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魏银 《青年探索》2012,(5):79-84
近两年,国内出现了一个“以租为乐,不求拥有,但求享用”的都市青年群体——“哈租族”。笔者将研究视角锁定在“租生活”的行为主体“哈租族”上,从青年群体和青年消费文化的视角出发,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以深度访谈法和观察法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得出:物价高涨、青年创新能力强、网络等租赁渠道畅通是“哈租族”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了“哈租”也是一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2.
迈出国门到海外去留学,是许多年轻人最美丽的梦想,而GRE考试则是踏进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大学的一个重要门槛。于是,在北京的一些大学校园中应运而生了一个新的考试部落———“考G一族”。他们一般都是手不离英语书,“头悬梁,锥刺骨”聚精会神地迈向出国门的路,...  相似文献   

3.
SOONGCHINGLING“RETURNS”TOU.S.SCENESOFHERYOUTHByZHANGAIRONGSoongChingLingin1907whenshewasahighschoolseniorattheMethodistMissio...  相似文献   

4.
美国EDI高新技术发展概况──访美考察见闻文/赵鹤君1995年3月19日到4月2日,我参加了“北京丽EDI警察团”,对美国EDI的发展与应用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访问了美国GE公司、IBM公司、长荣海运美国公司、新泽西州港务局BURLINGTON空...  相似文献   

5.
走向华人文化的“共生圈”陆新和(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师)港台文化对大陆青年冲击的第一波是1978年、1979年。中国当代的城市青年文化也正是在那时萌生根芽的。其主要象征是长头发、喇叭裤、花衬衫,以及如此打扮的年轻人手提“四喇叭”(录音机),高声播放着邓丽君小姐的甜蜜歌声,在夏日的街头来回溜达。他们是最早的港台文化传播者。这些人或多或少有着一些曾经令人胆战心惊的海外关系。作为港台流行文化的代表者,邓丽君最早对大陆青年进行了“改造”,这是从他们的“音乐耳朵”开始的。紧随其后的是刘文正、侯德健、罗大佑等人的校园歌曲。清新悦耳、充满乡土气息的校园歌曲和邓丽君小姐的甜歌蜜曲一起培养了大陆大年第一代“歌迷”。在以后的10年中,他们中的杰出者成长为大陆第一代的独立音乐人和大陆自己的歌星,创造出真正属于大陆的流行歌曲。他们还培养出今后来的港台明星们兴奋不已的大陆“追星族”,构筑起整整10多年大陆青年流行文化的基本框架。几年以后,又一位香港明星在上海掀起了一阵波澜,此人就是周润发。电视剧《上海滩》的播出,引得全上海的时髦小伙们一个个全戴上了礼帽,穿起了长大衣,互相间称呼起来也一个个“文哥”、“阿力”的,连拿香烟的手势也改成  相似文献   

6.
来自校园网络BBS的最新调查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调查显示,21-35岁之间的年轻人占上网人数的79.2%,而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占83.8%。由此可见,正接受和已经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是“网络新人类”中最耀眼的一族,对于校园网络文化的探讨极具现实意义。校园网络文化主要包括讨论类、教育和信息获取类、情感生活类、网络游戏类等类别。其中,电子公告板(BBS)是校园网中最为活跃、最有特色的领域。据笔者近日对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中山大学BBS中的“每日十大热门话题”和“每周五十大热门话题”所作的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校园网络文化正呈现出“情感交流占据重要地位,专业性较强,关注焦点的地域性差别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台湾政治转型以来,其民主政治的步伐基本上还处在以“选票”为中心的阶段,“选民文化”强过公民文化,而“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政治进程更加剧了这些倾向,造成了“省籍-族群”间矛盾的激化,政治文化偏重于对抗,政治悲情被滥用,不仅在重大的价值与政治问题上而且在很多社会议题上也无法达成共识,政治陷入空转。为改变这种情况,台湾建构公民社会的力量进行了相当的努力,推动“协商民主”的实践,如提出公共新闻学、公民论坛、公民会议、社区协商等,尤其是进行“省籍-族群”间的沟通与和解活动,希望以此厚植台湾的公民文化,匡正“选票民主”的疏失。  相似文献   

8.
失利的收获:首都高校电视论辩赛回首黎陆昕社会以特别的目光关注着青年中特别的一族──大学生,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对于未来的希望。而大学生们对于向社会展示他们的风采也有着强烈的渴望。1993年岁末,北京电视台“BTV夜话”节目,推出“首都高校万家乐杯电视论辩...  相似文献   

9.
《警察技术》2001,(5):11-12
MOTOROLA公司新近推出了几种常规、集群手台,在外型上做了一些改进,功能比以前的机型更强。现就其功能做一些简单的介绍,供大家参考。GP328、GP338是两款常规手持对讲机,不需要集群系统作为支持;PTX700和PTX760是两款集群手持对讲机,这两款手持对讲机在信令上符合MPT1327信令标准,并且支持象MPT1343、REGIONET43和CPS等主要拨号方案。 GP328手台是摩托罗拉品质较高的350MHz通信产品之一,它是一套为需要始终保持联系但不要求额外功能的人而设计的对讲机方案,…  相似文献   

10.
漫画     
不认识GQ吧?那么认识 IQ、EQ吗?对,这里 的 GQ,叫“官商”,是摹仿 IQ智商、EQ情商而来的一个词,我“创造的一个缩写词,土洋结合的一个词,G,汉语拼音的缩写,Q,英文第一字母的缩写──援用IQ、EQ之惯例。以上算是解题。 最近读报,说,深圳公开选拔官员,出一题,让应考者考考对“坐怀不乱”之柳下惠的行为评价。读后喷饭。我们的官员的智力水平是不是都有问题了?这个题目还用去考?起码的道德准则还要去装模作样“测试”?就这样,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GQ”新词来…… 按此思路,突然发现这“官商”确实是个…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呼唤——谈校园民谣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是时代的先行者”,这话并不夸张。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高文化层次的青年群体,似乎更适合于担当“先行者”这种角色。因为,一个时期的某种社会流行文化的流传,几乎总能从大学生的校园文化中寻到足迹。譬如,作为时下校园文化之一的校园民谣就是在大学生中先期流行而后再流入民间的,这是一个极好的佐证。 人们知道,早在80年代初期,台湾校园歌曲就以《外婆的澎湖湾》、《橄榄树》为主力军,并以锐不可挡之势向大陆校园刮起了旋风,一时间铺天盖地风  相似文献   

12.
城市“新人群”系列“试婚一族”与“情人一族”郭栋试婚一族摸着石头过河。当我们对某些事情把握不准时常常这样说。人心不古,在庄严的婚礼进行曲的旋律中,涉足爱河的青年男女还是有不少人翻船,所以才谨慎起来,以使婚姻减少“透支”。现代人面对生活似乎多了许多理智...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一个名为“SPICEGIRLS”的女子合唱团,几个年轻的女孩子以穿着前卫,作风大胆为标榜,进而搭配热门音乐的演唱,终于在全世界不小的范围里掀起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风潮,形成众所瞩目的“辣妹文化”。所谓“辣妹”的风格,实际上是对传统女...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的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THEU-NITEDSTATESOFAMERICA)。由50个州和首都华盛顿(WASHINGTON)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DISTRICTOFCOLUMBIA)组成,面积936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四大国,人口约二亿五千万人。美国警察原是按照英国警察模式建立起来的。但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和变化,迄今美国的警察体制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独特的一种警察体制。美国警察由联邦警察(FEDERALPOLICE)、州警察(STATEPOLICE)、地方警察(县、市警察,LOCALPOLIC…  相似文献   

15.
INTEGRA3出入口控制美国TESAAccessControl公司推出了IN-TEGRA3出入口控制系统。该系统可控制65000个用户,而不需单独的金属钥匙。它可对所有记录在固定存储器中的保险事件提供完善的数据检查跟踪,具有基于磁条技术的独立电子锁...  相似文献   

16.
唐轶  孙洁 《今日广西》2010,(18):50-51
如今,校园“走穴族”群体越来越庞大,逐渐演化成一种时尚。“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些形形色色的学生“达人”们,在学习之余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结伴或独自一人外出“走穴”。  相似文献   

17.
挑战与机遇: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取决于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边际人与顺应主义的社会化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或青年研究理论,以“边际人”作为青年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所谓“边际人”,“在社会学上指的是一种处于各种文化边缘,而未能真正进入或被某种文化同化的人,有时它又指一种正准备进入但尚处在一种可能性之中的人”。①看来,对青年的“边际人”规定,一方面是相对于一个“中心”而言,青年处于边际的地位。这是由于社会中存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光棍节文化”渐成气候。不仅11月11日成为公认的“光棍节”,就连11月1日和1月11日也被广大网友戏称为“小光棍节”。在光棍节当天,许多单身青年以聊天聚餐、消费购物等方式释放生活和情感的压力,“光棍族”规模的增大趋势也折射出当今社会观念和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刘加志  赵玉祥 《前沿》2009,(6):192-194
传统华夷观以文化来作为华夏和夷狄的分判:“华”、“夏”指的是华夏族,是文明进步、文化优越的指称;“夷”、“夷狄”原是华夏族对非华夏族民族的统称,是相对文明、文化低落的指称。其主要内容有:诸夏一体、贵华贱夷、五服之制、用夏变夷等思想。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在中国始终扮演着隐性在场的角色。与之相应,在物质条件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当代青年面临着如何重塑其文化人格的难题。在认真审视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后,部分青年选择“儒家”作为其身份想象。这种想象将儒家士大夫的“殉节”作为共情的基础,试图以此汲取其人格中的神圣力量。通过分析造成这一“文化奇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此类青年的身份想象其实较多立足于诸如“自由”“平等”等文化价值的考量,而其所推崇的士大夫精神实际上已遭到隐性的转轨以贴合现代生活。是故,此类青年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儒学的“复活”,反而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现代气质及其相关心理诉求。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当代青年在其心灵世界所发起的“逆向突围”。仅以青年而言,这既反映了部分自发形成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面相下所包含的复杂动因,亦反映了当代青年表达其精神诉求时的曲折性与隐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