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权力特性和人性特点双重因素所决定的,它一方面可以有效遏制腐败,另一方面也是预防国家重大决策失误所必须的。西方国家在长期政治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实践道路,逐步形成了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理论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国人对权力监督、制衡体制的理想境界,通过辨析西方国家权力监督与制约的基本框架,从民主选举、权力制衡、法治建构和市民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宏观梳理,探讨西方国家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特点及局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理解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振聋发聩,一语中的,紧紧抓住了遏制腐败的牛鼻子。那么,怎样把权力关进笼子,关进什么样的笼子?其一,这种笼子必须是刚性的,有权威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有"制度笼子"。事实上,用来关权力的笼子一直都有,但或许是笼子本身不够完善,或许是看管笼子之人  相似文献   

4.
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振聋发聩,一言中的,紧紧抓住了遏制腐败的牛鼻子,且非常形象生动,让人一下子就领会了反腐问题的本质所在。那么,怎样把权力关进笼子,关进什么样的笼子,我们也不妨展开想象的翅膀,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习主席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不仅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而且要将“笼子”扎实扎紧。只有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使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制约,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运行,才能确保预防实效。  相似文献   

6.
邓联繁 《廉政瞭望》2013,(21):40-40
把制度关进廉洁的笼子里,需全面推行制度廉洁性评估。这是反腐败制度失灵的“拯救者”。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正成为当下反腐的指引。且不论权力是否愿意被关进笼子,或者怎么把权力关进笼子,更具挑战性的是,有时候制度不仅关不住权力,相反还会出现制度被权力与利益俘获乃至制度腐败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周雪 《先锋队》2014,(5):47-49
对违反制度的行为饱以重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做到不以权势大而回避、不以资历深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强调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制约监督权力运行的基本路径,凸显了制度建设在规范权力运行、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权力和笼子是一对矛盾体,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明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反腐倡廉新命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科学反腐倡廉之路,是基于从源头探寻腐败发生机理、反腐倡廉要做到"常"与"长"、党的制度的内在特性、推进反腐倡廉的制度化与法治化逻辑而建构的。在其制度架构安排上,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必须力求做到:实现制度反腐的全覆盖、推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反腐倡廉运行机制、狠抓反腐倡廉制度的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9.
"笼子"要大小合适、松紧适度,"要阳光透明,要"带刺"、"通电"。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全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推进"六权治本",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努力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这一要求,点出了制约监督权力的基本路径,凸显了制度建设在规范权力运行、防治腐败中的根本作用。怎样才能让权力在"笼子"里良好运行?笔者认为,"笼子"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过去,我们总是说权力好的一面——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现在我们开始承认,权力有坏的一面——它会伤人,必须把它关在笼子里。公开承认权力有害,并下决心用制度的笼子管权,而不仅仅是用道德说教管权,这是我们党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必须把权力关进  相似文献   

11.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富裕社会状态以及通向这一状态的路径是存在巨大风险的。必须指出,如果看不到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富裕与我国共同富裕的本质区别,就极易将共同富裕与普遍富裕混为一谈,满足于将“反贫困、反不均”导向普遍富裕(包括手段和结果状态),进而不知不觉地在意识形态上犯“右”的错误;反之,如果看不到两者的共通之处,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视其为一种绝对的排异排斥关系,则极易犯“左”的错误,阻碍反贫困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既能看到两者具有本质区别,又能看到两者包含着差异性的共通之处,才是完整的合乎事实本来面目的合理认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的力量在总体上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它将通过政治的(人民国家)、经济的(公有制)、社会的(文化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力量)方式或支配或节制或约束或影响资本(包括公有的、私有的)的行为方式,进而摒弃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局限性,超越普遍富裕的局限性,实现共同富裕。当然,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将实现共同富裕,还只是从可能性上讲的,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还必须在遵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永不停顿地构建、孕育、发展人民性,以充盈的人民性为基础、为导向构建和发展共同富裕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2.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一系列调整,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因素,突出表现为:资本更趋社会化、经济运行有序化、收入分配公平化、社会福利普遍化、企业管理民主化和政治的民主法制化等。这些社会主义因素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不断孕育和发展,究其原因,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悔悟或恩赐,而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尖锐矛盾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内工人阶级不断斗争的成果,是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成就的客观结局,是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3.
“变性”资本积累是以各种手段变公有资本为私有资本的资本积累。这种“变性”资本积累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特别是对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的目标,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国有资本监督、管理和运管机制,抑制“变性”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实际上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只能是以社会资本为基础并适应社会资本发展的一种制度。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则构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研究的视点转向东方时,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凯歌行进中能把落后国家带到新世界中来”,以及俄国农村公社“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新社会的思想。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和崭新的21世纪,社会主义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得到了实践,但其路径和成效迥异,一方面是西欧社会民主党蜕变为资本主义的政权党、改良党,另一方面是苏东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100多年来东西方社会主义实践形成的强烈对比表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有模式,但没有固定的模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原则给予我们新世纪的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把劳动力、自然力、科学技术等因素都吸纳为自己所有。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批判了黑格尔以抽象理性思辨为基础的主体性、以历史生成的主体性批判了黑格尔超历史的主体性,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哲学之维.通过对资本形而上学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本质和起源,揭露资本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资本对整个世界的支配力,而且表现为资本逻辑运作的实质在于异化劳动对人的统治,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经济学之维.通过对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私有财产的两个对立面和双重本质,阐述了人类获得解放的政治组织形式——真正的共产主义,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凸显了主体性批判的政治学之维.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三重维度之间相互映现、内在贯通,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体性批判的独特范式.  相似文献   

18.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留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必须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 ,注重改革开放和执政党建设 ,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阴谋的得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能力看作本质力量的表征,并从个体能力的实现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只有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确证本质力量。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能力和需要能力发生了全面异化。一方面,劳动异化造成主体压抑,引致自由自觉劳动能力的丧失和全面发挥个体潜能条件的匮乏;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仅仅以物为中介的社会关系带来需要的异化,并由此产生货币崇拜,即货币成为人外化的能力。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从扬弃私有财产出发,旨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实现人对主体能力的重新占有和个体才能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及今后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全球化将主要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霸权与抗争将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政治文化存在的基本样态。中国政治文化必须在创新中求发展。创新的模式取向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其基本特征是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民主性的有机统一。创新的根本点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核心是使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思想;关键是使全社会的政治价值取向与主导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相一致。此外,还要进一步整合社会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