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现在,人们从许多描写长征的文字资料中可以得知,当年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于哈达铺镇休整时,通过镇邮局里的国民党报纸,知道了陕北还有一块地方有共产党的组织和红军队伍,于是,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人开会研究,做出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安家的决定。然而,事实上,在看到报纸之前,毛泽东曾与当地的回族阿訇谈经论道,对红军北上落脚陕北心中已经有了底。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2.
报纸是促成长征落脚陕北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进驻哈达铺前后读到了《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多种报纸以及一些布告、传单之类的材料,初步促成了把陕北作为长征落脚点的决定。随后,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人在榜罗镇见到了更多的相关报纸,获得了更多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消息,进一步坚定了中央红军到陕北落脚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3.
贾拓夫在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报纸决定红军长征落脚点”的说法由来已久,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党史专著也都沿用此说。然而,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是由多种因素参与促成的,而各种因素发生的作用是在相互作用中进行的。新的资料证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苏区,除了敌人报纸提供的信息外,陕北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的贾拓夫,在长征途中多次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汇报了陕北根据地的详细情况,对党中央把陕北苏区作为红军长征落脚点起厂重要作用。陕北苏区老同志中唯一参加过红军长征的人贾拓夫,陕西省神木县人,1912年出生在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6年加人中国共…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哪里,是关系到长征成败和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红军长征落脚陕北是中共中央根据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的洮州会议,否决了张国焘的分裂错误,捍卫了党内团结,维护了中央权威,坚定执行了北上方针,促进了三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是实现红军长征落脚陕北战略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一张报纸定去向”,有失偏颇 长征落脚陕北,到底是在哈达铺,还是在榜罗镇确定?历来有所争议。目前学术界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中央领导人在哈达铺通过缴获的敌人报纸,得知陕北有许多红军的消息后,很快就作出改变俄界会议决策,将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这种说法的代表是杨材美同志的《红军长征去陕北是在哈达铺决定的》一文,该文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有“一张报纸定去向”的小  相似文献   

6.
正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结束了长征。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分别在甘肃的会宁、静宁会合,红军三大主力最后在陕北"落脚"。陕北成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红军新征程的"出发点"。吴起镇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落脚点"曾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维汉(罗迈)说:"在到哈达铺前,在河边的一个圩场上,我看见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刘少  相似文献   

7.
李亮 《党史纵横》2013,(3):35-37
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变了落脚点,直至最后落脚陕北。红军长征究竟几易落脚点呢?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红军长征五次变更落脚点:先是确定到湘西,以后相继改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在川黔滇边广大地区创造新苏区;到川西建立新的根据地;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  相似文献   

8.
正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红军战士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在长征中,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了英勇斗争和顽强的抵抗,经历了大大小小600多场战役战斗。从湘江之滨的鏖战到赤水河畔的奇兵,从嘉陵江上的搏击到泸定桥边的呐喊,从乌蒙山中的回旋到陕北"直罗镇大捷",红军长征中一个个战役、战斗所  相似文献   

9.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到了西北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却认为中央红军已经“力竭心疲,精锐尽失,歼灭自在意中”.在革命队伍内部,有些人看到红军人数锐减(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时只剩7000余人),也出现了悲观情绪.张国焘更是竭力散布“中央红军失败了”、“估计长征是失败”的悲观论调,妄图动摇军心.因此,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回顾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肯定长征的伟大成绩,总结长(?)的历史意义,就成为教育干部、鼓舞红军指战员继续前进、开拓新局面的一项迫切任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不久,在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批判了张国焘的悲观论调,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而且,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一诗中,对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艺术的概括.广大红军指战员也以喜悦的心情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采用各种方式庆祝长征的伟大胜利,借以教育、鼓舞自己和人民群众.当时,以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总结长征战斗历程的,当推陆定一、贾拓夫合写的《长征歌》和萧向荣写的《长征曲》.这两首长征之歌在根据地军民中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叶心瑜 《世纪桥》2005,(11):31-31
毛泽东慷慨赋诗颂长征 毛泽东于1935年刚到陕北不久,就 对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刻的阐 述。他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 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 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 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 长征吗?”  相似文献   

11.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连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原定的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  相似文献   

12.
1936年6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作为第一个西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由北平出发,经西安,进入红色区域——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新闻采访.他不仅采访了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红军高级将领,同时也采访了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一年后,斯诺把在红区的采访通讯编著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8年,该书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西行漫记》的封面是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号兵正迎着朝阳,吹奏前进的号角.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里,红军战士的军号就“吹”到哪里,《西行漫记》经久不衰,红军战士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红军长征目的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红军长征目的地的选择宋惜春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是关系到长征的成败,进而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红军把长征的目的地放在陕北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而是在长征途中经过反复探索,...  相似文献   

14.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落脚点的选择关系中国革命的前途。但是,长征最终落脚何处,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要取决于敌情的变化和敌我双方在军事上的较量。中国工农红军从开始长征到落脚陕北、奠基西北是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长征之初,党中央并没有打算来一个万里长征.也没有打算到陕北去。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在经济竞争,还是军事战争中,利用报纸获取对方情报的实例屡见不鲜,红军长征中,毛泽东就曾经通过几张大公报,得知了一些重要情报,从而确定了红军挺进陕北的目标。 前不久,91岁高龄的老红军干部、张闻天夫人刘英同志,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长征时,刘英同志是中央队的秘书长。她说:“毛主席、张闻天等人有一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说,没有军委二局,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军委二局是什么机构?它在许多人心中是个谜。笔者曾专访过原空军副司令员何廷一将军,何老当年在军委二局工作,对毛泽东的这个评价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  相似文献   

18.
散木 《党史博览》2008,(8):49-49
曾读《世纪》2003年第5期王鹏的文章《〈大公报〉一则报道决定红军长征终点》,文章的观点与收入王芝琛《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一书中的文章《到底是哪一张报纸“定乾坤”》相同,即都认为红军长征途中因党中央领导人偶阅天津《大公报》有关国民党在陕北“剿匪”的报道,这才决定把长征的“终点”确定在陕北。其实,关于决定了红军长征的终点的报纸,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追悼张思德的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发表已经70多年.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也已家喻户晓,超越时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张思德是1944年9月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然而人们很少知道,张思德还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斗的模范事迹,同样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6,(11)
正"一道道那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深秋时节,陕北高原依旧满目苍翠。走进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胜利纪念馆广场,一个正激情地吹着冲锋号的红军战士雕像映入眼帘,仿佛正在播放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就是他吹唱出来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登上象征长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250级台阶,站在高高耸立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前,听着讲解员深情讲述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