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法治既是优质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优质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法治体系、规范政府行政职能、完善司法监督机制、加...  相似文献   

2.
营商环境法治化面临法治意识淡薄、营商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完善营商环境法治化需要进一步强化法制保障;加强制度设计与非制度约束准则体系建设,营造公正的制度环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政府管理经济法治化水平;大力推进公正司法,充分保障投资者权益,为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商事活动提供法制保障;以法治理念大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和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3.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场深刻的政府治道变革,其叠加了服务型政府、数字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等多重治理理念与治理任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地方经济发展。既有研究对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动因及其激励机制的关注多是单向度和分散的,忽视了地方政府在优化政务、法治、市场营商环境中还存在的诸多不足。以“双向互动调试”为分析框架,发现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政策和举措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激励、经济激励和自主权激励等正向激励与考核、问责等负向激励间的结构失衡,以及激励机制设计中反馈机制的缺乏。因而,在正负双向激励机制与反馈机制互动的基础上构建调适性激励机制,能激发地方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积极性,推动我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举措卓有成效,政府主导是现阶段营商环境建设的关键。黑龙江政务环境存在体制机制欠缺创新活力、主动作为意识薄弱、政务服务不到位、肆意用权等问题,政务环境法治化建设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运用行政法治方式,完善法制、依法约束权力运行、规范行政执法、法治监督保障等策略,优化政务环境,助力行政法治营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5.
产权制度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以坚持依法、平等、全面等原则为核心,保护各类市场交易主体合法权益的产权法治,是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重要要求和保障。构建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需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产权法治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基础上,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产权法治建设,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权司法保护体制,全面履行法治政府职能,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经济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中营商环境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重要指标。优化营商环境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增强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更好扩大开放。我国努力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尤其是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当前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完善、执法不严以及行政审批效率低、司法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审判效率低、公众法治水平参差不齐以及部分市场主体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需要健全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以及严格依法行政、保证司法公正和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法治的保障,刑事司法应当以适度宽和的运行方式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刑事司法的运行应当秉持以下原则:在宏观层面,保持刑事司法政策的稳定性,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对于新兴行业保持一定的宽容性;在实体法层面,刑事司法的运行应当以规范保护目的限缩刑法的作用场域,以实质危害性作为行为入罪的标准;在程序法层面,刑事司法程序的启动和适用应当秉持谦抑性原则,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家人身权和财产权不受非法侵犯,在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的过程中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平等保护。同时,民营企业家也应当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注重企业刑事合规体系的构建,共同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8.
阐明优化营商环境与法治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缺乏有力的法治保障,民营企业家的安全感不足;存在着看不见的"隐形门槛",难以实现公平竞争;运动式执法、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使得企业不堪其扰;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信用监管不到位;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存在壁垒;政务服务效能显得滞后。实现法治化的路径包括:修改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法规;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有为政府转变,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司法公信力,尽可能做到同案同判。  相似文献   

9.
营商环境建设是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内容和地方政府治理竞争的新场域,然而欠发达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尚缺乏针对性的分析和梳理。本文聚焦欠发达地区县域政务营商环境建设实际情境,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D旗42份企业访谈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构建了包含"意识—情境—行动"三个维度的县域政务营商环境建设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供给是影响县域政务营商环境建设的关键变量,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则分别从主观制约和客观制约的角度为县域政务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前置性条件。进一步改善欠发达地区县域政务营商环境,关键着力点在于降低"机会主义"带来的寻租成本、博弈成本及其他非必要制度性交易成本。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改善欠发达地区县域政务营商环境、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入国家战略以来,两地政府聚焦企业关切,陆续出台了多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总体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工具中,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比多、作用大,需求型政策工具占比小、拉动力不够。未来还需加强政府采购、推广试点等政策工具的拉动力,不断平衡和丰富政策工具的结构,发挥政策工具的整体作用。同时,要配合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建设、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构建,以及进一步凸显政府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中的作为,推进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第一部综合性立法,它针对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弥补了法规方面的空白,标志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进入了法治化轨道。云南省永平县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办法》的学习宣传贯彻,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全方位、广角度、多层次加大宣传,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法治氛围,从而达到稳定预期、提振信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是比金子还宝贵的软实力。政府部门主动变身为"店小二",把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自己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放下身段、俯下身子,扩大"放管服"改革,优化提升服务水平。就目前徐州市的营商环境而言,政策法规配套不健全、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放管服"改革落地不扎实等问题已明显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亟待突破解决。完善和改进营商环境,不仅需要充分认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重要意义,也要做到"亲"、"清"一个都不能偏废、一个也不能少,需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和法律制度落实等方面做出更多坚实努力。  相似文献   

13.
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是分析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本质上反映了政府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关系。基于顾客导向理念,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在于提高政府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性。针对广东省的调查显示,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均值为73.9分。其中,企业对政务服务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环境等营商"浅环境"最为满意,对行政审批和减税降费的营商"深环境"次之,而对企业用工、用地与融资、公务员廉洁自律、公平竞争环境等营商"微环境"的满意度最低。结合供需结构关系,研究发现供不应求、供需失效、供需不匹配等是阻碍企业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优化营商环境还需立足企业需求,进一步精简政府审批事项与环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政务服务的在线化、移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营商环境是地方发展重要软实力,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苏县域的政务、市场、法治和社会舆论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政商关系"清"而不"亲"、政府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欠佳、涉企中介服务存在"乱象"、融资难融资贵、政策"县级梗阻"等民营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建议按照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解放思想再出发,聚焦"堵点""痛点"、深度"问需于企",通过解放思想再出发、强化改革担当和出台务实举措,促进县域营商环境再优化、更完善。  相似文献   

15.
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营商环境必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珠海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处于较好的水平,但与先进国家、地区和自身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法治观念不强、创新性法规缺失、行政干预较多、解决经济纠纷的渠道不畅、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待加强。创建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必须树立“良法善治”理念,创新立法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发挥司法裁判的规范和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16.
执法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关键,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执法公信力,有助于树立政府形象,维护法律权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目前营商执法公信力建设仍然存在执法腐败、执法规范化不足、执法方式粗暴等现实问题,其背后原因主要是执法理念落后、执法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政府应立足于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背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通过树立权利本位的执法理念,坚持依法执法准则,完善执法监督责任制度等方式,探寻提升执法公信力的合理路径,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政府诚信法治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造诚信政府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关键,诚信政府意味着政府应该是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诚信政府要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律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全面提升珠海法治建设水平,努力建立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不断拓宽仲裁服务领域,创新仲裁服务方式,切实提高仲裁案件质量,为"蓝色珠海,科学崛起"发挥独特的作用。为此,要强化仲裁意识,充分认识仲裁法律制度在创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借鉴国内外仲裁机构的先进经验,推动珠海仲裁事业朝着制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法制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高仲裁案件质量和效率,努力打造珠海仲裁品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上升。通过对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10项一级指标变化率分析发现,"放管服"改革方向指导下开办企业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企业获得电力营商环境大幅提升和执行合同营商环境大幅优化是促使排名大幅上升的决定性因素。针对当前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的一些短板,中央政府在"利企便民"总体导向下,通过更大规模推动减税降费、纾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推动建设审批制度改革等具体措施,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未来优化营商环境应重视借鉴亚洲发展型国家相关经验,根据国情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破解营商环境的区域不平衡难题,从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模式正逐步从以政府为中心的命令型向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的服务模式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等概念的提出,为我国政府构建行政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未来我国政府要构建"公共管理与服务行政体制模式",各级政府应界定清楚并且全面正确履行政府的职能;严格依法服务,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优化行政组织结构,理顺政府职责关系;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