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政府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要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即政府的制度建设要不断创新,在产业集群发展中,集群企业永远是市场的主体,政府始终是起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政府必须知道该如何发挥作用,否则可能对集群的形成产生阻碍。文章通过对我国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政府行为的观察,归纳出政府6大行为误区,并对症下药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正在县域及以下地方形成,县域经济的竞争已转变为“集群对抗”。现阶段辽宁县域集群发展中存在规模较小,缺乏大项目的支撑与牵动、产业的低端化和重构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还较低以及所依托园区的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加快辽宁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及内容;将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实行“点轴式”合作发展模式;采取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发展优势产品,塑造辽宁品牌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4.
传统农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传统农区之所以难以形成具有价值增值的农业产业集群,最根本的原因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正式制度供给短缺、非正式制度变迁滞后,由此导致产业集群两大核心要素——市场网络和社会网络的缺失。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传统农区政府应从要素供给、需求条件及关联产业的互补等方面入手,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培育产业集群是提升内蒙古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提升内蒙古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影响内蒙古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环境不理想、不重视产业链整合与产业集群规划、观念落后、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服务体系支撑软弱。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需从转变工作作风、转变观念、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积极改进软件要素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刘瀑 《求实》2016,(1):46-52
中部产业集群逐渐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其升级过程必定与承接产业转移这一大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剖析承接产业转移中阻滞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刚性"基础上,从动态能力视角构建基于组织过程、战略定位和演化路径的产业集群动态能力分析框架,阐释产业集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升级的基本机理,政府需要从协同发展中小企业、完善集群网络和培育集群动态生产要素等方面,培育中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核心动态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地方产业集群急速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地区产业集群对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应对全球化越来越重要。未来西部经济如何持续发展?应对路径是:实施积极的地区产业集群政策,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整合本地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原有产业基础,积极扶持本地特色产业,乘势培育和发展地区产业集群,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2004年以来,通过加速产业集聚进而培育产业集群,已成为中国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条重要途径并被普遍认可。各省市相继出台相关建设现代产业集群的政策并加大扶持力度。文章以闽东中小电机创新产业集群为例,从政府政策角度出发,探讨政府层面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创新性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特提出,集群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主要的“创新机制”,其原因在于,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创新活力和创新的规模经济性之间的两难矛盾,更能适应现代技术条件下自主创新的要求。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性集群,并且通过集群来聚集区域内的创新要素,形成区域创新体网络,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路径。地方政府的紧迫任务是加快集群政策的创新,实行集群创新和区域创新的有机结合。即如何加快发展创新性集群和改造传统的集群;怎样以创新集群为核心聚集区域内的创新要素并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地方政府集群政策的创新和公共经济政策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内部知识溢出是产业集群内部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主要通过企业间的人员流动、非正式交流、企业衍生、合作创新等途径来实现。但是产业集群内存在过度的知识溢出会抑制成员企业进行知识开发与创新。因此应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政府主管部门或政府委托下的其他产业集群管理机构以及产业集群内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和条例,寻找产业集群成员利益与群体整体利益之间的知识溢出动态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