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论酷刑罪在中国的设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利主义使得酷刑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使得酷刑罪的违法性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有必要在我国明确设立酷刑罪,并且通过完善酷刑罪定义,设置酷刑类罪,扩展酷刑类罪具体罪名来完善我国的反酷刑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政府一贯反对酷刑 ,不仅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先后签署了一系列的相关国际公约 ,而且在刑法典中对有关酷刑犯罪也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社会有罪推定、等级特权思想以及罪从供定的司法观念的影响 ,酷刑尤其是作为酷刑典型表现的刑讯逼供现象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还颇有市场。一些司法人员仍存在“刑讯逼供必要论”、“刑讯逼供利大于弊”、“口供是证据之王”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因而在我国遏制酷刑尚任重而道远。近年 ,刑事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历史传统、法律习惯、法律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要从根本上遏制酷刑 ,决非一日之功 ,而是有赖于决策层、立法、司法界人士以及学界广大理论工作者 ,乃至普通公民树立反酷刑的观念 ,并从制度层面构建稳固的反酷刑法律机制。为此 ,本刊特约请赵秉志教授等专家学者就酷刑的遏制问题进行笔谈 ,以期对我国反酷刑的理论与实践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3.
酷刑与古代刑罚制度相伴而行 ,19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 ,使个人权利得到尊重 ,人权保障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内容。 2 0世纪以来 ,酷刑被视为与现代法治水火不相容的罪恶。我国一贯反对和禁止酷刑并把反酷刑作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但是 ,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实践中违背人权的事例时有发生。因此 ,建立一套有效防止酷刑的法律机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价值概念,酷刑在不同的社会和空间体系中的定义与价值都不相同。如果说在前现代社会中酷刑的价值在于刑罚的一般预防作用,那么在现代社会中酷刑的价值只能是负面意义的,反酷刑则成为文明的象征。但是,要警惕“反酷刑”向法律霸权或绝对理性的蜕变。  相似文献   

5.
酷刑犯罪是一种利用公权力的犯罪。与国际法对这种犯罪的规制现状来看,我国刑法在犯罪主体、犯罪目的、犯罪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多疏漏,有必要对相关犯罪的主体和对象范围进行扩张,使酷刑犯罪的主体能够涵盖所有正式和非正式地行使国家权力、有可能实施酷刑犯罪的人员。在被害人方面,使所有处于国家权力,尤其是行政权控制和影响之下的人员都受到刑法的有效保护。另外,应加强对伤害精神健康的酷刑犯罪的刑法规制。此外,还应在酷刑犯罪方面增设一些堵截构成要件和推定犯罪构成,严密酷刑犯罪的刑事法网。  相似文献   

6.
酷刑是一种摧残人类肉体、精神的行为。二战以后,世界诸国签订了大量包含或者专门禁止酷刑的国际文书,关、欧、非各洲的区域性人权保护机制也得以确立。本文结合相关判例,系统地介绍欧洲人权法院对“酷刑”的界定,以期为我国公民免受酷刑权的保护制度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社会过去的很长一段历史里,从某种意义上讲,酷刑是合法的。因为1 7世纪以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法典都有种种酷刑的规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酷刑问题才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1 948年1 2月1 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5条规定:“对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惩罚。”虽然该宣言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其关于酷刑的规定开启了国际社会禁止酷刑的新篇章。为了将该宣言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国际社会相继协商、签署和批准了一系列专门的国际公约或文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酷刑及反酷刑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刑法学界的普遍观点,酷刑是指公职人员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职权之人,故意实施或者唆使、同意或默认他人实施使他人肉体上和精神上产生巨大痛苦的行为。按照这一概念,酷刑在当代中国不可能是合法的,只能是个别公职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滥用职权的一种违法行为。一、当代中国酷刑的表现形式(一)刑事诉讼活动中的刑讯逼供与暴力取证行为刑讯逼供现象是中国当前酷刑现象的核心与焦点所在。近年来,随着司法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不断加强,一系列的刑讯逼供与暴力取证案件得以曝光,有关人员也受到法律追究。但是,刑讯逼供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9.
重视和保护被告人权利,严禁和预防酷刑发生,是当前我国人权保护和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课题。文章从我国参加签署的国际《公约》、加强国内立法、加强执法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等方面展示我党和政府为保护被告人等的合法权利、从法治意义上改善人权状况所作的努力和成效。同时也指出我国目前仍存在少数司法工作人员违法实施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行为和现象。作者从观念转变,正确认识,加大反酷刑斗争力度和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培养教育四个方面构建了理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关于酷刑罪的比较研究及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各国关于酷刑的立法的基本情况看,大部分没有采用联合国《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中的定义。酷刑很少被看做是独立犯罪,而是将之包含于一般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中。采用《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中规定的酷刑概念的立法例并不多,比较典型的是荷兰和英国。荷兰于1 988年9月2 9日通过了关于适用联合国反酷刑公约的法律,该法于1 989年1月2 0日生效。荷兰立法机关认为,刑法典中关于暴力犯罪的几条规定(第30 0条至第30 6条)不够精确,不能有效地惩处酷刑犯罪人。为此,1 988年法…  相似文献   

11.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它对一国之司法损害极大。如何遏制刑讯逼供已经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刑讯逼供举证责任倒置的角度设置相对符合当前中国司法现状的举证责任倒置程序对于遏制刑讯逼供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刑讯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它属于"合法伤害权"的一部分.合法伤害权是拥有合法伤害权的官吏在自由裁量的空间之内,动用国家机器合法地对目标造成伤害.在探讨了刑讯盛行的制度原因和刑讯者的心理动因后,可以发现要祛除刑讯应当建立严密的制度并从消除刑讯者的心理动因着手.同时,遏制刑讯还需要寻求获取口供的理性可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也谈制止刑讯逼供--从制约讯问权的角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应当有所制约,这是贯穿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我国侦查机关对于各自权限内的案件,有独立的决定权,导致侦查讯问在侦查机关单方控制下进行,几乎受不到任何制约.刑讯逼供作为司法人员滥用职权的表现,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滋长和蔓延的.制止刑讯逼供,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制约侦查讯问权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零口供规则"的初稿中最核心的内容被认为是"沉默权的提出".几经修改后的<规则>与初稿最大的区别在于不把口供视为零,而是把对口供的依赖降到最低点.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审讯时不再允许其保持沉默,原来的绝对"零口供"演变成了现在的相对"零口供"."零口供规则"的意义体现在它对我国司法制度提出了预警,使人们再次正视司法实践中屡禁不止的刑讯逼供,以及阻却这一弊端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刑讯逼供的危害和原因 ,并由此提出了防范和遏制刑讯逼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已进入法治时代,国人正普遍关注“沉默权”能否在我国确立。我国已加入WTO,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不断增多,法律上要与国际通行原则接轨,履行国际义务、遵守国际条约则是必然的。从履行国际义务、遵守国际条约的角度出发,实行沉默权亦是必然的。而沉默权作为公民的一种权利,用法制来保护民主权利是他们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召唤,社会的主旋。  相似文献   

17.
在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是被讯问者面临的风险。而刑讯逼供并不体现为身体上的折磨,而应是讯问者形成假设和对被讯问者行使权力的结合体,为实现遏制刑讯逼供的目标,在我国,必然合理构建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体系,其内容包括:1.实现刑事诉讼法律观的转变;2.将我国现行的“由口供到物证”侦查模式转换成由“物证到口供”的模式;3.在讯问程序中注入人文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法治信念;4.立足本国的国民性,合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自白”。  相似文献   

18.
从"佘祥林案"看我国的刑讯逼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祥林错案的发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认为,佘祥林错案之所以发生,其首要原因在于刑讯逼供.在我国明确禁止使用刑讯逼供时,为何这种野蛮的审讯方法还是挥之不去?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法治社会遏制刑讯逼供,就要求把观念落实到制度上,依靠具体制度来避免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