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土地革命中的富农问题,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对富农采取什么政策,不只是对待富农本身,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它关系到土地革命能否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作为二战时期中国土地革命一个缩影的闽西土地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因此,研究其这一时期关于富农政策的变化,总结经验教训,无论是对于昨天,还是对于现在、将来,都是很有必要的。因此笔者试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闽西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继井冈山之后开辟的又一块农村根据地。在这里,毛泽东,邓予恢、张鼎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制定和完善了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开辟了中国革命新路,制定了建党建军纲领。进行了民主执政的实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万建强 《世纪桥》2008,(17):10-13
中共六大对土地和农民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原则规定,使党在探索土地革命政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使土地革命运动在中央苏区更健康、广泛地开展起来。六大制定的土地革命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中央苏区得到了贯彻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苏区开展土地革命过程中,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六大决议,自觉纠正过去在土地革命中的缺点错误,又依据新的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了六大制定的土地革命政策。  相似文献   

4.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起步于土地革命时期。其时 ,中央苏区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修正、补充、丰富和完善的演变过程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央苏区土地政策的制定和演变土地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以井冈山土地革命斗争的实践为依据 ,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土地分配政策 ,这是一个伟大的起点 ,它为日后我党成功解决土地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间 ,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  相似文献   

5.
共产国际依据列宁有关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从一开始便以农民运动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并试图制定中国革命的土地纲领。虽然1923年5月制定了在中国实行土地革命的基本策略,但共产国际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最基本的主张是没收大土地占有者即地主的土地,而中共将大土地占有者翻译为大地主。由此不仅导致双方所称"地主"名同实异,在土地革命基本要求上更存在分持没收大地主土地、没收地主土地主张的矛盾。中共中央也因此长期在理论分析上混杂以"地主"、"大地主"作为与农民敌对的阶层,在策略制定上却仅针对大地主。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为根据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国在华资本的政策是灵活多变的。大革命时期是限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没收;抗战期间及全面内战爆发前对日本资本是没收,对英美资本表示欢迎与保护;解放战争前期基调是保护,但又限制,革命胜利前夕明朗化:没收与征用。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对外资不同的政策,主要是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当然也有经济上的考量。  相似文献   

8.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土地所有权政策经历了从"没收一切土地归国有的政策",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国有政策",再到"没收地主一切土地归农有政策"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演变过程.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不断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所有权政策,为根据地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中国民主革命的向前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农村和农地制度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百年壮阔,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壮阔辉煌的百年史,由一个个承前启后的历史阶段所组成。中国苏维埃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中一个开榛辟莽、建基立业的重要历史阶段。苏维埃革命又称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危亡煎迫的生存环境,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借鉴苏俄革命模式,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人民政权建设,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完整地体现了1927年至1937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发展方向和前途等重大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外国经验与结合中国实际中进行的制度、道路、思想理论和社会治理的全面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我们党百年历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1959年,毛泽东写下《七律·到韶山》,"红旗卷起农奴戟"道尽诗人对32年前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无限感慨。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明前博士引此句为题,全面梳理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土地革命、财政经济,撰成40余万字的宏篇大论《红旗卷起农奴戟——中国苏维埃土地革命研究》1,全面展示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宪法大纲、拟定土地政策以凝聚民心的重大实践,有助于我们重新了解认识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历史。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江西战斗了七年,这是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立下卓著功勋的七年。一是突破了"城市中心论"模式,最早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到乡村的转移;二是创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三是开辟了中国版图最大、人口最多、军事力量最强的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大本营";四是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五是创造了中国革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取得了一至三次反"围剿"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七年,是毛泽东同"左"倾错误作斗争,从困境中奋进,百折不挠,走向辉煌的七年。正是基于此,使他从一块根据地、一支军队的领导者,最终成就为全国、全党、全军的最高统帅。然而,这七年,毛泽东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有沉痛的教训,在党内肃AB团与富田事变中,他既有失误.又为纠正这一错误作出过努力。客观公允评价江西苏区时期的毛泽东,对我们今天全方位、多视角深化领袖人物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苏区依托各级苏维埃政权,严厉取缔私塾,在禁止私塾的基础上,创办列宁小学,使儿童接受文化知识和革命教育。中共推行的严厉取缔私塾的政策和种种措施,既是建设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又符合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趋势。中共在取缔私塾、建设列宁小学的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时也暴露了照搬苏联经验、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对传统教育模式理解有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硕果仅存,有其历史必然性。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在克服左右倾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构建狡兔三窟的多区域战略布局,探索出在流动中创建根据地的新模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社会各阶层和多种势力的支持;全面开展根据地建设,促进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从实际出发,做好根据地内外群众工作,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利用特殊的地缘环境,使之转化为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优势。这些工作为根据地硕果仅存提供了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组织、群众等各方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彭德怀、滕代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彭德怀等党员同志非常重视党组织和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根据地建立前平江起义时期还是根据地建立后苏区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党和部队的具体工作当中,帮助大量新党员克服了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扩大了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加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军队战斗力,同时也为党在后来的革命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白色恐怖及自身条件的约束,党的各级组织间信息并不畅通,一些地方党组织难以接到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即使能够接到,也存在着时差和对文件的理解力问题。虽然当时党内弥漫着一种近乎拼命的急躁气氛,但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基于生存的压力,各级党组织都有一种自认切实的判断。而上级党组织与处在暴动前线的党组织在具体问题判断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具体革命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我军从诞生之初就非常重视荣誉奖励制度对广大官兵革命精神和战斗意志的激励作用。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战争实践中,我军的荣誉奖励制度不断完善,并呈现出显明的特点,如将荣誉奖励制度融于我军政治工作当中;在荣誉奖励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方针。在大力加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荣誉奖励工作要围绕军队的使命来开展,发展完善荣誉奖励制度,继承和发扬我军崇尚荣誉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发展及其同中国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亦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同唯心史观的初步较量;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具有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形成;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唯物史观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结合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发展及其同中国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亦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同唯心史观的初步较量;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具有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形成;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唯物史观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结合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敢于和善于在自己领导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改革创新。改革创新贯穿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始终。改革创新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延揽和优待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十分重视延揽和优待科技人才。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就发布了相关政策,但还不完整,具有一定的临时性;抗战时期,这一政策走向成熟,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系统;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政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同时也变得更为稳固、深刻和具有针对性。中共的科技人才政策成效显著,意义重大,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