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次,同事们在闲聊时问我:“你八小时以内和人们一样照常上班,每年还能发表这么多文章,有什么诀窍没有?”我笑着回答:“说诀窍谈不上,我只有一个笨办法,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务员,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但我自认为是一个勤奋的攀登者。1984年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我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了一个目标:认真读书写作,力争有所收获。在具体行动上,我要求自己八小时以内努力工作,八小时以外读书写作。撒切尔夫人在《政治错在哪里》一文中说过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沙蓬 《台声》2023,(23):89-93
<正>东文兄走了,噩耗传来,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人高马大,山一样的壮汉,怎么说走就走了呢?疑惑的我向台湾友人求证,得知是10月18日走的,算来已经整整一个月了。记得跟东文兄最后一次通微信,是在年初的1月7日。大陆新冠疫情解封不久,研究港台文学的著名学者古远清染疫而亡,我写了一篇题为《古远清先生与<台声>》的文章怀念他,并发给了东文兄,我说:“古远清先生你应该知道他,你的书店应该有他的书。老先生年前去世了,很凄惨,夫人早他4天先走了。我写了篇纪念文章,请阅。”  相似文献   

3.
乡情之一:梦里小村我的家乡湖南省辰溪县桥头溪,一个只有十几户村民的边远小山村。曾清楚地记得,自己以前写了一篇文章,投稿某刊,编辑回信曰:从你的地址看,你住在那么一个偏僻封闭的山村,能做出如此“大手笔”的文章?一定是抄袭了别人的!偏僻的山村、闭塞的山村,你不但让我蒙羞  相似文献   

4.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小时候,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会把手从繁忙的家务中解放出来,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让我周身流遍慈爱。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妻子,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怎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巴金去世,我又一次阅读了他最后的著作《随想录》。因为我记得,他暮年还奋力写作,完成了那150篇随想随记的短文,向读者说了许多心里话,主要是他非常重视的一些教训。我纪念他,就应该重温这些宝贵的遗教。记得第一次读《随想录》,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文革”过去还不到十年,我自己对受运动的苦还记忆犹新,很敬佩巴金那些控诉“四人帮”和分析“左祸”由来的文章。我在这些文章的许多地方划了彩色笔的线,表示重视和感动。现在,看过那些文章我不禁更加感佩。巴金的这些遗言,是他最后的贡献,令人难忘。巴金的《随想录》反复描述“文…  相似文献   

6.
致张梅同学     
张梅同学: 读了你写的发表在《中学政治课教学》第三期上的文章,感慨颇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个道理你说得多么具体,多么好啊,我很赞赏。你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青年在图书馆工作,知识却少得可怜,而有的青年为借到一本书跑很多地方,却学富五车。”这话好象是对我说的一样。我重新踏上工作岗位以后,管报纸、书籍是我的业务之一,可以说每天都与书报打交道。可是认真地读几本书却没有作到。读了你的文章,很感懊悔。 1968年春,我由于意外的原因,颈部受伤,离开教师岗位回家疗养。70年起,我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  相似文献   

7.
创造与奉献     
我在很久以前曾写过一张条幅,写的是“学术关乎心术,人格现于风格。”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我给你看一部物理学著作,你能不能看出作者的心术?”我说“不能。”他又说“我给你看一幅无名氏的画,你能不能评说作者的人格?”我又是“不能。”于是他笑我在条幅上写的是空话。我感到自己对治学与做人的关系的确并未深思,只因传统观念中认为二者有关系,我也便人云亦云了。 近年来,治学与名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无论是学术界或文化艺术界都出现了不择手段追逐名利的现象。于是,我又觉得有关的传统观念还是有道理的,只是不能过于机械地…  相似文献   

8.
据史载,欧阳修写文章十分认真。一次,他写一篇《醉翁亭记》,开头写滁州四面有山,写了几十个字,觉得不满意,一连改了几次,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他的妻子见他改得非常辛苦,便劝他不必自讨苦吃。欧阳修却说:“文章不写好,我怕后生讥笑,更怕给后人留下话柄。”(《朱子语类辑略》)欧阳修的这种“怕”显然与我们平常说的“怕”含义不同。坏人面前心虚胆怯、竞争之中畏缩不前……这类“怕”令人不敢恭维。而欧阳修怕的却是文章达不到水准,怕因此贻误后人,留下话柄。他这种“怕”显然不是胆小,而是对自己的文才有清醒…  相似文献   

9.
胡健 《公民导刊》2006,(12):55-55
有一次吃饭,一位朋友问我:“你辛辛苦苦写一年文章,能挣多少稿费?”我说:“没有多少。”他一笑说:“还是去买房吧。我在北京买了一套房,买的时候,每平方米8000元,刚过了两年,就涨到了1万元。我什么劲也没有费,两年就净赚了20万,等于你写10年的文章。”有一次开会,与北京的一位同行住在  相似文献   

10.
无奈的尴尬     
读罢第七期《警察天地》“民警缘何开‘摩的’”一文,感慨万千。杨增社的境遇是尴尬的:他是人民警察,却从事着第二职业——开“摩的”;杨增社可以正大光明地徒手搏击持刀歹徒,但却要偷偷摸摸地挣钱为妻治病。 在公与私面前,民警经常遭遇无奈的尴尬。 我结识一位“110”民警,他向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处警的时候,妻子打来电话,说是被人抢了钱包,叫他赶快去。他说:“我没空,你拨打‘110’吧!”事后,妻子怨恨地说:“你帮别人就那么  相似文献   

11.
从那以后,不管有多么忙,我都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妻子…… 口述者:范先生 婚龄:8年 都说婚姻有个“七年之痒”,这个词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不是说我和妻子的感情不好,而是我们的婚姻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一次危机。现在回想起来,它的责任主要在我。 我和我太太来自同一个城市。双方父母的家只相隔一条街道。从16岁我们认识到26岁结婚。感情经历了十年的风雨和考验。我太太身材娇小,性格温柔。记得那些时候我经常叫她“小猪”,走上红地毯的那一天。她对我说:“从今天起,小猪正式交给你了,以后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爸爸常给我讲故事听。记得有一次,讲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故事,讲完后,我好奇地问爸爸:“项羽有那么惊人的力气,那样高超的武功,为什么打不过刘邦呢?”爸爸感慨地说:“‘满招损,谦受益’呀!”“什么叫‘满招损,谨受益’啊?”我又问。爸爸拍拍我的肩膀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学了《青少年修养》第十三课——“诚实谦虚”以后,我终于对“满招损,谦受益”这个格言有了深刻的认识——骄傲自满带来损败,谦虚谨慎受到益处。一骄傲,就不可能再去积极进取,也会错估别人,还会听不进忠告,使自己游离同志和集体之外;相反,谦虚了,就能正确估  相似文献   

13.
开心乐园     
弄巧成拙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位时髦的女郎,他向她热切地表示:"为了你,我愿意替你做任何事情。"女郎睁圆了美丽的眼睛说:"真的吗?那么拜托你为我介绍一位比你更加英俊、更加聪明的男子。"年过四十的单身汉杰克在向他的朋友描述他的美好愿望:“……我一下班回来,一个年轻美貌、温柔贤惠的妻子站在我的前面,桌上摆着佳肴美酒……你说有这样的可能吗?”“有。”“什么时候才会有?”“当你走错门的时候。”杰克看见一只很漂亮的波斯猫,便问:“妈妈,这猫是丈夫还是妻子?”妈妈为难地犹豫了一下。杰克说:“妈妈,我知道了,这猫是丈夫。”“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期待的目光     
我曾多次收到报社、杂志社寄来的稿费,但对我有着特殊意义的,是和母亲有关的两笔稿费。   读高中的时候,迷恋文学的我开始偷偷地写作、投稿。高二时,我将一篇名叫《梨花》的小说,寄给了《文学少年》杂志社。半个月后,收到一位热心的编辑写给我的退稿信。然而,就是这封仅有几十个字的退稿信,也令母亲格外激动。她虽然不识字,但她想,杂志社给自己的儿子来信一定不是坏事。母亲问清来信的内容后鼓励我说:“万事开头难,只要往后好好写,总有一天能叫文章印到书上。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坚持练笔…  相似文献   

15.
幽默天地     
妻子的后悔 妻子割完双眼皮回家,对着镜子端详了半天,突然哭了起来。丈夫不解地问“你比过去美多了,怎么还哭呢?”妻子伤心地说:“早知道我这么美,哪能嫁给你呢?”  相似文献   

16.
弱女泪     
十一 接着,白源把话转入了正题:“现在,我要求法庭允许我先向被告人洪大良的妻子李玉竹提几个问题。”. “允许特别证人提问。”庭长道。 白源问:“李玉竹,刚才你说你在两月前到县城打铁铺买了一把杀猪刀,可是据我调查,你因为身体有病,难得出远门,东坑到三河  相似文献   

17.
<正>我和妻子是在民营企业上班,我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看杂志。妻子爱看时尚类杂志,我除了喜欢看军事杂志之外,也爱读《公民导刊》。每个月我都会到重庆图书馆借《公民导刊》回家阅读。有次,妻子拿过《公民导刊》翻了两页,说这种杂志政策理论性强,你读起来  相似文献   

18.
<正> 苏晓康同志是一位有成绩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青年报告文学作家。他写的社会问题的报告文学能切中时弊,振聋发聩。他对报告文学有自己的创见,发表在《求是》1988年第2期上的《“使命感”之我见》就是一篇表明见解的文章,但我以为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他说:“当今报告文学是不能没有忧患感的。我们把赞歌已经唱了多少年,已经唱得老掉了牙,唱得读者耳朵里起了茧子,再说,你睁眼看看现实吧,中国痛苦的灵魂是你唱赞歌安抚得了的吗?即使那最值得唱唱赞歌的改革大业不也充满矛盾和痛苦吗?读者们再也不愿  相似文献   

19.
贵在自觉     
每当走进我们的教室时,就能看见贴在教室后面墙上的“贵在自觉”四个鲜红大字,这是结合《公民》课的內容写的,勉励我们时时刻刻自觉遵守纪律,自觉学习。通过《公民》课的学习,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特别是在第二课中,我懂得了自觉遵守纪律的道理。要从遵守《中学生守则》做起,要坚持不懈,才能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我以前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或讲话,学习了《公民》课后,我基本上能控制住自己了。记得有一次上课时老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板书,我想趁这个机会跟后面的同学讲话。可一转身,看到了后面墙上“贵在自觉”四个鲜红的大字,好象正  相似文献   

20.
都市民谣     
都市民谣张学英“晦,各位朋友晚上好,欢迎光临民谣酒吧,我是栗正。”穿着随意,长发及肩的栗正抱着吉他,坐在乐池的高脚凳上,“下面我把我写的一首歌《没有我你冷不冷》献给大家。”一如既往,栗正开始了他今晚的演出。“去年冬天你说天不冷,你说因为有我在你身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