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在广东、华南党组织的历史上 ,有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 ,他默默工作 ,艰苦奋斗 ,直至为革命奉献一生。他就是郑敦同志。郑敦(1917—1980) ,又名郑史华 ,号“小麻子”。广东省揭阳市榕城人。1917年生于汕头市。早年在揭阳、潮安、汕头各地读书时 ,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 ,他因进行革命活动 ,印发传单 ,先后被几间学校开除。1935年 ,郑敦前往香港 ,就读于华侨中文书院。他与周楠、唐章等人组织和领导香港抗日救国会。次年秋 ,救国会遭破坏 ,郑敦受香港当局通缉 ,回到广州。主编《实现动向》抗日刊物。再次被国民政府通缉。因… 相似文献
5.
6.
他最喜爱的名言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将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相似文献
7.
钟子云,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抗日宣传。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滨江工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矿业学院副院长、煤炭工业部党组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等职。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英勇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从延安到晋察冀、从抗战到建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都浸透着他的心血,尤其在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在平、津、满、蒙的地下工作中,更是沥尽心血。他把满腔热血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用生命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我的父亲武新宇诞辰100周年。父亲自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始终坚持革命理想和信念,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彭真在1989年父亲去世后对我们说:武新宇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法学家和教育 相似文献
9.
初次相见 1927年5月底的一个晚上,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党代表的肖劲光到汉口昌年里一号二军军部向李富春汇报工作。在那里,肖劲光遇到了朱慕慈的父亲朱剑凡。当时,朱剑凡在李富春主持的中央政治训练班任教育干事。肖劲光早在长沙时就听说过朱剑凡毁家兴学,教育救国,创办周南女校的事迹,对这位教育家一直非常敬慕。“您不是朱 相似文献
10.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志同道合的男女走到一起,结为革命伴侣。曾山和邓六金,就是其中的一对。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体现了一对革命伴侣无私的共产主义胸怀。 相似文献
11.
12.
13.
李硕勋、赵君陶出生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国破家亡、任人宰割的忧患年代。帝国主义侵略和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激起了少年李硕勋、赵君陶强烈的民族仇恨和巨大的爱国激情。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他们开始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们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启蒙下,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接受革命思潮洗礼,开始“为索我理想之中华而斗争”。 相似文献
14.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志同道合的男女走到一起,结为革命伴侣。曾山和邓六金,就是其中的一对。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体现了一对革命伴侣无 相似文献
15.
16.
兄长牵线 喜结良缘
1919年底,20岁刚出头的长沙学子李启汉,随毛泽东领导的驱逐军阀张敬尧请愿团来到北京.在湖南同乡、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的帮助下,李启汉进入北大旁听.邓中夏比李启汉大4岁,像兄长一样关照他,1920年5月又推荐他到上海华俄通讯社工作.在这里,李启汉与陈独秀、李达等结识,随后加入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邓... 相似文献
17.
越南的洪水将军是我军1955年首次授衔时唯一一位拥有双国籍的将军,他曾三次到中国参加革命,时间长达25年之久。历经广州起义、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参加了长征和抗日战争。他从15岁起就追随越南国父胡志明,在漫长的中越两国革命斗争中,与胡志明结下一生的革命友情。 相似文献
18.
领袖人物中,真正能读书、读得多、读得深入、对中西方文化都用心体悟而又能经世致用者,孙中山是其中一个。当年,有人给孙中山起了个绰号“孙大炮”,谓只会吹牛之意。比如胡适,一直认为孙中山能说会道,但肚里未必真有学问。有一次,胡适去拜访孙中山,两人茶叙座谈,胡适见屋里满架的书,心中疑惑孙中山是否翻过。 相似文献
19.
2003年5月的最后一天,老红军女战士、延安时期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以102岁高龄告别人世。在革命的道路上,任弼时夫妇相携相扶,风雨同舟,甘苦共尝。堪称革命夫妻、爱情楷模。叶剑英元帅称赞任弼时是党和人民的“骆驼”,毛泽东主席则赞扬陈琮英是“革命的贤妻良母”,两位伟人的评价可谓贴切。 相似文献
20.
漫漫山道蜿蜒逶迤,红色乌山巍峨依旧,赶路人却己满鬓如霜.
从乌山山麓到原闽南地委机关驻地,革命前辈韦立且行且念,她的"阿叨"早已复归崇山深处,40余载的相濡以沫历历在目,山间的虫鸣蝉响好似来不及说出口的脉脉情语……
犹记当年烽火里一生愿得一人心
"真正同志间友情的建立是在于互相了解了缺点而不动摇的时候,在为共同克服工作... 相似文献