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伯中  刘放桐 《探索》2006,1(2):174-178
国内学界通常错误地认为马克思早年先后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三个阶段;他早年的政治哲学立场是卢梭式的民主主义立场;其哲学基础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命题。通过对马克思早年所有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真正民主制国家”意义上的政治批判才是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活动的中心;而马克思的立场与卢梭等等近代哲学家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虽然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但在官僚制国家与真正民主制国家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
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到德国古典历史哲学,“市民社会”发生了从“建构”到“批判”的历史性转折.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继承与批判,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把黑格尔倒置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用现实和历史的视角,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了市民社会,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予以了完善的科学概念并形成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5,(11)
"市民社会"概念始于西方,其含义不断演变,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和国家并没有彼此之分,直到黑格尔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虽然他在《法哲学原理》中赋予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义,但是他站在了"伦理观念"的角度来诠释市民社会,并没有离开他的"客观精神哲学",这也就导致市民社会理论停留在唯心主义范畴之列,并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后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扬弃,赋予了新的含义,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构建市民社会起着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雷 《理论学刊》2020,(5):22-31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在寻求政治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宗教和黑格尔国家观为批判对象,着重阐发了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的思想,认为人民主权需要民主制来维系。但是,民主制中的人民主体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分裂。在实现社会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产生世俗束缚的根源,"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劳动对于人的本来意义,着重表达了人民在劳动生产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人民主体应真实展现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中,这对于新时代处理好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背景和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分离,其核心内容为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第三阶段为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现代性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下讨论了国家异化的问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张力中,马克思认为国家具有普遍性却是抽象的,市民社会具有特殊性却是现实的。普遍性要通过特殊性决定,但还应立足于现实性上。将抽象的"公民性"复归于现实的"市民性"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也才能解决国家异化的问题。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资本批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通过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分离揭示资本主义国家共同体的虚假本质,通过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货币共同体的物象,通过剩余劳动批判资本共同体的剥削本质,科学论证真正共同体代替虚假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真正共同体"的价值意蕴,批判西方垄断资本操控的霸权主义国际秩序,积极倡导建立平等互惠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8.
秦俊 《唯实》2004,1(1):8-11
国家与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关注的两个重要概念。从评“科伦日报”的社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这三个文本来看 ,国家概念的不断完善始终以市民社会研究的突破为理论前提。就国家来研究国家 ,只能得出唯心主义的理性国家观 ;只有以正确解构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为先决条件 ,才有可能科学地理解国家概念 ,这也正是马克思后来提出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傅小英 《湘潮》2013,(5):11+17
马克思在早年工作期间,曾"遇到了不得不对现实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了新的理论探索,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由于这时他还没有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其市民社会理论带有浓厚的政治哲学色彩,但其中体现出来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思想以及孕育人类解放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瞿磊 《求实》2005,2(5):4-6
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性审视,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政治思考的共同生长点.黑格尔主张以理性国家克服古典经济学的市场自发和谐论.通过对黑格尔理性国家的批判,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的"头足倒置",以人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双重存在的异化,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得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结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梳理这一早期思想,为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包括两个层面:其一,马克思以哲学革命为基点,深入市民社会内部,探寻市民社会的物质基础,创立广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其二,马克思通过深层领悟黑格尔哲学,跨越英国古典经济学市民社会理论的栅栏,建立狭义的市民社会理论,为哲学革命注入新的内容。马克思在狭义的市民社会理论中,没有满足于外在的批判,而是深入到市民社会的的内部,客观分析了市民社会的特征和矛盾,从而客观地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暂时性。  相似文献   

12.
臧峰宇 《求实》2007,1(10):32-35
从颠倒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角度出发,马克思在详尽论述市民社会的同时,对其加以深刻的哲学—经济学批判。这种批判开始于马克思诉求政治理想的早期,经其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等领域的多重审视,完成于《资本论》及其手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批判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指出现代政治国家的弊端,勾勒了人际和谐交往图景,从中不难看到,市民社会的扬弃与人的异化的消解同步,超越市民社会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阐述市民社会的理论体系.然而,各个时期对于市民社会理论的探索却奠定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最初,“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在探究黑格尔法哲学时继承了的黑格尔的一个词汇.随后,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对市民社会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探索,马克思奠定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最终,随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不断成熟,唯物史观也最终得以确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内在分裂与人的异化、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性本质与对统治阶级利益的守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与对统治阶级地位的辩护三个角度,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共同体的虚幻性。马克思着重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消灭、阶级分化的消除等视角,探讨了通往真正共同体的现实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路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应为逐步迈向真正的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家与社会二元的理论建构起源于近代。"社会"最初被视为与政治国家相对立的市民社会状态。在马克思那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随着社会利益分化为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两大相对的体系,整个社会就从逻辑上分裂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两个领域,前者是"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后者则是"普遍的公共利益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1]。由此引申开去,社会领域显化为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之外  相似文献   

16.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政治哲学。他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最终导致了市民和公民的分裂,这一分裂意味着个人要么是纯粹个体和利己的存在者、要么是纯粹普遍和虚幻的存在者。为此,他提出只有人类的全面解放才能彻底消除这种分裂,才能使市民与公民统一于个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是以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民为治理主体,在遵循人民主权、社会公仆、议行合一、廉价政府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治理的监督、利益关系的协调、公共服务的提供,来满足人民的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需要,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自我管理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作为一部过渡性作品,是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的重要路标,这部手稿所绘制的马克思自身思想新飞跃以及同黑格尔理论交锋的图景背后蕴含了复杂的显性和隐性等多重线索。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神秘主义的批判凸显了其一般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对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历史性变化的考察使其进一步转向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对市民社会经济性质的初步揭示也构成了其实现无产阶级立场的转变、开启新的研究方向的先在契机和直接问题意识。正是由于这种最初的理论尝试,被思辨哲学家所忽视的市民社会才开始进入马克思的研究视域,进而为马克思真正超越唯心主义的理论局限、踏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征途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朱晓红 《唯实》2012,(2):78-81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审视、清算和批判,揭露了黑格尔在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法的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法哲学观,实现了在法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突破和超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法哲学观。马克思的法哲学观为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当代中国转型时期国家和社会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法哲学是一种绝对的观念,而且是一种颠倒客观世界本质的世界观,但是其中所涉及到有关"市民社会"经济学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经济学探究的缘由入手,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黑格尔法哲学的经济学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