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依法执政即政党领导的法治化,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依法执政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既是时代的本质要求,又是一项重大的法治创新。它不仅将引起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的深刻变革,而且将对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产生深远影响。党依法执政,需要厘清执政主体、执政行为和执政责任三大核心要素;需要实现执政方式上的三大深刻转变:即党从主要依政策执政向主要依法律执政转变,从强调严格遵守法律执政向既严格遵守法律、又主动创制和运用法律执政转变,从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与领导国家法治建设分头实施向二者同步推进、统一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下,执政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变化,必然对参政党的参政理念和参政方式产生现实的影响。在执政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背景之下,依法参政自然也就成为参政党的基本参政理念和参政的基本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民主党派依法参政的制度基础;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主党派依法参政的政治前提;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履行职能是民主党派依法参政的基本要求;加强党派内部制度建设是民主党派实现依法参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执政党依法执政,要坚持和完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规范党委与人大的关系;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具体制度和机制;对执政党权力监督要法律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5.
实施依法治国和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依据形势和任务的转变作出的两项重要举措。当代中国,依法治国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法治。法治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党的执政方式能否使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二者之间真正统一起来。因此探析依法治国与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变”,这就要求党的执政方式必须从原有的依政策执政转向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党的执政条件、任务和环境的深刻变化,适应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新发展。总结和探索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形成历程,对于党当前及今后的依法执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理性选择。如何坚持依法执政,就上升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日程。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必须转变执政理念,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8.
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加强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这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建设,要树立依法执政的法律观念,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有机统一,依法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反分裂国家法>是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宪法性文件.它的颁布施行是实施依法治国总方略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极好体现它是中国人民统一祖国、反对分裂的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依法执政的具体体现;是由统治意识到社会守法、执法、司法的法治实践全过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依法执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落实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内涵包括:树立依法执政意识;规定依法执政权限;建构依法执政程序。实现依法执政的途径:一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党法关系;三是要实现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部门法,它的出现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及客观的历史渊源。经济法出现之初始终伴随着国家强制干预色彩,“市场失灵”是国家干预的理论基础。经济法是以国家公权力的强制手段面貌出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人的基本权利是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和宗旨。维护公平竞争、进行宏观调控、实现社会整体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小说自身的规律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根据和内因,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是小说发展的条件和外因。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发展,从宏观上看,是自身的规律所划出的主航道奔腾向前的。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之下,小说在曲折地前进,曲折的代价是无数的平庸之作,但这种曲折是围绕小说自身规律这一主轴而产生的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法是以一种社会观念的形态出现的,表现为社会主体的诸种社会权利欲求;法律则是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制度化的、实在的规范体系,国家权力是其后盾。把握法和法律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既是学理上的需要,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萨维尼是19世纪历史法学派的核心人物。在他的主要法律著作中,《中世纪罗马法史》尚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兴趣,无专门介绍,这实是一大憾事。因此,梳理法国著名学者基佐对该书的解读思路,可为我国学界进一步研究萨维尼及其学派提供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民法法典化的基础--从罗马法到现代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法法典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民法的法典化从来都不是偶然的,它是特定历史基础的必然产物.探寻民法法典化的基础,应以罗马法的历史为出发点,从社会形态、经济体制、政治模式、法哲学、法理论研究及法文化等几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法本质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对统治阶级利益的巩固和维护。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法的根本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法本质上是对不同时期统治阶级利益的调整,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追求。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本质的阶级利益性,对于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依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村规民约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在想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村规民约都起到了维护农村规则之治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村委会制度和村民自治的完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村规民约。从制定法的角度来看,村规民约并不属于正统的国家法律体系,只能归入民间法的体系中。在民间法的体系下,村规民约有着其特殊的构成、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领导构成有权力、责任和服务三大要素;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我们党执政的三种基本类型,但从广义的领导范畴来说,领导的类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三种。作为一个完整的领导活动,领导是由三个最基本的实体构成的,即:领导者、被领导者和作用对象。领导活动的三个规律可表述为:合力集成规律、同心圆规律和镜面反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国家法与非国家法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传统,国家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弥补民间法调 整方法的不足而出现的规则。非国家法属于人类学家所讲的"小传统",属于大众文化;而国家法则属于相对应 的"大传统",属于精英文化。国家法是民间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一点上看,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 融合的。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还是要以国家制定法为价值主导,但绝不是将其强行推进到民间社会,而是 强调二者的互动,即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既以非国家法补充国家法,又用国家法整合非国家法, 二者共同起作用,致力于现代化法制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20.
罗马法衰落原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罗马帝国灭亡直接导致了罗马法的衰落 ,但从构建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 ,就会发现罗马法衰微的更深层次原因 :其一 ,罗马法没有确立法律至上的理念 ,导致在实践中未能建立起良好的分权制衡和监督机制 ;其二 ,从罗马政体形式上看 ,国家权力仍被少数人控制不可能实现法治 ;其三 ,罗马经济在本质上是农业经济 ,农业衰落导致罗马法逐渐推动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其四 ,罗马法的自身局限性导致它不可能作为一种良法形态长久地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