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会有机体范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总揽性范畴。马克思在为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就的《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了这个概念。文章拟通过文本分析,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视阈和与蒲鲁东思想的对照中,深入解读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文章说明了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指出,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关于价值论的一些重要看法,并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蒲鲁东的分析方法,同时也首次向世人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一生写了多少书评、序跋和笔记,很难有个精确的统计,这是因为他的许多著作,都和书评有关,例如《哲学的贫困》一书,就是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所作的批判;至于序跋,有好多是和恩格斯含写的,如《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和1882年俄文版序言;也有许多是我们没有看到的。本文提到的数字,仅是根据散见于许多著作和书信所作的粗略统计。  相似文献   

4.
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一直采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关键的隐喻,但仅仅这样的建筑模型是无法说明上层对基础所存在的"反作用"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疑问和思考,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隐喻为"有机体",他强调社会是由不同要素和组成部分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有序地排列起来的,并且是能够自我发展的统一体。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提出和展开为历史过程的简单介绍,以及对其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具体阐述,来揭示社会有机体在马克思社会学说和唯物史观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之后,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把恩格斯在晚年对马克思的学说所作的解释作为唯一权威。柯尔施却另有鲜见,他在当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思路,他抓住了一些容易被忽略但意义非凡的点,这主要体现在他是在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中去把握哲学、反思历史。一、柯尔施为马克思的"终结哲学"所作的辩护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提到"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诞生、成熟、推动力量都离不开实践的作用,社会有机体思想具有人本性、整体性、动态性三个主要特点,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钱娟 《世纪桥》2013,(9):51-52
马克思早期对象化思想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的唯物主义、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和思辩唯心主义,阐述了对象化思想。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容,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唐星 《世纪桥》2015,(12):33-34
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作为其早期著作中一个鲜活的哲学术语,是他扬弃前人相关异化思想的结果,具有丰富的内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其早期著作中的代表堪称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而他在这一手稿中所阐述的异化劳动理论便给我们解读其异化概念提供了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提出为其科学世界观的创立埋下了伏笔,也成为了他向唯物史观转变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9.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消灭哲学"的命题。这一表述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颇大的争议,主要表现在对"消灭"和"哲学"的翻译与理解上。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考察发现,马克思"消灭哲学"的深层意蕴是"解放":他的思想意识最基本的逻辑起点是"解放意识",他的哲学具有解放性,他的哲学观是一种"人类解放学说"。马克思"消灭哲学"具有实践化、现实化、科学化、革命化和世界化五种解放形式。  相似文献   

10.
阅读和应用经典著作,应当按照马克思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来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马克思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哥达纲领批判》中,详细地、完整地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首先是废除私有制,"建立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这只是达到未来理想社会的第一阶段,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人类社会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作为特定社会情境下的话语问题,在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身的张力。马克思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根源,并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拜物教展开了科学的批判,提出了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马克思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于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无法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及社会演替进程,因而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和把握缺乏科学性。马克思对其超越体现在具有科学性上:实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既阐明了社会结构的客观性,也强调了社会结构的主观因素;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推动着社会结构依次演替,使其呈现出客观规律性。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  相似文献   

13.
“公共性”研究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一个具有关键意义、多学科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哲学视角下的“公共性”主要聚焦于对人的存在条件及其实现方式的批判性反思和理性把握;政治学视角下的“公共性”更关注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及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性”聚焦于结构制约下集体行动内在的“公共意蕴”;城市学科视角下的“公共性”主要聚焦于公共空间的“空间正义”及其社会价值。“公共性”在不同研究领域中拥有共同的理论渊源,多为问题导向的定性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成果。“公共性”内涵需要随时代发展,“公共性”议题需要推进本土化和学科化,中国“公共性”研究需要拓展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是建构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无产阶级伦理观.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等根本性意义的伦理问题;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伦理意义,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实质是阶级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观念与方法贯穿于<资本论>始终,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积累、分割等理论,都有对传统(资产阶级)价值观、伦理观的批判和全新(无产阶级)价值理念、道德理念的构建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首先要正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科学论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以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贡献和发展。其次要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变化。从中可以认识到这些变化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因而也决不会改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当前学术界最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是这个领域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子课题。通过对学界关于现代性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困境、马克思思想与现代性的相关性、马克思如何展开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当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丰硕研究成果,同时也察觉到了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为学界下一步研究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侧重结构功能主义、治理与善治两种视角,而政党和社会的二元结构构成了基层社区治理转型的逻辑。基层社会存在着政党、政府与社会三重力量,基于整合这三种力量的思考,建构“结构-能力”的包容性耦合框架,契合中国的制度环境。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包容性耦合是一个过程,需要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多元主体纵横结构的包容性耦合,并同步实现政党执政能力、政府服务能力和社会自治能力的聚合提升。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的思想渊源是西方的人学思想,虽然西方的人学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他们的人学思想陷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确立了实现人的自由的最高价值目标。为我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既保留又批判了黑格尔政治哲学,其政治思想是以对黑格尔近代社会政治理论进行批判并实现全新转折为起点的。在对市民社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认识到:国家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政治革命、政治解放是有限的,必须进行不停顿的革命,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而无产阶级正是完成人类解放任务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20.
推动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结构,是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治理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我国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合法性机制从不同维度建构社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现实逻辑。从健全正式制度的均衡治理,推进规制性要素的强制性形塑;从实现策略性的专业化治理,推进规范性要素的适应性形塑;从强化共同理念的文化认同,推进文化-认知性要素的内生性形塑。社会组织“嵌入式”发展是阶段路径,“融入式”发展是升级路径,推动制度要素和技术治理联动优化,形成更加成熟健全的组织自主性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