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月来,围绕着美国的反伊叫嚣,其欧洲盟国的反应和态度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一贯主张实行独立外交、并在国际问题上常同美国有不谐之音的法国,此次在美国"倒萨"问题上的态度却比较谨慎,既不像英国首相布莱尔,坚决支持美国对伊动武,也不像德国总理施罗德,明确反对美国打击伊拉克.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表态是:美国打击伊拉克的行动必须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进行.他在9月9日的一次谈话中说,他本人希望看到一个新的伊拉克政府.但是,没有安理会决议支持的任何推翻萨达姆的图谋,都将导致全球事务的混乱.这番话虽然也意味着不支持打伊拉克,但同明确向美国说"不"毕竟不同.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个月,美国媒体不断“泄露”军方针对伊拉克所进行的打击方案;中东地区的美军频频向伊拉克附近地区调动;海湾国家陆续对美国可能打击伊拉克进行表态;伊拉克则从外交和军事两个方面加以应对和防范。海湾地区局势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美国发动第二次对伊战争似乎已经不可避免。美国为什么要积极谋划攻打伊拉克?对此,布什政府的有关说辞始终都是不能令人信服。而且,除了一贯追随美国对外政策的英国布莱尔政府外,它的西欧盟国非但不积极支持,反而颇有不满。至于阿拉伯国家,更是一片反对之声。既然在对伊拉克用兵的问题上国际…  相似文献   

3.
10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与副总统切尼承认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0月4日,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公开承认,“没有发现”任何显示萨达姆与基地”组织有勾连的“有力证据”。这是他们迄今为止就此做出的最明确表示。然而,他们仍然为发动伊拉克战争辩护,并抛出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作为伊拉克战争的新理由。迪尔费尔是美国负责搜寻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首席武器检查官,他在10月6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萨达姆不但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自从1991年以来就不再制造这种武器,也没有能力制造此类武器,甚至…  相似文献   

4.
美国执意要对伊拉克动武,遭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反对.在与美国关系最密切的盟国--英国,反对和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最近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9%的英国工党议员和71%的民众反对美国打击伊拉克.布莱尔首相在美国扬言要对伊拉克动武之初,对美国试图单方面扩大反恐打击面有所保留.随着布什要对伊拉克动武的调门越来越高,布莱尔于9月6日在飞往美国与布什总统就军事打击伊拉克问题举行会晤前,终于明确表示支持美国对伊动武,并表示准备为此付出"血的代价".7日在戴维营与布什会晤了3个小时后,布莱尔说:"英国决不能看着萨达姆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置之不理","即使联合国安理会其他成员反对军事行动,英也将出兵同美国并肩作战".  相似文献   

5.
域外传真     
德国媒体报道美国要对伊朗动武近期,德国主要媒体纷纷报道称,美国政府可能要对伊朗可疑核设施发动军事打击,并为此向北约盟国发出通报,希望它们对此做好准备。2005年,最让美国没面子的可能就是伊朗了。伊朗新总统内贾德在联合国大会上对美国大加抨击,继而声称“以色列应该从地图上被抹掉”;在核问题上立场强硬;还不断插手伊拉克事务,断然拒绝美国提出的“希望伊朗参与解决伊拉克问题”的邀请。德国《每日镜报》援引北约的情报消息称,北约盟国已被告知美国正在研究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所有可选方案,以使伊朗政权屈服。德国国家电视台则报道,美…  相似文献   

6.
自今年初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军事打击得手以来,美国一直把反恐战争第二阶段的打击目标锁定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并为对伊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借以推翻萨达姆政权积极进行舆论和外交上的准备.针对美国的"倒萨"计划,伊拉克也在舆论、军事和外交方面进行积极准备,以达到"护萨"目的.  相似文献   

7.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打击“无赖国家”。那么,何为“无赖国家”?美国确定“无赖国家”的标准是什么?“无赖国家”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据什么位置?一、“无赖国家”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产物“无赖国家”(RogueStates,也可译成“流氓国家”)在美国并不是一个新词语,它源于美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在美国人看来,世界上存在着善良和邪恶两种势力,它们之间会经常发生冲突;美国是善良势力的代表,那些邪恶势力则被冠以各种含贬义的称谓,“无赖国家”就是其中之一。里根曾经将苏联称为“邪恶帝国”,老布什经常使用“叛逆国家”一词,小布…  相似文献   

8.
今年3月底,伊拉克大选结果揭晓,前总理阿拉维领导的“伊拉克名单”,在12个政党联盟、186派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夺得第一名,爆了冷门。此次大选,实力派选手云集。阿拉维没有“库尔德联盟”领导人、50岁的现内政部长布拉尼年富力强;也没有“伊拉克全国联盟”领导人、现总统塔拉马尼德高望重;更没有风头强劲的“法治国家联盟”领导人、现总理马利基政治势力雄厚。  相似文献   

9.
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其首次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邪恶轴心”说,正式表明随着阿富汗反恐战事渐近尾声,伊拉克已经成为美国第二阶段反恐的首要打击目标。3月11日~20日,总统切尼出访英国与中东10国。其目的在于巩固美国和中东各国的反恐联盟,即说服阿拉伯各国支持美针对伊拉克的政策,成立反伊同盟,为军事打击伊拉克创造政治、外交和军事条件。然而,中东各国一致表示反对美对伊进行军事打击,使切尼吃了闭门羹。随后,阿拉伯国家联盟还在第14次首脑会议上推动伊拉克与科威特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迈出和解步伐,由此致使美军事打击伊拉克…  相似文献   

10.
12月7日,伊拉克按照联合国安理会1441号决议的要求,向联合国递交了武器研制报告。但是美国的态度并未因此而松动。美国为军事打击伊拉克而做的各项准备工作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战争阴云密布海湾上空。  相似文献   

11.
<正> “9·11”事件以来,美国已经对两个主权国家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了战争。对于打击阿富汗的战争,国际上反对声浪并不高,而这次打击伊拉克,美国却面临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声。1368号与1441号决议:两个罗伯特教授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2月30日,美国鹰派人物向布什总统递交了一份公开声明,要求布什政府采取措施,实现叙利亚和伊朗的政权更替,制定针对朝鲜的打击计划,并像封锁古巴那样对朝鲜进行军事封锁。这无疑是一份新的战争计划书。虽然它是美鹰派人物的意见,但也是美国一直以来扮演“世界警察”角色的反映。当美军部队在伊拉克萨达姆的故乡克里特抓到了萨达姆后,舆论普遍认为,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伊拉克人民这种反美的精神的支柱,美军在伊拉克所遭受的袭击将会减少,美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日子会更好过。然而,在美国政府和民众的欢呼声还未散尽时,在伊拉克的国土…  相似文献   

13.
美国“倒萨”战争打响之前,在加强对伊拉克情报侦察的同时,曾千方百计打击和削弱伊拉克的情报、外交活动。其手段之一,除了自己以间谍罪名驱逐伊拉克外交官之外,还要求驻有伊拉克使领馆或伊拉克代表处的60个国家,以“参与间谍活动”为由,驱逐300名伊拉克外交官。战争刚打响,3月20日美国务院则宣布要求各国关  相似文献   

14.
三、“沙漠惊雷”缘何未炸响?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这次确实准备对伊拉克动武。它从1月中旬开始紧急调兵遣将,推出了代号为“沙漠惊雷”的军事打击方案,忙乎了一个多月完成了军事部署。那阵子,海湾上空阴霾密布,战云翻滚,眼看一场狂暴弹雨就要倾泻在伊拉克头上。然而,就在  相似文献   

15.
美英情报部门称截获 萨达姆海外“密杀令” 2002年11月3日,英国《每日电讯报》透露,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日前已经命令其手下强大的情报机构,设法暗杀目前流亡在英国的伊拉克反对派领导人。萨达姆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美国和英国一旦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时,伊反对派趁势另立政府。而萨达姆的这一“密杀令”被英国和美国的情报部门截获。  相似文献   

16.
老任 《思想工作》2006,(7):46-47
伊总理马利基5分钟前知情6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突然抵达伊拉克进行访问,这次访问事先没有任何宣布。12日,布什乘坐“空军一号”连夜飞行了11个小时,才抵达巴格达国际机场,然后再乘坐美国军用直升机直接飞抵位于巴格达市中心防守严密的“绿区”的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这是布什自从2003年11月访问伊拉克后第二次来访,也是马利基就任伊拉克新总理以来,布什首次访问伊拉克。布什在美国大使馆与伊拉克总理马利基等高级官员举行了会谈,讨论伊拉克局势以及美国对伊政策等重大议题。布什对马基利就任伊拉克总理以及伊拉克在民主政治进程中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时间3月20日上午,美军对巴格达发动了“战斧”巡航导弹攻击,首轮打击取名为“斩首行动”。在这一瞬间,全世界对战争何时爆发的焦虑和不安终于变成了事实。这是一个冷酷的事实,是给国际社会爱好和平的普遍愿望以巨大挫折的事实。美国走向伊拉克战争的“亚速尔速度”自从2002年11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441号决议以来,国际社会为坚持通过政治与外交手段解决伊拉克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联合国伊拉克武器监和会(UNMOVIC)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根据决议的要求,在安理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从2002年11月26日正式恢复在伊拉克中…  相似文献   

18.
明眼人不难看出,现在的伊拉克政权--伊拉克临时政府是一个“大杂烩“,是各种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人物,各种各样人物鱼龙混杂、心态各异、争权夺利.阿拉维和亚瓦尔虽然是伊拉克的两位主要领导人,但让他们以绝对的权威领袖群雄,多多少少有点勉为其难,况且他们之间还有利益之争.造就一个亲美的、稳定的、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伊拉克人承认、至少是默许的伊拉克政权,对美国来说刻不容缓.因为美国既想保住美国在伊拉克的利益又试图从伊拉克泥潭脱身.不久前,布什总统就表示,美军将从伊拉克撤出.一旦美军脱身伊拉克,谁主伊拉克沉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5年1月30日,伊拉克将要举行正式大选,对这个难题作出回答.尽管围绕大选,伊拉克各派力量虎视眈眈,相互较劲,但是谁能掌控伊拉克局势呢?至少到目前这样的个人或集团在伊拉克还没有显山露水.……  相似文献   

19.
明眼人不难看出,现在的伊拉克政权--伊拉克临时政府是一个“大杂烩“,是各种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人物,各种各样人物鱼龙混杂、心态各异、争权夺利.阿拉维和亚瓦尔虽然是伊拉克的两位主要领导人,但让他们以绝对的权威领袖群雄,多多少少有点勉为其难,况且他们之间还有利益之争.造就一个亲美的、稳定的、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伊拉克人承认、至少是默许的伊拉克政权,对美国来说刻不容缓.因为美国既想保住美国在伊拉克的利益又试图从伊拉克泥潭脱身.不久前,布什总统就表示,美军将从伊拉克撤出.一旦美军脱身伊拉克,谁主伊拉克沉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5年1月30日,伊拉克将要举行正式大选,对这个难题作出回答.尽管围绕大选,伊拉克各派力量虎视眈眈,相互较劲,但是谁能掌控伊拉克局势呢?至少到目前这样的个人或集团在伊拉克还没有显山露水.……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打伊倒萨”之心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都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视为中东地区反美势力的领头羊,威胁着美国的声誉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特别是海湾地区的战略利益。美国一直试图通过军事打击、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来压垮萨达姆政权,以便在伊拉克扶植一个亲美的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