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目前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处理中地关系的两个模式:“收权放权”模式和“公税制”模式,对中地关系作了“经济──政治”的结合研究,廓清了影响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两个方面:政府间关系和政府外关系,指出了两种模式的不同(只从政府内关系讨论中地关系),为处理和认识中地关系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政府外关系的视角。文章在比较研究中对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两对关系作了相关分析,提出认识和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必须规范好与社会的关系,明确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角色和政府职能,走正确处理政府间关系和政府外关系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没有进入一种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哪些利益归中央独享,哪些利益归地方独享,哪些利益是中央和地方共享,缺乏清晰界定,使中央与地方之间无法形成一种制度化、稳定化的利益均衡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时期政区层级变化的角度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问题。每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较大调整都会伴随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而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也影响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一部地方行政层级变迁史就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断调整史。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不同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中,二者的行为逻辑具有显著的不同,进而影响到地方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我国形成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持续推动制度创新,我国逐步找到解决治理困境的出路,促进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正> 第一,地方政府应形成一种责权利相对应的自我约束和调节机制。中央在调整与地方利益关系的同时,也要调整与地方调控的权限关系,把利益、调控权和责任结合起来。具体来说,中央和地方之间要明确各自的事权,即哪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国家治理中,不同的中央—地方关系模式中,二者的行为逻辑具有显著的不同,进而影响到地方治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我国形成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通过持续推动制度创新,我国逐步找到解决治理困境的出路,促进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曹振伟 《传承》2009,(2):134-135
省级政府大部门权力三分不仅要求明确部门职责、遏制部门利益的需要,而且是省级地方政府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中地位的要求。大部门权力三分有部内权力三分模式、部际权力三分模式、大部门权力大三分模式。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大部门权力三分的模式并不能采取如上的任何一种模式,而是借鉴和吸收它们的优点,设计一个混合大部门权力三分模式。  相似文献   

8.
省级政府大部门权力三分不仅要求明确部门职责、遏制部门利益的需要,而且是省级地方政府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中地位的要求.大部门权力三分有部内权力三分模式、部际权力三分模式、大部门权力大三分模式.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大部门权力三分的模式并不能采取如上的任何一种模式,而是借鉴和吸收它们的优点,设计一个混合大部门权力三分模式.  相似文献   

9.
转型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建构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转型时期要建构转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权力 ,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在加强中央权威的同时还应扩大地方的权力 ,还须建立地方利益的表达与平衡机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陈新 《理论月刊》2014,(4):112-115
在宪法话语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我国第一部实现中央与其组成部分——香港关系法治化的法律文件。它规定了中央与香港各自专有职权、共有职权及双方职权冲突解决机制,使二者关系走上法治化轨道。中央与香港关系法治化的实现,是由香港特殊的历史地位、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制定方式及香港法治传统等因素决定的。当然,在二者关系法治化进程中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如,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与中央关系、权力冲突协调机制及有关组织机构的性质地位等。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确立的中央与香港关系法治化模式,对整个国家范围内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再思考刘建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关系之一。各国政府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共同课题。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2.
沈德理 《新东方》2008,(12):23-27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形式,这就是经济体制转型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即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省级经济特区创新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而经济体制转型正是催生省级经济特区及派生出它与中央政府新的博弈关系的主要原因。回顾和研究这一关系,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权利界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0,(12):88-89
皇娟住《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国家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中央政府合理规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能力。虽然我国中央政府集中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人事权,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以及对地方政府官员以GDP为纲的考核标准,使得当前我国中央政府在规范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尚有不足,这是我国国家能力不足的一种表现。导致这种现象产生深层次的原因与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郑毅 《岭南学刊》2011,(5):63-67
学界目前对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问题的必要性的探讨并不深入。事实上,就理论必要性而言,这一研究既是制度深化的基本规律的体现,又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各相关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必然结果。就现实必要性而言,不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失调需要以法治手段加以矫正,而且中央与不同类型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呼唤宏观、基础性的研究。此外,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研究为客观实践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地方利益形成与地方权力扩张的挑战──“现代化进程中的利益重构”系列之三桑玉成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一种利益在悄悄地形成,那就是大大小小的地方利益;有一种关系在悄悄地改变。那就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如果说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尽管有那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  相似文献   

16.
超大社会是中国最大国情,以超大社会的视角研究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中国历朝各代的兴衰明灭,当今世界其他主要大型社会的集权与分权的权衡,为构建适合超大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足以借鉴的智慧。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与地方关系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中央与地方权限的集分平衡。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历来是一个亘古不衰的话题。文章着重对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宪法及法律层面的梳理,对现有的法律文本进行规范性分析,对中央与地方关系非法治化导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西方国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地方债务管理模式的选择:理论框架、国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控制和防范债务风险是地方债务管理的目标,这一目标通过金融市场约束、地方政府自我约束、中央或联邦政府的控制三种机制实现。每一类地方债务管理模式主要通过某一种实现机制发挥作用。一国对地方债务管理模式及相应实现机制的选择主要受到金融市场的健全程度、地方财政自律性、地方财政自给程度、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对代表性国家的比较分析表明,以上主要影响因素的特征与地方债务模式的选择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中国长期以来对地方债务采取行政管理模式有其必然性,未来较长时期中央政府控制仍将是有效的机制。为了逐渐建立地方债务硬约束,管理模式应适时从行政管理转向法规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国家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一个时期里,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长期在不合理状态中运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改革开放后,中央与地方关系虽然打破了旧的格局,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但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仍然是一个难题。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深入探讨和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过程的考察,在』总…  相似文献   

20.
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无外乎是财政、金融和资源配置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经济关系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利益分配格局问题。而与利益相联系的则是权与责的划分问题。因此,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是要合理分配、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利益与权力、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1979年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经济管理权限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目前中央与地方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