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发展这一思想,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段重要论述有三个基本点:人民是历  相似文献   

2.
正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也是已经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则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习  相似文献   

3.
《求是》2015,(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胸怀天下、情系人民,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讲得最多的是人民,倾注最深的是民生,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在人民",鲜明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明确要求"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群众观的重要论述,充分阐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就能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有了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  相似文献   

5.
李飞跃 《当代贵州》2014,(25):34-3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要始终做到"五亮""五坚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执政能力,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抓到深处、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明确宣示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这是十九大最大的亮点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翻开党的十九大报告,"人民"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万多字的报告中,200多次提到"人民"一词。"人民"二字成为中国道路过去、现在  相似文献   

7.
密切新时代党群关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就是时刻提醒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党群关系,要时刻意识到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只有"把人民高高举过头顶",才能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无往而不胜,因为"决定历史结局"的群众,决定着党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坚持人民立场,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并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永恒初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中国共产党再次向全党和全世界庄严宣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相似文献   

10.
<正>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条。在谈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把践行群众路线提到新的历史高度,并且空前重视,专题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就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一系列理论阐述。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坚信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党员干部要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好做实、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应该把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周显信  赵博 《唯实》2022,(1):10-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把"坚持自我革命"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再次郑重提到"窑洞对"问题,提出了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毛泽东同志讲的"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第...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定位,坚定了人民至上的原则立场,展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本遵循,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不渝坚守。一、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对党的宗旨矢志不渝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密码和根本政治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把人民利益始终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人民"二字力重千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里的江山和人民在本质上就是强调党的各项事业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决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利益奋斗的百年奋斗史。党的百年农村土地政策发展历程,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20,(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0年5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这一问题,并就此进行了科学阐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16,(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深刻体会到,践行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永恒的初心,也是时代赋予共产  相似文献   

19.
《奋斗》2015,(3)
<正>习近平法治观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和法治方略,也昭示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将进入一个宪法统率、一体推进、重在实施的新的历史阶段。一、习近平法治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一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稳步推进。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全新的战略视角和对党与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勇敢担当,全面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客观阐述党的历史贡献,深刻揭示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大潮,正确指明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努力方向和基本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