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散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散文的情感、意境、哲思、语言以及形散神聚的整体形象,为我们把握散文的美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意境之美是中国艺术美感魅力之所在,中国园林文化的核心就是追求意境美。作为中国山水文化景观典范的西湖,其文化与美学研究必须深入到景观意境这一核心价值,但目前缺乏这一课题系统的深入认识。认为,西湖文化的核心美学价值在于艺术点化自然而历史升华的意境山水之美,它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天地人神交融对话、和谐共在的景观意境。  相似文献   

3.
艺术中的风景画之美,是人对自然爱的结晶,一幅好的风景画应是气氛、情调、意境的完美体现。风景美是永恒的。因为自然是永恒的、让我们投入自然的怀抱,体验表现自然美及风景画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小说家的张洁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张洁的散文是自身性情的展露,她的文字总能穿透现实的尘雾而抵达真实的生命本身,是作者的心灵自传。张洁尝试过多种风格的散文写作,包括柔美的、淡定的。她的游记散文随性、洒脱、真切、动人,虽较少描绘国外的自然风光,却更执著于表现人情世态,依旧彰显出鲜明的人格个性和女性特有的认识方式。张洁是一个生活型的作家,她对艺术的理解是禅宗式的,尤其讲究对艺术真谛的领悟。  相似文献   

5.
"余裕"美是鲁迅散文的魅力之一.鲁迅从日本夏目漱石倡导"余裕"小说得到启发,在散文创作中注重夹杂闻笔、"游离"题旨、舒缓语句.鲁迅散文的"余裕",有一种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是对现代散文艺术规律的不懈求索和虔诚守护.  相似文献   

6.
赵凯 《理论建设》2007,(3):60-61
梦幻与悲怆是鲁迅散文的审美意境,隐喻与象征是鲁迅文学作品常见的艺术手段;鲁迅作品中生发出来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在当代仍有鲜明的理论指向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水墨画家、词人周逢俊,斋号松韵堂主人,家乡安徽巢湖,现居北京,以山水、花鸟画知名。我与画家素昧平生,但读了他的水墨画和诗词、散文,却犹如旧友重逢,倍感亲切。从他的作品中我读出了类似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他对家乡山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眷恋的深情。因此,我用“诗中意境,梦里家山”来概括他的水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由气、阴阳、五行、八卦组成的 ,因而中国艺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成长 ,其艺术的审美境界也就具有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特点 ,西方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典型”而中国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则是“意境”。阳刚美和阴柔美是意境的美学特征之一。在中国的《周易》哲学里阴阳是一切生成变化的总根源。它们在对立统一之中生变衍化 ,以致无穷 ,由阴阳可以衍化出一组组对立并存的概念 ,刚柔、动静、开合、升降、上下、聚散、黑白、粗细、虚实、曲直、天地、男女、尊卑、父子、夫妇、昼夜、明暗、冷热、……几乎可以无穷地延…  相似文献   

9.
周健伟 《世纪桥》2009,(13):55-57
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月”字出现了十五次之多,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意象。无论对于诗篇的艺术结构,还是其情、景、理水乳交融的意境之美的形成以及主题与情感的表达,“月”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月”这一中心意象在诗篇中作用的论述,对这篇名作的艺术结构、意境特征以及思想情感内涵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试说朦胧美     
说到朦胧,可能会引起晦涩、模糊的嫌疑,这不免流于片面。朦胧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美,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一大特色。它与含蓄不能划等号,但亦很难有鸿沟,诉诸  相似文献   

11.
正1934年初春的一个晚上,戏剧家左明陪伴作家赵清阁去看望鲁迅。鲁迅知道赵清阁能诗善文后,便说:"写散文要富诗意,作新诗对写散文有帮助。散文无论抒情和叙事,都必须辞藻优美、精练。然而更重要的是,诗与散文都应言志,不可空洞无物。"从此,赵清阁更醉心于文艺创作。她一生著述颇丰,出版了50多部、总计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在重庆,赵清阁度过了她文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擅长戏剧和小说创作的她,活跃于重庆文坛,为抗战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以反映湘西苗族儿女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系列小说、散文,奠定了他在文坛的重要地位。而沈从文散文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朴素的纪实美、浓烈的人性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苍凉凝重的悲剧美、神圣执着的生命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讨,提出要将说话美、意境美、表演美、生活美及自然美带入课堂。  相似文献   

14.
杜啸尘 《理论学刊》2004,(8):122-124
18世纪以来兴盛的英国散文随笔 ,对中国五四新文学创作中的散文体式影响极大。梁遇春与钱钟书二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英国随笔的影响 ,但同时又都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特征和气蕴。他们的散文个性鲜明 ,饱含睿智 ,笔底万象却能以诗情笼罩 ,这种随笔体散文在艺术上独树一帜 ,开创中国散文史上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词是东方美学集大成的典范,她汇集着历史、民族、时代美学的涓涓细流,博采众长,通贯精华。读毛泽东的诗词如走进瑰宝云集、熠熠生辉的艺术宫殿,多彩多姿,美不胜收。她有朝气蓬勃的阳刚美,有朴素自然的和谐美,有幽默风趣的诙谐美,有雄壮苍凉的悲壮美,有辩证启迪的哲理美,有气势磅礴的奇特美。  相似文献   

16.
散文诗是用散文式的语言来表现诗意的一种自由体诗,是一种既具有散文特点品格又具有诗歌特点品格的、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文体,是散文和诗凝汇沁透的产物。 然而散文诗的根本特点,仍然在于它是“诗”的种属,属于“诗”的范畴,因此具有诗的特点和品格乃是主要的,指的是诗意、诗情,即诗的意境,诗的感情。正如柯兰所说:“不管形式如何,它归根结底应该是诗,只是形式上不同于诗而已(《散文诗杂感》)。许多诗论家也持同样观点,认为“散文诗并非一种边缘文体,因为它的基本素质是属于诗的”(谢冕:《散文诗的世界》),“散文诗是不分行的诗,仍然是诗,不是散文”(野曼《诗、散文诗与散文的联想》) 虽然散文也富有诗意,但散文诗毕竟不是散文,它的意境的提炼和文字的凝炼都比散文要求更高、更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不但是一位威振环宇的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名扬四海的杰出诗人。在公开发表的毛泽东50首诗词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洋溢着一个“美”字。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本文仅就其意境美进行微探。 意境新颖、独特 毛泽东的每首诗词都创造了一个新颖、独特的意境。例如:《沁园春·长沙》  相似文献   

18.
小说家可以靠一部小说一夜成名,诗人可以凭一组优美的诗歌享誉文坛,散文家则不可能因一篇散文名声大噪。原因何在?小说讲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把握好事件的冲突就能抓住读者的心;诗歌讲究语言的精练优美,讲究韵与意境;散文则讲究较多,既要求生动的人物形象(写人的散文),又要求精湛的语言艺术;既讲究情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9.
江敏 《揭阳论丛》2004,(3):71-72,65
本文论述贯平凹散文在创造意境方面具有真情实感,富有人情味;融情于理,富有禅意,精挑意象,富有表现力等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华正茂的梁衡就以山水散文一领风骚,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又以名人咏叹散文名噪文坛,多篇被收入中学、师范的课文。我采写和研究人物通讯四十余年,拜读了这位记者同行加同学的人物散文,自愧弗如,惭愧之余又得到诸多启迪和借鉴。尽管人物通讯的采写与人物散文创作有许多不同之点,也各有千秋,但又都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以文学手法来表现,相通相融之处颇多。那么,为什么梁衡的人物散文出手不凡,那么隽永耐读,让人久久难忘呢?我初学的体会是:苦苦觅“眼”,以意象美贯通全文;苦苦觅理,以哲理美独辟新径;苦苦用情,以人情美憾动人心;精心用典,以沧桑美辉映古今;精心打磨,以持久美铸造范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