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认定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特别是边缘年龄、临界点年龄的认定,在实践中存在许多复杂情况。如果临界点年龄证据不确实、不充  相似文献   

2.
葛雪 《法制与社会》2014,(15):254-255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长久以来都是未成年人刑事检查工作的难题。年龄的大小以及是否成年,都将关系到未成年人是否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刑罚量刑幅度。倘若年龄认定有所偏差,很有可能导致导致无罪之人受到法律制裁,也有可能导致已经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犯罪嫌疑人逃脱惩罚,导致案件审理的不公正。近些年来,由于社会、法律以及国家对未成年人的重视程度加深,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认定问题,也逐步成为庭审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年龄问题在少年审判中具有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但由于多种因素,在大量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年龄非常难以认定。着力于根本解决该问题,提出3种化解策略:一是规范证据认定规则,重塑法律真实;二是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年龄警告"程序,通过审前过滤机制将年龄问题尽早显性化;三是以证据类型和抗辩性质为界分,适当调整举证责任分配,减轻审判压力,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4.
一、未成年人犯罪年龄的认定对未成年人犯罪年龄的认定主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高法解释)规定:“对于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确实无法查明的,应当推定其没有达到相应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本解释所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案件。刑法第17条规定的“周岁”,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周岁生日的第2天起算。二、我国现行法律对…  相似文献   

5.
刘立霞  张晶 《时代法学》2009,7(4):15-24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的重要表征,也是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本身、法官认定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心证以及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与人身危险性的相关度等方面存在着模糊性,因此,有必要运用模糊理论综合评价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以期准确认定未成年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赵刚 《天津检察》2009,(1):22-23
对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审查与认定是界定成年人犯罪与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问题,而犯罪嫌疑人年龄证明的书证主要来自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证明。在检察机关审查批捕、起诉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户籍年龄与自报年龄、实际年龄不一致的问题,对此应注意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7.
王珏 《法制与经济》2009,(4):62-63,65
刑事责任年龄是现今各国认定刑事责任能力的统一依据,是确定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与未成年犯罪及未成年保护息息相关。我国目前主提高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合理?结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原则,从责任能力的实质、刑罚目的以及国际立法规定,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最低责任年龄。  相似文献   

8.
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直接涉及到是否应当负刑事责任,负何种刑事责任,应处何种刑罚等问题。《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司法解释都对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明确的特殊规定,查证犯罪嫌疑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真实出生日期是刑事诉讼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同一个犯罪嫌疑人有多个不同内容的年龄证据,导致难以认定其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承担何种程度的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应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正确调取、审查、判断、采信犯罪嫌疑人年龄证据,做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相统一。  相似文献   

9.
第一,对《解释》第4条中确定未成年人年龄的“相关证据”的理解。《解释》第4条规定“相关证据足以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但是无法准确查明被告人具体出生日期的.应当认定其达到相应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相似文献   

10.
顾文  徐衍 《犯罪研究》2014,(4):69-74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实施刑法禁止的犯罪行为所必须达到的年龄。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④以及是否适用未成年人特殊刑事司法政策等刑事处断中的关键问题,因此,高度重视刑事责任年龄证据的审查已成为检察机关的共识。以我市某区院为例,2011年至2013年提起公诉的未成年被告人中,经审查后改变公安机关认定未成年人出生日期的占总人数的20%。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面对诸多用于证明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据,检察机关在审查及采信时仍然会难以取舍。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 一般刑事案件中,我们是根据犯罪嫌疑人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证明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但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户籍证明经常会受到质疑,经过调查,也确实有部分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年龄与户籍证明上的年龄不一致。总结本院办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笔者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未成年人侵权责任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未成年人侵权责任能力在侵权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关系到未成年人致害侵权责任的认定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运用,但我国《民法通则》对于侵权责任能力并没有直接作出规定,只是通过监护人责任的相关条文予以体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就我国现行立法的相关制度进行检讨,通过对现行立法的检讨、学者建议稿的评析以及对域外相关法律制度的借鉴,对未成年人侵权责任能力的相关立法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06年1月23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第六条规定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四个问题进行探析,即明知被害人为幼女和被害幼女的过错对认定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刑事责任是否存在影响,如何评价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在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中奸淫幼女的行为以及与他人共同实施奸淫幼女行为.  相似文献   

14.
徐鹤鸣 《法制与社会》2010,(28):268-269
对刑事被告人的年龄认定是刑事检察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对此,立法应明确确定人出生日期的依据及其的证明力顺序,确认未成年人年龄证据采集的主体,认清骨龄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发挥其应有的证明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邵旻  陈楚 《犯罪研究》2023,(1):106-11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一方面契合修复性司法理念,体现刑罚个别化原则,另一方面也符合刑法谦抑性品格以及适应起诉便宜主义的要求。司法实践在认定涉罪未成年人“悔罪表现”时往往以犯罪行为发生后的表现来推定其主观认罪、悔罪的心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而且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考察体系。为充分发挥附条件不起诉的制度功能,对涉罪未成年人“悔罪表现”的认定应当采用全面、动态认定的路径,包括考量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以及监督考察期限内的具体表现;并辅之以建立科学合理监督考察体系,包括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日常监督考察工作,优化监督考察期限的设置,实现帮教活动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刑事责任年龄是现今各国认定刑事责任能力的统一依据,是确定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与未成年犯罪及未成年保护息息相关。我国目前主提高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合理?结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原则,从责任能力的实质、刑罚目的以及国际立法规定,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最低责任年龄。  相似文献   

17.
苏童 《法制与社会》2011,(18):281-282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我国出台了许多措施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在适用刑法时候给予特别对待,需要刑事政策给予特殊的规定,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特殊的关注。本文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如何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进行了设想,以使我国刑罚体制更加人性化,在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使公平与正义的理念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8.
胡巧绒 《犯罪研究》2011,(6):98-101
在目前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实践中,大量被告人对公诉方就刑事责任年龄认定依据的《户籍证明》等证据提出抗辩,却不承担任何证明责任。司法机关因被告方的抗辩事由,花费大量精力去查证,结果往往又徒劳无功。这不仅违背司法证明的合理性,而且严重影响诉讼的效率。本文拟就被告人应当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抗辩事由承担证明责任的有关问题,略表拙见。  相似文献   

19.
《北方法学》2021,(3):151-160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法》第17条的修订无疑开启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新纪元,但就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合理性以及"情节恶劣""专门矫治教育"等法律规范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与适用性,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未成年人犯罪构成具备固有特性,就目前争议最大的刑事责任年龄、专门矫治教育和情节恶劣认定标准问题进行审思探讨过程中,必须立足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借鉴域外相关法律制度,遵循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与社会多元文化价值需求,确立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政策作为贯穿于司法实践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科学性与操作性的建议,方可有望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促进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因未成年人身心的特殊性,公安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遵循特殊的处理原则。在未成年人抢劫犯罪案件中,对于普通型抢劫罪、转化型抢劫罪、携带凶器抢夺型抢劫罪的认定,应按照未成年人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