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友良 《求索》2012,(1):95-97
中国传统社会家国一体、忠孝相通和整体主义的特征,造成了公共生活伦理的"家庭化"、"专制化"、"工具化"。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实质上是一个批判与继承的问题。要实现传统公共生活伦理的现代转化,必须历史主义地对待、科学地扬弃、与现实生活对接。中国传统公共生活伦理思想是现代公共生活伦理建设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现代政治生活与政治伦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政治生活具有普遍性、程序性、公共理性、人类关怀性等等特征。现代政治生活也正是具有这些基本特征影响人类资源分配的活动。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存在三大基本的政治伦理问题:传统政治伦理与现代政治伦理的冲突;现代国家建设与政治伦理转换;公民教育与政治伦理。完善与发展中国的政治生活,需要不断研究和解决这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
信用与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颜晓峰 《新东方》2002,(3):53-55
信用是一种交往伦理、契约伦理和未来伦理。人的社会化愈益普遍,社会交往愈益复杂,信用文明也就愈益进步。信用保证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降低了社会的交易费用,扩大了社会的交往范围,增加了信用主体的无形资产。信用文明重在建设。  相似文献   

4.
王海静 《传承》2009,(4):154-155
受现实和传统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契约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契约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契约失灵现象严重,交往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构建现代社会的契约文明需从培养公民的契约意识,建立健全契约交往健康运行的各项保障机制及加强契约伦理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儒家伦理中有许多带有形式化的理论或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公德建设和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诸如儒家伦理中的公共交往原则、核心道德观与价值观、实现途径等,应将其具有形式化的内容与当今社会作有机结合,其中的历史局限和不足,也可借鉴西方社会的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6.
受现实和传统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的契约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契约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契约失灵现象严重,交往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构建现代社会的契约文明需从培养公民的契约意识,建立健全契约交往健康运行的各项保障机制及加强契约伦理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做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这一思想为后来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确立了一种崭新的致思路径.葛兰西在吸纳马克思理论遗产的基础上,从西方社会已经变化了的现实出发.由把市民社会主要看做是经济交往关系,转换到把它主要看做是一个文化交往领域,看做是一个建构公共理性和生成公共伦理的社会空间,进而实现了市民社会理论研究题域的时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作为"伦理生活"的实践探讨的是"伦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问题。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取代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的自我反思,把民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基础,实践和伦理生活都被囊括在交往行动之中。沿袭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分析框架,霍耐特实现了从"语言交往"到为实现道德认同而进行的"承认斗争"的转向。然而,哈贝马斯关注的是语言交往和实践商谈的程序条件而忽略伦理的实质内容,霍耐特承认交往实践中的形式的伦理生活缺乏一种伦理的本真意义,"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仍是一项未竟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如今,网络公共领域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网民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平台,主体独立性消解、网络交往理性缺失、网络空间公共性弱化,是当前亟待破解的三大问题。构建网络公共领域新秩序,要秉承正确的网络空间治理理念,加强网络公共领域法治建设,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两型社会"建设城市规划主体面临着伦理问题,其原因根源于"两型社会"建设中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中西文化冲突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强化城市规划主体的责任伦理、提高城市主体的道德素质、加强制度建设,是解决"两型社会"建设城市规划主体伦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社区的安全稳定与井然有序是实现城市基层社会善治的根本保障。"社区精神"作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对当地社区公共生活的共性认知,对缓解社区治理场域中的矛盾问题、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种种需要,带动城市基层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景下,充分考虑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环境与时代特征,有效培育社区精神的着力点在于:理论探析社区精神及其培育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和主要功能;现实考察社区精神培育的发展脉络、典型经验与现实困境;全面探寻以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式培育社区精神的长效路径,最终提升城市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质量与社会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建构诚信和契约社会是建构公民社会的新型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人的交往关系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能力充分发展和发挥的现实基础、自由个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们必须面向现代、面向全球,借鉴西方诚信文化和契约文明的精髓,实现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强化制度伦理和民主法制建设,优化伸张诚信、弘扬契约精神的法治环境,完善市场竞争和政府监控机制,培育人们诚信与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进城农村务工人员的日益增多.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养如何,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因而.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城市公共生活文明素养.使其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成为当前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对民族整体生活的精神性把握就是伦理精神。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着现实上的与观念上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是道德革命思想启蒙的困境;另一方面是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现实。就其理论逻辑而言,唯物史观对民族伦理精神的激活,体现为自我主体(主观道德)—世界(社会实体)—实在主体(伦理精神)的辩证发展。就其主体形态而言,从早期共产党人的伦理觉悟到唤起人民的精神主动,伦理精神从主观形态转变为客观(现实)形态,实现了精神突围,构成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就其历史形态而言,作为共同体生命原则的伦理精神的创新发展,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百年团结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伦理精神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5.
城市文化伦理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分不开。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道德伦理问题,对这些文化的反思和解答有利于城市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城市社会稳定和谐。道德实践在城市社会的重要性,在于如何在社会生活中遵守道德,以利于城市社会的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仇和 《群众》2007,(8):8-9
在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利用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彰显城市个性特色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城市社会生活的真实舞台,还是引导城市有序发展的必然途径。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  相似文献   

17.
韩军芳 《前沿》2012,(14):45-47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理论和思想观念形成理论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克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要求和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需要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有四种:对话模式、活动模式、生活模式和网络模式.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拓展了行为主体间交往的广度,增进了其交往的深度。而现代社会在个体独立性、自主性不断增强的同时,也在努力培育一种公共、平等、普遍的精神,奠定一种共识的价值基础。正是以这种主体间交往的拓展与深化、寻求公共精神的建构与共识为时代背景,公共哲学思潮应运而生,其中,"公共理性"作为一个关键的范畴,应该予以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代公共文明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环境面貌、公共秩序状况、社会服务水平、城市文明风尚的综合反映,其基本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中国礼文化的精神内涵,经过创造性转化,完全可以适用于现代公共文明建设,并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公共管理伦理缺失之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公共管理主体自律意识薄弱、外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不良刺激、公共管理伦理精神及其教育制度建设的滞后是导致公共管理伦理缺失的主要原因。应对由此所引起的腐败、失信等问题,政府部门应当明确公共管理伦理的作用领域及其相应规范,重视公共管理伦理环境建设,加强对于公共管理组织及其管理者的伦理精神教育,从社会心理层面上消除腐败动因,对公共管理行为强化过程监督,对各种腐败行为加大惩治力度,以塑造道德典范推动公共管理伦理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