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是其实现手段之一。对剥削进行重新认识,关系到我们对共同富裕目标的理解与实现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获利主体性质已发生了转变,劳动者个人资产增多并转化为资本,企业与工人的雇佣关系的普遍化,这些都是使传统中根据收入主体、是否拥有资本、是否有雇佣关系对剥削进行的定义已不再适用。而且应该根据获利主体获利行为的合法性作为判别剥削是否存在的标准。这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只有对剥削进行重新认识,才能鼓励劳动人民勤劳合法致富,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消灭剥削,共同富裕的目标才不会落空。  相似文献   

2.
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首先要认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本文从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表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性。  相似文献   

3.
正苏联时期和苏联改革时期都存在对资本主义停滞的、片面的认识。苏联时期的认识是停滞的,停留在19世纪以前:资本家残酷剥削,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等。苏联改革时期是片面认识,把资本主义描写成是天堂,是苏联改革  相似文献   

4.
李之团 《世纪桥》2013,(12):58-59,96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空想成分,是比较系统的主张消灭剥削压迫以获得人的解放的那些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开端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交替时期。空想社会主义不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不断反对阶级剥削与压迫、不断争取平等和幸福的结果,是阶级对立与社会不平等的结果。空想社会主义在古代社会是农民阶级的思想表现,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的近代社会发展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以科技为支撑的生产力的飞速提高,资本主义不断呈现新变化,数字化网络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生产工具的变化使得劳动形式发生变化——出现了数字劳动。劳资关系不再具有单一的对抗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剥削方式也随之改变,但是资本的剥削本性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藏在数字劳动背后。一、数字劳动的内涵无论在工业革命时期还是在数字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关系都表现为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数字劳动并没有脱离马克思劳动理论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雇工概念一种意见认为,雇工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体现为劳动力和资本的对立。所谓雇工就意味着剥削。没有剥削的雇工是不存在的。雇工经营是以谋取占有他人所创  相似文献   

7.
逄锦聚认为,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观点需要发展。剩余价值是与生产力、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般范畴,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被剥削关系,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依然存在,但它不再体现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而是体现一种新的分配关系。应该科学准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是否存在剥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是全体人民的代表,国家通过税收等形式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归根结底又用于人民,所以不存在剥削的问题;个人、私营企业主即使占有了他人剩余价  相似文献   

8.
本章主要说明资本的不同形式和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割情况,以及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利息以及地租)所表现的资本主义关系。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理论分析,全面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以及资本主义剥削的历史性质,进而明确无产阶级是受整个资产阶级剥削的,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必须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雇工概念一种意见认为,雇工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体现为劳动力和资本的对立。所谓雇工就意味着剥削。没有剥削的雇工是不存在的。雇工经营是以谋取占有他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在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和产品的分配上也是不平等的。另一种意见认为,雇工是一种以工资形式支付劳动报酬的经济关系。雇工和剥削是两个不同概念,雇工只是为剥削创造条件,有的雇工并不存在剥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雇工产生剥削的可能性更是大大地缩小了。  相似文献   

10.
刘吉认为,私有制不一定意味着剥削,国有企业也会有剥削。 或曰:私有制就一定意味着剥削。否,个体劳动者是私有制,但没有剥削;家庭所有制(夫妻儿女乃至近亲共同劳动)是私有制,但也没有剥削。雇工是否就是剥削?也不尽然。在现实中已存在一些私有企业给它雇佣的职工的工资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等超过公  相似文献   

11.
本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内容的阐明,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使我们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与前资本主义剥削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于私营经济的性质,不必也不应当争论姓“资”姓“社”,应当从所有制性质去界定私营经济的性质。这样,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私营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盈利为直接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存在或更易于解决企业代理问题;存在雇佣关系和剥削。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当以邓小平哲学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私营经济的这些基本特征的合理性及它反映出来的积极意义。对于剥削,可以区分为善、恶两种。善的剥削最终是否应当消灭,要看将来的实践,看它在将来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相似文献   

13.
赵光辉 《求实》2003,1(Z1):140-142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剥削制度的社会,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这是马克思阐述而且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了的。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剥削?机器人能不能创造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分析。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过程,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代,随着经济危机的产生,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已经升到首要地位,工人起义、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已经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在理论上美化资本主义制度。为了在政治上武装无产阶级,深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为基础,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福特制资本主义时期与后福特制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变迁,是我们理解当代文化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早就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与其世界扩张以及掠夺、剥削世界劳动人民密不可分的,资本的国际剥削和国外利润是维持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过去,资本的这种国际剥削主要是通过掠夺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而实现的。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老的掠夺方式和途径改变了,但资本的国际剥削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在加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的国外利润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多,国际剥削和国外利润依然是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那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种国际剥削如今是如何实…  相似文献   

16.
<正>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合理性,因此会因为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也存在着价值上的不公正性,因此会因为两极分化引起社会革命。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之后,资本主义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两个根本特征没有改变。经济危机和经济剥削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罗默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进行了阐释与重构,在此基础上展现了剥削所具有的价值性维度,并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的不正义。但是罗默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导致其不能合理地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因此,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没有揭示出其不正义、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基础上。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作为与社会主义对立的思潮,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研究重点与古典西方政治思潮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是却未能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与解决其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必须吸收其精华,但同时也要坚信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时期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私营经济的蓬勃兴起,社会上下对此议论颇多,其中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私营经济的雇工剥削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根据实践第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予以重新认识。“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这是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所谓雇佣劳动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说,就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经营者,通过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形式,雇佣他人进行生产活动并无偿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一种经济关系。只要存在雇佣劳动关系,雇主必然会占有雇工的剩余劳动,这种占有在性质上应视为剥削。对于这一点,在非社会主义社会里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中存在的雇佣劳  相似文献   

20.
张瑞业 《理论学刊》2003,2(2):94-96
剥削是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发展而又不非常发达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 ,剥削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而具有进步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存在着经济剥削和超经济剥削两种类型的剥削。比较而言 ,经济剥削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应允许其存在 ,并加以规范、引导 ;超经济剥削则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必须加以遏制。抑制和消除超经济剥削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消灭剥削”的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