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忆的存在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留存,记忆是自我与社会的根基,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附着与攻击之地。历史虚无主义沿着“什么记忆、如何记忆、谁的记忆”的逻辑进路,以历史记忆为“虚无”基础,借助历史记忆在时间、主体、性质层面的二重性实现在历史中的出场;以媒介记忆为途径,利用媒介记忆的建构功能进行记忆重置、赋魅、推送完成对历史的再生产;以个体记忆为指向,在个体记忆“客观化”中形塑主观的历史,在个体记忆具象化中生成抽象的历史,在个体记忆感性化中瓦解理性的历史,以达到虚无历史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龚培河  吴迪 《理论探讨》2023,(1):96-101
基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解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在宏观视角下,整个中华文明史呈现螺旋式上升运动特征,从祛疴治乱到和平统一再到繁荣发展始终是历史进步的主旋律,体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历史必然性;在中观视角下,尽管这一历史必然性在历史实际进程中贯彻到底,不可移易,但具体通过什么方式、跨越多长时间、由哪些历史事件贯彻下来是不确定的,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发挥历史主体性作用;在微观视角下,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通过发挥历史主体性作用,在历史实际进程中成功贯彻历史必然性;面向未来,我们党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表明我们党能够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面对成就的清醒意识 我们已经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历史新起点的一个基本含义,就是以历史成就作为基础、作为新的起点。因此,在历史新起点上强调解放思想,也就自然反映了我们对待历史成就的清醒意识。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历史地看待以往的成就:二是历史地看待以往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用历史成就鼓舞我们,用历史经验指导我们,用历史教训警示我们,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5.
徐绯璐 《理论探讨》2023,(1):108-116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发展历程谱写了辉煌壮丽的篇章。在岁月的涤荡浪潮中,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将审视对象置于时间长河和空间维度,厘清事物变化的已知状态、现实情形及未来趋势,作出客观且深刻的判断。从百年党史变革的图式中视察历史意识的涵盖要义,分析历史意识的精神实质,探究历史意识在时间和空间交错、理论和现实相连的关系中,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拓宽历史视野,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成就置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6.
历史主动精神是深刻领会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重要精神密码。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在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进程中生动诠释了历史主动精神,不仅在遵循历史规律中把握历史主动,坚持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定向、战略定位和实践定标,更在守正创新中赢得历史主动,在把握时代大势的基础上主动求变,以伟大变革性实践对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战略谋划,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态势。立足新征程,我们应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锚定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方向,在接续奋斗中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的主动态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提供意识形态力量。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它的红色历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哈尔滨的红色历史,可以使我们了解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历程,了解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加深对我们党光辉历史的认识,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J必然性,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8.
王祥 《理论导刊》2023,(11):92-98
马克思“跨越”思想是马克思晚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国家特殊国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为马克思“跨越”思想提供了时代境遇。在“跨越”思想中,马克思以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作为基础转换理论视角,在“世界历史”语境下对东方社会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将“世界历史”的方法运用于分析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从“世界历史”高度把握“跨越”式发展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维度是把握马克思“跨越”思想创新本质的重要逻辑线索。深入研究与正确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世界历史”维度具有重要当代启示,包括立足马克思关于时代性质判断来认清我们所处历史方位,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在把握历史主动中充分利用全球化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9.
张树平 《政治学研究》2022,(1):142-155+160
历史政治学是中国政治学学科主体自觉和方法论反思的结果。在中国政治学方法论多元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方法论之争的背景下,围绕如何更为有效地理解中国、解释中国,历史政治学逐渐成长为一种具有理论雄心和学科抱负的方法论主张和学术潮流。历史政治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研究起点在于经验,经验的时空属性预置了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中的“历史研究”路径。对于包括历史政治学在内的政治学理论研究来说,经验-历史基础上的逻辑呈现是社会理论建构的关键。经验、历史与逻辑的关系决定了历史政治学作为批判实证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和学术定位,同时也决定了其可能的成就与可能的风险。三年来,历史政治学在政治学概念创制和政治学议题拓展上取得了明显成就,但在实现(历史)政治学理论建构中“批判的自我呈现”一面尚待进一步努力。历史政治学发展中潜藏的风险源自于历史政治学与其经验基础的剥离,所以,从方法论上防范历史对经验的疏离以及逻辑对历史的疏离,重建经验世界的完整性、历史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世界的自洽性成为历史政治学后续发展的关键。从恢复和重建历史政治学理论建构与其经验基础的方法论通道的角度来说,“古典政治学”和“进程政治学”是历史政治学未来发展中较具...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良精神品质,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认知具体化为遵循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的历史自觉精神,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持续增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实现创造历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感具体化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不忘初心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造实现美好生活的各种外在善,实现创造历史的主体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意志具体化为保持历史清醒和推进自我革命的历史自信精神,表现为始终保持坚定清醒地向着崇高理想前进的道德意志和坚持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的道德品质,实现创造历史的实践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1.
灵山 《理论视野》2010,(12):50-51
曼德尔·克莱顿在其《英国民族性格》一书中曾写道,“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把它的过去如此完整地带人了现代生活”。实际上,这句话未尝不可以用来描述美国人与历史的关系。众多世界历史人物被雕刻在联邦最高法院建筑物上,美国历史上的每一位首席大法官,无论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曾经做出过在今天看来多么荒唐的裁决,都在联邦最高法院的大厅(主走廊)中有其雕像的容身之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与历史的贴近。当然,美国人对历史的重视并不是停留在做这些“表面文章”上,实际上,他们将历史融人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12.
张玲 《学理论》2010,(4):137-138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宋美龄是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宋美龄在大陆期间的政治生涯,并分析了影响其政治生涯的若干因素。在大陆期间,宋美龄的政治生涯还存在许多历史局限性,但其在政治和外交领域表现出了个人独特的历史作用,站在抗日战争与国家独立的历史高度来看,她对解决近现代中国面临的重大事件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静 《学理论》2010,(21):269-270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它注重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历史地图则是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工具,它可以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空间变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只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夏群友 《学理论》2010,(4):29-30
在早期和民粹派的论战中,列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批判了民粹派狭隘的民族历史视野,指出东方社会应该在借助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上层建筑的能动性,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主动参与创造世界历史。  相似文献   

15.
宋月红 《求知》2013,(9):22-25
今年年初。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本文则进一步阐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制度、理论、物质等方面的历史与逻辑关系。从而有利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回顾建党88年、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全程,总结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和特点,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两部反映同一历史年代、选择同一历史题材、表现同一历史人物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在同一时间推到观众面前,这就是《汉刘邦》和《吕后传奇》。如果从文化市场的角度看,一片两拍乃至多拍并不罕见,但对待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特别是对两片所再现的历史人物应作何种评价,则观众不免要产生这样的疑问:两片的创作手法都是采用历史资料进行艺术虚构,片中历史人物的活动内容和基本面貌却有的近乎雷同,有的又大相径庭,造成历史人物真假莫辨,使人难以捉摸。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问题又出在哪里呢?是由于选用的历史资料不同,还是在运用虚构…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本体论到历史价值论──创造史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本体论到历史价值论──创造史观刍议吉彦波一、问题的提出在进行学术评价、历史评价时,如果选错了标准,不妨称之为"错位评价"。在关于历史主体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创造者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这种错位评价,且至今未见有人提出探讨。"历史"是一个多义概...  相似文献   

19.
文明的包容     
冯雁军 《党政论坛》2013,(10):43-43
德国小城魏玛,只要你见到她,就一定会喜欢上她。不是因为这里有包豪斯大学,也不是因为有哥德和席勒,而是因为魏玛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在这里,不论是光辉的历史,还是耻辱的历史,不论是次要的文化,还是重要的文化,一样都得到了保留。在布兴森林集中营,希特勒曾下令杀害了无数的犹太人。  相似文献   

20.
冯昭奎 《求知》2010,(6):38-40
中日两国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历史认识问题;二是历史遗留问题(如目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三是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四是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