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田志文 《求实》2012,(10):54-57
从客观根据与主体根源的视角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价值的生成根源。当代中国的政治价值不是西方政治价值话语在中国的普世化,而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改革发展实践活动规律中生成的。当代中国的政治价值是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规定。当代中国政治价值生成的主体根源是最广大人民,当代中国政治价值的享有主体、建设主体和评判主体是最广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其提出者和倡导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全新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始终不渝地为完善和发展人民民主政治而探索创新,使这个制度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提高、文化进步、公平正义、民族团结、国力增强的有力保证,并以建设性的态度、主体性的思维,吸收世界政治文明的最新成果,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民主发展的丰富实践,把人民民主政治推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履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福州民不聊生、积贫积弱的局面。总结福州民生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主要经验,对进一步推动福州民生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7.23”重要讲话中指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随着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的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的提高,中国共产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在社会建设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与社会、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带领人民落实当家作主权利,不断满足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来展开执政逻辑和发展脉络。并以此为价值中轴,形成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理论。一、“人民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核心价值创新社会管理,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就是在尊重人民主体性和当家作主权利的基础上,党的组织更好地服务民生,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过程。它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以民生改善为根本的社会管理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不断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过程。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国民幸福指数的概念被许多学者反复提及。正在施行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将重点从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过程,并突出了“人民幸福”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共同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主体结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文化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它不仅是幸福民生、健康民生,更是政治民生,是文化之本、民生之魂、和谐之基。云南文化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是公共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才能有效改善文化民生,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9,(12)
纵观陈云70多年的革命生涯,他始终心系人民、关注人民生活。他认为,要从群众角度出发改善群众生活,改善群众生活才能发动群众;要大力发展生产,尊重群众主体性,调动人民积极性;要认清党的使命责任,把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作为政治问题来抓;要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价值归宿,综合平衡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人民主体性进行解读,可以将人民主体性思想概括为:人民是实践创造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归宿、价值评价的主体。文化是人民实践的创造物,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人民对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的积极情感体验,这种自信要通过人民表现出来。概括来说,当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坚持与发展,对理论创新的热情与自觉,对文化创造力的重视与应用。而这些基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展开的活动始终贯穿人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是一个现实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历史生成与其主体性的生成是同时同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表现为意识的主体性和能力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的生成经历了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感性形态向理性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以主体政治能力的成熟为基础的,而主体的政治能力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通过政治实践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预先给定的、先验的存在,也不是自封的、永恒的存在,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在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锻造基础上形成并不断获得和确证自身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既是一个现实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历史生成与其主体性的生成是同时同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表现为意识的主体性和能力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的生成经历了自发形态向自觉形态、感性形态向理性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以主体政治能力的成熟为基础的,而主体的政治能力是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通过政治实践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是预先给定的、先验的存在,也不是自封的、永恒的存在,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在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锻造基础上形成并不断获得和确证自身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公民伦理是西方文化语境的产物,西方自古希腊以来萌发的民主到启蒙之后确立为人的主体性和公民社会的权利向度。公民伦理的自主和平等的特质决定了它是一种以权利和主体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权利伦理,是以现代政治国家为背景和基础的公共道德。当代中国建构公民社会和培养公民伦理,应发展公民作为公共生活主体的权利主体性与道德主体性。在公民教育中以权利向度启发公民作为公共主体的角色定位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2.
从1949年到1956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新生政权,毛泽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思想并付诸实践,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保障人民公共安全。这些思想和实践契合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做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政治革命同步、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工业建设的大局之间寻求平衡,并实现了毛泽东亲力亲为与中央领导集体群策群力的有机统一。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民生问题的一些思想在实践中出现偏差,但依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3,(7)
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时代转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考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整个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的主体,他们在互动交往中共同发挥能动性作用,具有主体间性。要通过培育主体间互动交往的情感基础、提升主体间互动交往的能力水平、丰富主体间互动交往的对话内容和优化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网络环境,实现主体间有效的互动交往并在实践中感召、塑造和引领主体的网络生活方式,实现其思想道德认识从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转化,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总理一职。上任伊始,他把民生作为政府的经常性和根本性任务,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时期,他妥善处理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从我国实际出发,按照农轻重次序、综合平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路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水利工程具有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与环境等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2022年,省水利厅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供水安全,使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02,(9):23-2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但其核心和精髓应当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在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上,社会主义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统治,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推行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使人类政治文明的主体性扩展到了大多数民众。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是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脉,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面对并给予解决的政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始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高度论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从理论上构建了改善民生的战略框架,从政策上提出了改善民生的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执政能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改善民生思想对于做好当前的民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立荀 《新长征》2013,(3):46-47
<正>肩负民生重担,责任重于泰山。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准确把握、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把富民  相似文献   

19.
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民生问题并提出建构民生伦理的任务,是研究民生问题的一个全新视野。当代中国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以政府为主导的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即政府努力构建一套公平正义的民生制度;以社会为主体的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以及人民群众在民生伦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民生问题并提出建构民生伦理的任务,是研究民生问题的一个全新视野。当代中国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以政府为主导的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即政府努力构建一套公平正义的民生制度;以社会为主体的民生伦理建构的实践路径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以及人民群众在民生伦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