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思想。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的新实践,站在时代的新高度、用与时俱进的精神重新审视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有必要将马恩晚年提出的可能在“落后国家先革命成功再建设社会主义”以及“以和平方式进入社会主义”的思想概括为“两个可能”,深化认识,并将其作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必要补充,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就要把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发展过程的“长期性”统一起来;就要把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与它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统一起来;就要把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历史结局的“趋向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不同时期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两个著名论断。这两个论断既一脉相承,又有理论的重大发展,成为指导和论证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重要依据。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逻辑、"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的认识过程三方面阐述"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性,对更好地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欧亚平 《理论前沿》2004,3(8):22-24
马恩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得出的必然结论,认真思考和重新认识马恩这一思想,在今天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得出的必然结论。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未息、欧债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持续动荡的国际大背景下,从“两个决不会”视角审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于我们科学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资本主义进行了系列自我调整,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变化了的现实语境下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与“两个经常性工作”之间具有某些相同点。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两个经常性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层建设的必然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两个经常性工作”,要注意提高“两个经常性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保障性。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其关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而又相互促进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重要条件;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根本体现和检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提出的关于社会更替的“两个决不会”、关于“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的“社会资本”和关于无产阶级应当利用一切“合法斗争成为夺取政权的主要形式”的三个重要论段 ,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先观点的重大补充、修正和发展。它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和正确研究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同时也更坚定我们对“两个必然”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理论,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普遍认为这一理论至今都闪烁着不朽的光芒,但是这期间其内涵与外延也面临着种种质疑与考验。综述学者的研究包括关于如何看待"两个必然"的研究、"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关系的研究、"两个必然"依据的研究、"两个必然"面临的当代困境的研究、实现"两个必然"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以及"两个必然"的当代价值的研究等。国内学者关于"两个必然"理论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履行领导革命和执政建设两大历史使命过程中,经历了“两个曲折发展期”到“两个转折发展期”再到“两个成熟发展期”的转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两个曲折发展期”、“两个转折发展期”、“两个成熟发展期”的内涵和划分标准;三个不同发展期的共性特征;“两个飞跃”与“两个成熟发展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卫兴华  马昀 《理论前沿》2006,485(20):24-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遵循了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但“两个决不会”讲的是“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不是经济成分的安排问题;引用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来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是主观偏好性论断。  相似文献   

13.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中国共产党在关键历史节点接续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等重大课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辩证智慧。与“两个务必”相比,“三个务必”是在新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下提出的,并与时俱进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二者又具有相同的价值旨归、功能导向和理论基础。科学把握“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要正确认知“变”与“不变”的关系,坚持在“变”之要求中把握“不变”之根基,并以“不变”之根基应对“变”之考验。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两个务必”的实践要求和表现形式应该有新的发展和丰富,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它的延伸、丰富和发展。工作中,应牢记“两个务必”,践行“三个代表”,廉洁奉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因为,“三个自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三个自信”直接根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两个决议”是“三个自信”的历史基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三个自信”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三个自信”的实践依据。回溯历史,展望未来,坚持“三个自信”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民同心,求变前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党风建设必须保持“两个务必”,不保持就会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就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不保持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不保持就会失去拒腐防变的法宝。只有保持“两个务必”,才能从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17.
西柏坡时期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在西柏坡领导土地改革运动,指挥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以及党执政后的建设建树了伟大功绩。党中央和毛泽东以其西柏坡时期的伟大实践、理论创新和精神风貌,培育形成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两个务必”和“三个务必”一脉相承,都是对党的建设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冷静思考,是党应对风险考验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利器。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有其坚守的不变,即: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不变,追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不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不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进取精神不变;也有因时代变迁、实践变化而“变”的一面,即:党的角色地位更重,面临的时代挑战更大,人民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9.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凝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在新时代“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机制下形成的。在“两个结合”的理论视域下,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深厚道理、学理、哲理,并以之为思想指导,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坚持“两个务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繁荣昌盛的精神保障,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从党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坚持“两个务必”具有极端重要性、很强的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当前,坚持“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