么神秘的。不要考电影学院,那是浪费。我们当年的独木桥上只走过几个人,现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作品。不必弄大命题、大规模事件,要着眼于周边的朋友、同学、老师、父母、孩子等,拍出让你感动的东西。还可以深入生活,比如体会一个普通清洁工每一天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学习负担虽然越来越重,但真正的教育被荒废了;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在许多人看来,今天的中国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们在全国做的系列调查研究,也屡屡证明这是一个事实。91.7%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另外,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班级的前15名。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65.0%的中小学生父母给孩子布置过学校以外的作业。  相似文献   

7.
刘培新 《学理论》2013,(12):251-252
现在一些中职生的人格缺失,使很多父母感觉活得很累。从孩子上幼儿园到上大学找工作,父母不知要花费多少心血气力,还得时刻赔小心,生怕惹孩子不高兴。有的中职生甚至伤害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和他人。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直困扰人们。从家庭思想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健全中职生理想人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娄岩 《侨园》2011,(6):28-29
儿子睿8岁出国,先后在加拿大和美国读完小学和中学,18岁时宣誓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在得知自己被美国名校录取时,他曾感慨地对我说:"如果我出生在美国,一定要去参加美国总统选举!"遗憾的是作为父母,我们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在中国的童年生活睿从小到大,我几乎没有管过他,更别说像其他家长那样言传身教了。当别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加画画、弹琴、跳舞、武术等补习班时,我却为所谓的事业陪客人  相似文献   

9.
一、自信中要不失谦虚 4岁的时候,我跟父母说:“幼儿园太无聊了,我不想上了,我要读小学。”妈妈看我很自信,拍板说:“只要考得上,你就去。”  相似文献   

10.
体恤与包容     
正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得到认可: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哪怕再叛逆,在内心深处都是渴望着的;学生在学校,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员工在单位,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这些认可,安慰了一颗颗漂泊的心。但反过来,孩子不容易认可父母的做法,觉得生硬、过时,不适合自己;学生不容易体谅老师背后的深意;员工不会、也不喜欢去认可老板的做法。人的心理很奇  相似文献   

11.
张书克 《各界》2014,(8):2-2
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译所所长的高梦旦多次向胡适提出,希望胡适从北京大学辞职,到商务印书馆去工作。高梦旦很诚恳,他说:“我们那边缺少一个眼睛,我们盼望你来做我们的眼睛。”胡适当然知道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得着一个商务印书馆,比得着任何学校都更重要: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也的确是一个很要紧的教育机构,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势力。但胡适还是婉言谢绝了高梦旦的好意。胡适的想法是:自己还年轻(当时胡适30岁),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至少还应当再做10年、20年自己的事业;至于编译所的事业,则是“完全为人”的事;他不应当放弃自己的事情,去办那完全为人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孩子背负着太多的重压。很多孩子刚会讲话就要背唐诗、学ABC,稍大后,又被送去学书画,练钢琴,接下来的路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家长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做父母的把一切的希望都赌在下一代的身上,而且,只准成功,不准失败。孩子那双稚嫩的肩头能承受得起这千钧重任吗?这简直就有点“风萧萧易水寒”的悲壮了。做父母的对孩子抱有一定的期望值,反映了当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普遍提高,这是一种觉醒和进步。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神童和天才的愿望是很好的,但是,做父母的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古今中外,神童和天才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孩子的将来都只能  相似文献   

13.
一向老实厚道的青工小刘受到领导的批评后,把自己一台价值四百多元的收录机狠劲摔坏,大家愕然……这种受到挫折后,把内心的憋闷和焦躁“投射”到不相干的人或物上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投射”。“心理投射”的现象在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一些人在单位里碰了钉子,却回家打孩子出气;有的孩子受到父母的责骂后,不敢还嘴,却把一个好看的杯子故意弄碎;等等。这种不正常的心理所导致的行为往往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有的甚至会犯下破坏国家财物或伤害无辜的罪行。  相似文献   

14.
邓伟志  杨雄 《民主》2006,(6):14-15
第五届“为了孩子”国际论坛前不久在我国上海举行,这是一件关乎人类未来的大事。来自十多个国家的学者讨论的话题集中围绕“为了孩子”,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政府应当“为了谁”的大问题。孩子是有父母的。孩子的事无不牵动着周围的一群人。为了孩子,就是为了多数;一心为了多数才能真正代表多数。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在当今社会“,善政”者一定要善于把“善政”与“善教”统一起来。有远见的政府会把投资的目光转向孩子,鼠目寸光的政14府才不把孩子放在心上。雄才大略的中国共产党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一再强调要“加大教育…  相似文献   

15.
人生隽语     
《民主》2017,(1)
正张志勇 :每个家庭必须发挥教育的正能量,要科学回答理想的教育是什么。都要为这种理想的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尊重、理解学校教育,支持、配合学校教育,并以良好的家风和学风给孩子以榜样引领。张贺:只有在陪伴的基础上,父母的嘉言懿行才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父母才需要考虑为孩子树立哪些规矩。只有在这个基础上,父  相似文献   

16.
前一阵子,社会上颇为流行的一个口号叫做“宁用有缺点的能人,不用没缺点的庸人”。对此,马胜利很不以为然,他说:“那要看什么缺点。对那些不敬父母、和父母讲价钱的人,我就不信他会爱党、爱人民。对这样的人,有才我也不用。”对马胜利这番看法,笔者深表同意。  相似文献   

17.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一个人面向东,一个人面向西,他们中间至少要放几面镜子才能互相看到对方的脸? 大家开动脑筋想啊想啊,有的伸手在头顶比划,有的拿笔在纸上画图,大家的答案很不相同,有说两面的,有说四面的……但老师全都摇头,说:不对。正确的答案是:零。一面镜子也不要。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0,(30)
与父母相处时间太短,沟通太少,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心理闭锁”居高临下不能树立真正的威信,平等相待未必丧失父母尊严溺爱、娇惯和粗暴的后果一样,让孩子难以自立于社会真是“知子莫如父(母)”吗 中国人把“知子莫如父”常挂嘴边,到如今所谓“知子”已夹带了太多的水分。一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心理闭锁”,二来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很快,许多粗心父母根本追逐不及。据对北京、上海市13~19岁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只有13%的孩子认为家长完全知道自己的心事,53%“略知一点”,23%以上的人认为父母根本不知道…  相似文献   

19.
新华 《侨园》2014,(12):51-51
近年,随着低龄留学热的兴起,越采越多的小留学生走出国门。对家长而言,孩子这么小,当然不舍得让他一个人在国外生活,即使是寄宿也一万个不放心。那么,哪些国家可以陪读?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有专门的监护人签证,而美国、加拿大等地,家长可持探亲签证、旅游签证去看望孩子。美国可申请探亲签证孩子在美国读中学,如果家长想去陪读或看望孩子,可以申请探亲签证或旅游签证。  相似文献   

20.
程青 《瞭望》1998,(17)
世纪之交:我们教给孩子们什么?本刊记者程青面向新世纪,局内局外人对教育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如今有中小学生的家庭,一天中最紧张、最起早贪黑的大概就要数孩子了。而且为了这么一个孩子,往往还要搭上父母甚至祖父母“陪读”。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这话已经说了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