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胡乔木是中共党内一支有名的笔。他不仅因为写的文章漂亮而被人们所称道,而且常因其行文周密无懈可击而被人们所感叹不止。胡乔木写东西出手快,有许多神来之笔,应付紧急任务写急就章是他的最强项。但是,只要有时间,胡乔木写东西可是千锤百炼,一磨再磨,磨到人尤其是印刷出版单位都感到头痛。但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的确高人一筹。正如杨尚昆所说:胡乔木“对文辞的考究是尽人皆知的。自己写的或别人写的文稿,他都反复修改,直到改不动为止。后来,在我们这些老人中间形成了一个习惯,重要一点的东西,拿出去之前总要请乔木过目把关才放心。”  相似文献   

2.
盛夏 《现代领导》2011,(12):38-39
写下这个题目.它的难度比我预想的要难得多。于光远说:“我写‘周扬与我’的目的.与其说我想写周扬。不如说我想写胡乔木。周扬被整得那么狠,我实在是气得不行,感到不平。”有人说“胡乔木是白衣秀士”,也有人说“周扬是被气死的。”被谁气死的,指的就是胡乔木。有文章对周扬同志的对立面胡乔木同志颇有非议……周扬与胡乔木在对待解放思想的理解与态度上确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 毛泽东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毛泽东选秘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有学问”。胡乔木被选用,起因于毛泽东看了胡乔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发现“乔木是个人才”,所以点名要调胡乔木当秘书。胡乔木来到毛泽东身边后,在正确掌握毛泽东思想和起草中央文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夏,毛泽东南巡中在回答丁盛“胡乔木是什么样的人”时说道:“胡乔木曾为中央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  相似文献   

4.
常常写一些东西,也因此认识了一些常常写东西的人,也就常常读人家的东西。久而久之,但凡看什么文字,都要先看看文章的作者。不想,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有些作品实在是看不下去的。某人的类似的作品一多,那结果就是导致了我对他全部的作品的反感,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决定不再看他的作品。我说,他的名字在我的心目中臭了。 近来,有关出版社侵犯作者名誉权而被作者诉诸法律的报道屡见不鲜,我在内心里大声叫好:这些作者自然明白他们和出版社的关系。宁可断了自己  相似文献   

5.
一 老舍是个大作家,可一生都在写下层百姓和小人物. 新中国之后,老舍先生著作等身.可真正被后人熟知的只有两部话剧:一部挽歌《茶馆》;一部颂歌《龙须沟》. 老舍以写作为自己的职业.尽职尽守,业绩昭著.但是老舍很清醒,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对英国人格尔德夫妇说过这样的话:"我虽然同情革命,但我还不是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而对不理解的东西是无法写出有价值的东西的."  相似文献   

6.
<正> 大学生晓南给记者写了一封信:在这个喜欢做秀的年代,有很多东西被吹捧之后,就会被罩上一层眩目的光环,比如现在人们热衷的造星运动。有幸被造星的人哪怕再丑,歌技、演技再烂,也会被捧得上了天。于是,大家都跟着晕乎乎的,疯狂一把。这也许是当今  相似文献   

7.
乡贤胡乔木(1912—1992)是江苏盐城人,虽然按当下的区域划分,乔木出生地是盐城市所属盐都区张本村人,我是该市所属建湖县人。但在清代及民国年间,盐城地域辽阔,1942年新四军挺进盐城,建立抗日根据地,为便于管辖,开展游击战争,从盐城县中分出建阳(1950年因与福建建阳县重名,国务院令改名,县政府召开座谈会,因县属建阳镇,是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故里,县治所在镇名湖垜,故改名建湖县)、射阳、南阳(即今大丰等县)。余生也晚,知道乔木大名,是解放初上初中时,政治课必读教材是乔木著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授课老师是盐阜地区著名的教育家、老共产党员杨学贤先生(已故)。他告诉我们,乔木是党内大秀才、理论家、毛主席的秘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他加工整理成文的。又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盐城有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乔冠华是建湖县乔家舍人)。胡乔木原名胡鼎新,后改名乔木,乔冠华也写得一手好文章,笔名也是乔木。毛主席曾问他俩,谁先署“乔木”这一笔名写文章的?胡乔木回答是他,毛主席便劝乔冠华以后别用这个笔名了,他自然遵命。教我们英语和生理卫生课的蔡仲勋老师(已故)也曾在课堂上说:胡乔木的父亲胡启东先生(1885—1957)与我很熟,三十年代时我们曾在盐城县政府主持下续编盐城县志,在一个饭桌上吃饭,他为人谦和,学问好,诗也做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难怪胡乔木文章写得这么好,他有家学渊源嘛。  相似文献   

8.
李现科  顾海燕 《传承》2014,(10):8-11
延安时期,胡乔木作为毛泽东的政治秘书,长期跟随其左右,深受毛泽东的言传身教。无论在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方面,还是在全面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和民族民主革命实践方面,胡乔木都有着别的同志所无法取代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时期,胡乔木以他的才能和特殊地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做宣传工作的,常常是去写、去宣传别人,习惯了这样以后,而别人采写自己时,总觉得不那么舒服,如果不是这次被评为河北省“十佳宣传部长”,如果不是领导点名要写,他说啥也不会让写。要说平时,他紧张又忙碌。组织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宣传的典型一批接一批,而真要坐下来采访他,他反觉得没啥好说的,总认为工作上取得的成绩都是大家一起干的。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既是一位组织者、指挥者,同时也是一位战斗者。  相似文献   

10.
有位全国人大代表在一次会上说,某部门给他所提建议的答复函写了满满6页纸,但"没有几句话是代表真正想看的"。他希望有关部门给代表建议的答复"少一些官话、套话","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关于《废都》的对话□张卫民,周斯伍《废都》一炮走红,毁誉参半迄今正版伪版发行百万册文学价值所使?性爱描写所使?周斯伍:《废都》的走俏是文学界近几年罕见的现象,尤其是在文学失去了所谓的轰动效应后,一本小说能够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可以说到了街谈巷议的地步,实在出入意料。好多平时不读小说的朋友也谈开了《废都》。张卫民:我觉得这不算新鲜,过去几年王朔不也走红了吗?再说《废都》的广告做得不错,小说未出之前,有关稿酬的议论已经沸沸扬扬,一本价值100万元的小说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后来媒介一再声称这是误传,但人们的阅读期望已经被“吊”起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今后一部小说想要获得成功,没有新闻媒介的参与和支持,恐怕不太可能。周:但贾平凹不同于王朔,在人们印象中,王朔的作品是介于通俗小说和严肃小说之间的,连他自己都声称“一点正经都没有”,他的小说符合市民趣味。而贾平凹历来被当作严肃文学的一员重将,他有多年的文学声望,况且他一直是强调“文以载道”的,当然他的“道”不是现实政治。具体说,他的“道”与天地、士地、石头之类的有关,我想我能理解他讲的那些东西,极富韵味,山川水土都和“道”有关…  相似文献   

12.
系谱学方法曾经被人们用来思考历史现。这种思考可以使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历史学方法所忽视的东西。当我们用系谱学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历史上,马克思的思想曾经受到排斥,这种排斥使人们很容易辨认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而后来马克思主义普遍发展了,甚至被神化了。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思想形式化了,真假马克思主义无法辨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曾经是一个边缘性的问题,而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却转化为中心问题,而这种转变使马克思思想中的中心问题即无产阶级解放的问题受到排斥。抽象的人的解放曾经是马克思批判的对象,但是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的解放成为马克思思想的目的,而实际上,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道主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年末岁初,小赵刚调到机关,领导便叫他写一篇关于扶贫帮困的年度总结。小赵以为自己屡有文章在报刊上露脸,写一篇总结应该是驾轻就熟的事。没想到写好后送给领导审阅时却被退了回来,他又重写了送去,还是不行,第三次写了再送上去,又被退了回来;领导每次都说他写的总结不够系统和全面。  相似文献   

14.
欲望合理论     
欲望是人们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一个人有了欲望,必然会通过他为满足欲望而采取的行动表现出来,并因此被他人所认识。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但人的最初的欲望,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需要而产生的,如衣食要求。随着人的逐渐成长,其知识、经历日渐丰富,他的欲望的内容也就日益增多,数量也越来越大(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归属需要;  相似文献   

15.
苏枫 《小康》2010,(9):108-111
曹禺诞辰100周年,人们以不同方式赞许他的成就。也有人唏嘘,他晚年时因"写不出东西"而备受折磨。作为女儿,万方则感慨:灵性慢慢干涸,这不是曹禺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一代作家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驻足凝视一座石像的经历,当我们为眼前静态石像的完美或缺憾惊叹和惋惜之时,我们却很少想到其实我们自身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一座被到处流动展览的动态石像。前时读到一篇美国人写的小文,题目就是“生命的石像”,文中大概意思是:测验人的品质有一个标准,就是他工作时所具有的精神。假使他对工作,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假使他对工作,没有热忱和爱好之心,而只觉得是一种苦役,那他不但不会有所成就,他本人的品格也会受到影响。工作就是一个人的人格表现,看到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如见其人”了。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工作采取搪塞…  相似文献   

17.
郑黎明 《政策》2013,(10):91-92
<正>军旅作家丁晓平所著的《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在毛泽东邓小平身边的日子》,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触,全面记述了胡乔木传奇绚丽的一生,读后给人以深刻启迪。胡乔木一生与文字打交道,是公认的党内第一支笔杆。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为党和国家许多重大决策的确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朱镕基同志称赞"他的道德文章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杨尚昆  相似文献   

18.
王晓升 《湖湘论坛》2014,(1):92-99,106
系谱学方法曾经被人们用来思考历史现。这种思考可以使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历史学方法所忽视的东西。当我们用系谱学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历史上,马克思的思想曾经受到排斥,这种排斥使人们很容易辨认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而后来马克思主义普遍发展了,甚至被神化了。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思想形式化了,真假马克思主义无法辨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曾经是一个边缘性的问题,而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却转化为中心问题,而这种转变使马克思思想中的中心问题即无产阶级解放的问题受到排斥。抽象的人的解放曾经是马克思批判的对象,但是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的解放成为马克思思想的目的,而实际上,这是马克思所批判的人道主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爱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好;恨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坏,这种惯性思维模式也被用到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头上……爱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好;恨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坏,这已成为我们的惯性思维模式了。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诗人,既爱国,诗又写得好,人们爱他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不  相似文献   

20.
3岁那年,他偶然得到一本故事书,被精彩的情节所吸引,从此开始痴迷于文字,省下所有的零花钱来买书,还时常自己偷偷进行"创作",憧憬着将来要当作家。有一次,在课堂上,他突然产生灵感,拿出纸和笔,飞快地写了起来。结果,被老师当场抓住,将他的所谓"小说"撕得粉碎,用彩笔在他的背心后面,写上"我最愚蠢",然后让他站起来,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绕着教室来回走……这次课堂风波,让他感到很屈辱,但是对文字的痴迷,却丝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